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ǐ bù yǔ guài
成语简拼:ZBYG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子不語怪
成语解释
本指孔子不谈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一类事情。指用以指不谈怪异一类的事情。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接龙
1、子不语怪→怪诞不经→经纶济世→世代相传→传柄移藉→藉草枕块→块儿八毛→毛宝放龟→龟鹤遐寿→寿比南山
2、子不语怪→怪力乱神→神魂摇荡→荡倚冲冒→冒功邀赏→赏信必罚→罚不责众→众望攸归→归忌往亡→亡人自存
3、子不语怪→怪力乱神→神龙失势→势胁利诱→诱掖后进→进谗害贤→贤才济济→济济彬彬→彬彬文质→质疑问难
4、子不语怪→怪力乱神→神没鬼出→出山泉水→水火无交→交臂历指→指手画脚→脚忙手乱→乱头粗服→服冕乘轩
5、子不语怪→怪力乱神→神情自若→若即若离→离削自守→守残保缺→缺头少尾→尾大不掉→掉以轻心→心慕手追
6、子不语怪→怪力乱神→神摇魂荡→荡气回肠→肠回气荡→荡产倾家→家私万贯→贯通融会→会心一笑→笑逐颜开
7、子不语怪→怪力乱神→神怡心旷→旷大之度→度外置之→之死靡他→他山之石→石破天惊→惊鸿游龙→龙阳泣鱼
8、子不语怪→怪腔怪调→调兵遣将→将错就错→错上加错→错综变化→化为乌有→有加无替→替天行道→道德名望
9、子不语怪→怪声怪气→气数已尽→尽入彀中→中外驰名→名利薰心→心口如一→一草一木→木朽蛀生→生死关头
成语示例
(1)然虽如此,又道是子不语怪,且阁过一边。▼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四
(2)…此等事甚是平常,不足为异,然虽如此,又道是子不语怪,且搁过一边。只那惜花致福,损花折寿,乃见在功德…——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成语造句
(1)博白镇二中的归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子不语怪”。
(2)草稿本的封面上写着“子不语怪”几个大字。
(3)可儿不会写成语“子不语怪”的最后一个字。
(4)伦奶奶给小外甥囡和外甥讲述了“子不语怪”的典故。
(5)小冰写不出成语“子不语怪”的拼音。
(6)“子不语怪、力、乱、神”反映了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
(7)也难怪夫子不语怪、力、乱、神;六合之内,存而不论。
(8)就连至圣先师,孔子他老人家都说过,子不语怪力乱神。
(9)孔子不语怪,亦并不语神,盖怪固不足语,神亦不必语。
(10)此等事甚是平常,不足为异,然虽如此,又道是子不语怪,且搁过一边。
(11)在去往甲子镇第三中学的公车上,茗泳哥哥给梦松和伟静讲解了『子不语怪』的故事。
(12)秋玲连忙把念头压下,不可能的,这世间绝不可能有这种东西,那都是杜撰的,子不语怪力乱神,一头狐狸而已。
(13)尤其是华夏历史记载,因为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所以儒生们记载历史总是可以淡化宗教及神棍们在历史上的作用。
成语出处
《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子子:zǐ 1、<名>婴儿。《荀子·劝学》:『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2、<名>孩子。《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又] 〈名意动〉以……为子。《赵威后问齐使》:『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3、<名>儿子或女儿。《石钟山记》:『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4、<名>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相当于『您』。《为学》:『子何恃而往?』5、<名>泛指人。《过秦论》:『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徏之徒也。』6、<名>特称孔子。《〈论语〉十则》:『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7、<名>地支的第一位。《观巴黎油画记》:『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8、通『仔』。作『仔细』的语素。《熟读精思》:『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
