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母相权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ǐ mǔ xiāng quán成语简拼:ZMXQ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子母相權
成语解释
子母:古代称钱币重的为母,轻的为子。比喻轻重并行,维持一定的平衡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接龙
子母相权→权衡得失→失鹿共逐→逐浪随波→波澜老成→成竹在胸→胸有泾渭→渭浊泾清→清圣浊贤→贤才济济
成语造句
(1)练习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子母相权”几个大字。
(2)秋秋写不出成语“子母相权”的拼音。
(3)小兰不会写成语“子母相权”的最后一个字。
(4)昕水中学的不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子母相权”。
(5)雨朴大哥哥给如琴和可倾讲述了“子母相权”的历史典故
成语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国语·周语》:『货币之重者、大者为母,轻者、小者为子。币轻物贵,推行重币以市贵物,称母权子;币重物轻,推行轻币以市贱物,亦不废重,称之权母。』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子子:zǐ 1、<名>婴儿。《荀子·劝学》:『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2、<名>孩子。《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又] 〈名意动〉以……为子。《赵威后问齐使》:『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3、<名>儿子或女儿。《石钟山记》:『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4、<名>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相当于『您』。《为学》:『子何恃而往?』5、<名>泛指人。《过秦论》:『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徏之徒也。』6、<名>特称孔子。《〈论语〉十则》:『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7、<名>地支的第一位。《观巴黎油画记》:『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8、通『仔』。作『仔细』的语素。《熟读精思》:『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
母母:mǔ 1、<名>母亲。《陈情表》:『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又] 婆母(丈夫的母亲)。《孔雀东南飞》:『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2、<名>女性年长者的泛称。《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母漂。』3、<形>雌性的。《汉书·龚遂传》:『家二母彘,五鸡。』:『母。』[母昆] 同胞兄弟。[母母] 弟媳对兄妻的称呼。
相相:xiàng 1、<动>仔细看;观察。《订鬼》:『伯乐学相马。』2、<名>相貌。《孔雀东南飞》:『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3、<动>帮助;辅助。《游褒禅山记》:『至于幽暗昏惑而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4、<名>帮助别人的人。《季氏将伐歂臾》:『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用彼相矣。』5、<名>辅佐君王的大臣;宰相。《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又] <名使动>使……当宰相。