不不:bú 1、<副>不,表一般否定。2、<副>没有,表存在的否定。《毛遂自荐》:『今日出而从,日中不决,何也?』3、<副>不是,表否定判断。《卖柑者言》:『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fǒu通『否』。 1、<助>在句末表询问。《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2、<副>用在句中表否定。《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为所虏。』《师说》:『或师焉,或不焉。』[不齿] 齿,并列,并排。不与并列,不与同列。表示极度鄙视。[不佞] 1.无口才;不会巧言善说。《论语·公冶长》:『雍也仁而不。』2.无才,自谦之词。《史记·孝文本纪》:『寡人不,不足以称宗庙。』
语语:yǔ 1、<动>谈论;说话。《核舟记》:『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2、<名>话;言论。《琵琶行》:『又闻此语重唧唧。』3、<名>谚语;俗语。《左传·僖公二年》:『语曰:「唇亡齿寒。」』yù<动>告诉。《为学》:『贫者语于富者曰……』[语次] 谈话之间。
怪怪:guài 1、<形>奇异;奇特。《三峡》:『绝巘多生怪柏。』[又] 〈形意动〉认为……奇怪;惊异。《荆轲刺秦王》:『群臣怪之。』2、〈动>责备;怪罪。《张衡传》:『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3、<名>传说中的妖怪、鬼怪。《西游记》:『山高必有怪,岭峻却生精。』4、<副>很;非常。《红楼梦》:『我怪闷的,来瞧瞧你作什么呢。』
子子:《寅集上·子字部》《唐韵》即里切《集韵》《韵会》《正韵》祖似切,□音梓。《说文》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入,以为称。《徐锴曰》十一月夜半,阳气所起。人承阳,故以为称。又《广韵》息也。《增韵》嗣也。《易·序卦传》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白虎通》王者父天母地曰天子。天子之子曰元子。《书·顾命》用敬保元子钊。又《仪礼·丧服》诸侯之子称公子。又凡适长子曰冢子,即宗子也。其适夫人之次子,或衆[音zhòng]妾之子,曰别子,亦曰支子。《礼·曲礼》支子不祭,祭必告於宗子。又男子之通称。《颜师古曰》子者,人之嘉称,故凡成德,谓之君子。《王肃曰》子者,有德有爵之通称。又自世妇以下自称曰婢子,见《礼记·曲礼》。又卿之妻曰内子。《仪礼·有司彻注》内子不荐笾。又《礼·檀弓》兄弟之子犹子也。又《前汉·严助传注》令子出就妇家为赘壻,曰赘子。又人君爱养百姓曰子。又辰名。《尔雅·释天》太岁在子曰困敦。《前汉·律正志》孳萌於子。又《礼·王制》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疏〉子者,奉恩宣德。又左庶子,中庶子,官名。又国名。《括地志》子城,在渭州莘城县。又长子,县名。周史辛甲所封,后为赵邑,属上党。又姓。《史记·殷本纪》契,母吞鳦子而生,故曰子氏。又复姓。《左传》郑大夫子人氏,鲁大夫子服氏,子家氏。又子细,犹分别。《北史·源思礼传》为政当举大纲,何必太子细也。《正字通》子读若荠,方语别也。俗作仔细。又去声,才四切。《中庸》子庶民也。徐邈读。又与慈通。《礼·乐记》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韩诗外传》子谅作慈良。又叶济口切,音走。《前汉·班固叙传》侯王之祉,祚及孙子。公族蕃衍,枝叶畅茂。茂音某。又叶子德切,音则。《诗·豳风》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杨慎·古音丛目》与朱传同。考证:(女子亦称子。《礼·曲礼》夫人自称曰婢子。)谨按自称曰婢子乃世妇以下之称,非夫人也。夫人自称曰小童,不曰婢子。据改自世妇以下自称曰婢子,见礼记曲礼。(《尔雅·释岁》太岁在子曰困敦。)谨照原书释岁改释天。
不不:《子集上·一字部》《韵会》《正韵》□逋没切,补入声。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又《周礼·夏官》服不氏,掌养猛兽而敎扰之。〈注〉服不服之兽者。又《广韵》《韵会》□分物切。与弗同。今吴音皆然。又《韵会》俯九切,音缶。与可否之否通。《说文》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象形。又《玉篇》甫负切《广韵》甫救切,□缶去声。义同。又《广韵》甫鸠切《集韵》《韵会》《正韵》方鸠切,□音浮。夫不,□也。亦作鳺鴀。《尔雅·释鸟》□其鳺鴀。《郉疏》陆玑云:今小鸠也。一名□鸠,幽州人或谓鷱鴡,梁宋间谓之隹,扬州人亦然。又未定之辞也。《陶潜诗》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又姓。《晋书》汲郡人不准。◎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转注古音,音彪。又《正韵》芳无切。与柎通。花萼跗也。《诗·小雅》鄂不韡韡。《郑笺》承华者,鄂也。不当作柎。郑樵曰:不象萼蔕形。与旉通。《陆玑诗疏》柎作跗。《束皙·补亡诗》白华绦趺。《唐诗》红萼青趺皆因之。又华不注,山名,在济南城东北。《左传·成二年》晋却克战于鞌,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伏琛齐记》引挚虞畿服经,不,与诗鄂不之不同。李白诗: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盖因华跗而比拟之。胡传读不如卜,非。又《古诗·日出东南隅行》使君谢罗敷,还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〇按愚当读若吾,疑模切,与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韵,《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又与丕同。《书·大诰》尔丕克远省。马融作不。《秦·诅楚文》不显大神巫咸。《秦·和钟铭》不显皇祖。□与诗周颂不显不承同。不显不承,犹书云丕显丕承也。又《韵补》叶补美切,音彼。《荀子·赋篇》□然易知,而致有理者与。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所不谓小人所鄙也。《正字通》不字在入声者,方音各殊,或读逋入声,或读杯入声。司马光切韵图定为逋骨切,今北方读如帮铺切,虽入声转平,其义则一也。考证:(《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日有食之,)谨照原文省下日字。(《荀子·赋论篇》)谨照原书省论字。(〈注〉谓小人所鄙也。)谨按原文无此注,改为所不谓小人所鄙也。
语语:《酉集上·言字部》《唐韵》鱼举切《集韵》偶举切《韵会》鱼许切《正韵》偶许切,□鱼上声。《说文》论也。《徐曰》论难曰语。语者,午也。言交午也。吾言为语,吾,语辞也。言者直言,语者相应答。《释名》叙也。叙己所欲说也。《易·颐卦》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诗·大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疏〉直言曰言,谓一人自言。答难曰语,谓二人相对。《礼·亲记》三年之丧,言而不语。〈注〉言,自言己事也。语,为人论说也。《家语》孔子之郯,遭程子于涂,倾盖而语终日。又国名。《别国洞冥记》勒毕国人长三寸,有翼,善言语戏笑,因名善语国。又《广韵》牛倨切《集韵》牛据切《韵会》《正韵》鱼据切,□鱼去声。《广韵》告也。《增韵》以言告人也。《左传·隐元年》公语之故。《论语》居,吾语女。又敎戒也。《鲁语》主亦有以语肥也。又地名。《前汉·闽粤王传》钱唐榬终古斩徇北将军为语儿侯。《孟康注》语儿,越中地也。今吴南亭是。《师古曰》语,或作篽、籞。
怪怪:《卯集上·心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古坏切,乖去声。《说文》异也。《增韵》奇也。《风俗通》怪者,疑也。《白虎通》异之言怪也。凡行之诡异曰怪。《中庸》索隐行怪。又状貌之瑰异亦曰怪。《书·禹贡》铅松怪石。又《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又气变常,人妖物孽曰怪。《扬子·太□经》怪分青赤白黑黄,皆物怪也。又怪哉,惊叹之词。又姓。《春秋元命苞》炎帝臣怪义。又通作傀。《周礼·春官·大司乐》大傀异烖。〈注〉傀犹怪也。旧音怪。俗遂作怪。又叶古伪切,音贵。《马融·长笛赋》波散广衍,实可异也。牚距劫遌,又足怪也。《易林》五心六意,岐道多怪。非君本怀,生我恨悔。又叶古怀切,音乖。《元稹·痁卧诗》一生常苦节,三省讵行怪。《周伯琦曰》从心圣声。圣音怪。俗作恠,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