《资治通鉴·周纪一》:『魏置相,相田文。』6、<名>主持礼节仪式的人。《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xiāng 1、<副>互相。《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2、<副>表示动作偏向一方。《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3、<副>递相;相继。《训俭示康》:『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相与] (1)一起;共同。(2)交往;结交。[相得] 关系融洽。
权权:quán 1、<名>秤;秤锤。《论语·尧》:『谨权量,审法度。』2、<动>称量;衡量。《齐桓晋文之事》:『权,然后知重。』3、<名>权势;权力。《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又] 有权势的。《报刘一丈书》:『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4、<动>代理;兼任。胡仔《推敲》:『时韩愈吏部权京兆。』5、<名>权变;灵活性。《谋攻》:『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6、<副>姑且;暂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权在营前开了个茶酒店。』[权变] 变通;灵活处理。[权首] 主谋;首先起事的人。[权时] 衡星时势,即权时度势之义。
子子:《寅集上·子字部》《唐韵》即里切《集韵》《韵会》《正韵》祖似切,□音梓。《说文》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入,以为称。《徐锴曰》十一月夜半,阳气所起。人承阳,故以为称。又《广韵》息也。《增韵》嗣也。《易·序卦传》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白虎通》王者父天母地曰天子。天子之子曰元子。《书·顾命》用敬保元子钊。又《仪礼·丧服》诸侯之子称公子。又凡适长子曰冢子,即宗子也。其适夫人之次子,或衆[音zhòng]妾之子,曰别子,亦曰支子。《礼·曲礼》支子不祭,祭必告於宗子。又男子之通称。《颜师古曰》子者,人之嘉称,故凡成德,谓之君子。《王肃曰》子者,有德有爵之通称。又自世妇以下自称曰婢子,见《礼记·曲礼》。又卿之妻曰内子。《仪礼·有司彻注》内子不荐笾。又《礼·檀弓》兄弟之子犹子也。又《前汉·严助传注》令子出就妇家为赘壻,曰赘子。又人君爱养百姓曰子。又辰名。《尔雅·释天》太岁在子曰困敦。《前汉·律正志》孳萌於子。又《礼·王制》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疏〉子者,奉恩宣德。又左庶子,中庶子,官名。又国名。《括地志》子城,在渭州莘城县。又长子,县名。周史辛甲所封,后为赵邑,属上党。又姓。《史记·殷本纪》契,母吞鳦子而生,故曰子氏。又复姓。《左传》郑大夫子人氏,鲁大夫子服氏,子家氏。又子细,犹分别。《北史·源思礼传》为政当举大纲,何必太子细也。《正字通》子读若荠,方语别也。俗作仔细。又去声,才四切。《中庸》子庶民也。徐邈读。又与慈通。《礼·乐记》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韩诗外传》子谅作慈良。又叶济口切,音走。《前汉·班固叙传》侯王之祉,祚及孙子。公族蕃衍,枝叶畅茂。茂音某。又叶子德切,音则。《诗·豳风》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杨慎·古音丛目》与朱传同。考证:(女子亦称子。《礼·曲礼》夫人自称曰婢子。)谨按自称曰婢子乃世妇以下之称,非夫人也。夫人自称曰小童,不曰婢子。据改自世妇以下自称曰婢子,见礼记曲礼。(《尔雅·释岁》太岁在子曰困敦。)谨照原书释岁改释天。
母母:《辰集下·毋字部》《唐韵》《广韵》《正韵》莫厚切《集韵》《韵会》莫后切,□音某。《广雅》母,牧也。言育养子也。《释名》冒也,含已生也。《增韵》慕也。婴儿所慕也。《说文》从女,象怀子形。一曰象乳形。《苍颉篇》其中有两点,象人乳形。竖通者即为毋。《诗·小雅》母兮鞠我。又天地为大父母。《书·泰誓》惟天地万物父母。《易·说卦》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蔡邕·独断》天子父事天,母事地,兄事日,姊事月。又《老子·道德经》有名万物之母。又日为阳德之精,故称日母。《枚乗[音chéng]·七发》流揽无穷。归神日母。又元气之本曰气母。《庄子·大宗师篇》伏羲得之,以袭气母。又父母,尊亲之词。《诗·小雅》岂弟君子,民之父母。《礼·表记》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亲。又《扬子·方言》南楚□洭之间,母谓之媓。《淮南子·说山训》西家子谓其母曰社。《说文》蜀人谓母曰姐,齐人谓母曰嬭,又曰□,吴人曰媒。《真腊风土记》呼父为巴駞,呼母为米。方音不同,皆自母而变。又乳母亦曰母。《越语》生三人,公与之母。又禽兽之牝皆曰母。《孟子》五母鸡,二母彘。《前汉·昭帝纪》罢天下亭母马。《张华·禽经》鷇将生,子呼母应。雏既生,母呼子应。《苏轼·仇池笔记》眉州县有一小佛屋,俗谓之猪母佛。又十母,谓甲乙之属,十干也。十二支为十二子。见《史记·律书》。又西王母,神名。见《山海经》。《大戴礼》云:舜时,西王母献白玉琯。又宝母,所以集宝者。《祥异记》魏生常得一美石,后有胡人见之,曰:此宝母。每月望,设坛海边上,可以集珠宝。又岭南有瘴母。《郑熊·番禺亲记》五羊岭表见有物自空而下,始如弹丸,渐如车轮,遂四散。人中之即病,谓之瘴母。又鬼母,神名。《括异记》南海小虞山有鬼母,一产千鬼。朝产之,暮食之。今苍梧有鬼姑神是也。又凡物之有大小者皆曰子母。《诗·郑风·卢重环·毛传》重环,子母环也。〈疏〉谓大环贯一小环。又钱有子母钱。《周语注》重曰母,轻曰子。子母相通,民乃得所欲。又牛有子母牛。《易·说卦》坤为子母牛。正义曰:取其多蕃畜而顺。又子母竹,今之慈竹也。见《任昉·述异记》。又子母瓜,取收瓜子,故名。见《齐民要术》。又甯母,地名。《春秋·僖七年》公会齐侯,盟于甯母。《后汉·郡国志》山阳郡方与县有泥母亭,或曰古甯母。又慈母、雨母,皆山名。《丹阳记》江寜县南三十里有慈母山,生箫管竹。《荆州记》湘东有雨母山。又云母,扇名。又屛名。《西京亲记》昭阳殿有云母扇、云母屛风。又云母竹,竹之大者。见《郭义恭·广志》。又《赞寜·笋谱》有云母笋。又益母、贝母、知母,俱药草名。蟁母、鴾母,俱鸟名。喜母,虫名。俱见《尔雅·注疏》。又酒滓谓之酪母,见《本草》。又胡母,复姓。《后汉·献帝纪》有胡母班。《风俗通》云:胡母,姓,本陈胡公之后,齐宣王母弟,别封母乡。远本胡公,近取母邑,故曰胡母氏。又《集韵》蒙晡切《正韵》莫胡切,□音模。熬饵也。《礼·内则》煎醢加黍上,沃以膏,曰淳母。《郑注》母,读曰模。模,象也。作此象淳熬。又叶母婢切。音敉。《诗·郑风》岂敢爱之,畏我父母。叶上杞里。《鲁颂》鲁侯燕喜,令妻寿母。《蔡邕·崔夫人诔》昔在共姜,陪臣之母。劳谦纺缋,仲尼是纪。
相相:《午集中·目字部》《唐韵》《正韵》息良切《集韵》《韵会》思将切,□音襄。《说文》省视也。又《广韵》共也。《正韵》交相也。《易·咸卦》二气感应以相与。《公羊传·桓三年》胥命者何,相命也。〈注〉胥,相也。相与胥音别义通。又质也。《诗·大雅》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又相思,木名。《左思·吴都赋》相思之树。〈注〉大树也。东冶有之。又《唐韵》《正韵》□息亮切,襄去声。《尔雅·释诂》视也。《左传·隐十一年》相时而动。又《集韵》助也。《易·泰卦》辅相天地之宜。《书·立政》用劢相我国家。又《尔雅·释诂》导也。又勴也。〈注〉谓赞勉。〈疏〉乡饮酒云:相者,一人敎导,即赞勉也。又《增韵》□也。《周礼·春官·大宗伯》朝观会同,则为上相。〈注〉相,诏王礼也。出接賔曰□,入诏礼曰相。相者,五人卿为上□。又《广韵》扶也。《礼·礼器》乐有相步。〈注〉扶工也。又《小尔雅》治也。《左传·昭九年》□水属也,火水妃也,而楚所相也。〈注〉楚之先祝融,主治火事。又选择也。《周礼·春官·簭人》上春相簭。〈注〉谓更选择其蓍也。又送杵声。《礼·曲礼》邻有丧,舂不相。〈注〉相者,声以相助,歌以助舂,犹引重者呼邪许也。又相术。《左传·文元年》内史叔服能相人。又月名。《尔雅·释天》七月为相。又官名。《吕览》相者,百官之长也。《古三坟》伏牺氏上相共工,下相皇桓。《前汉·百官公卿表》相国,丞相,皆秦官。又计相。《史记·张丞相传》张苍迁为计相。〈注〉专主计籍。又内相。《唐书·陆贽传》贽为翰林时,号内相。又家相。《礼·曲礼》士不名家相。〈注〉主知家务者。又《周礼·春官》有冯相氏。《夏官》有方相氏。又乐器。《礼·乐记》治乱以相。〈注〉相即拊也。亦以节乐,以韦为表,装之以穅。穅,一名相,因以名焉。又星名。《石申星经》相星在北极斗南。又江神,名奇相。见《博雅》。又太史□部有相风竿。《傅休奕相风赋》表以灵鸟,镇以金虎。以□祥风,以占吉凶。《古今注》作伺风鸟,夏禹所作也。又药名。《本草纲目》□相,麻黄别名。相鸟,马兰别名。又地名。《商书序》河禀甲居相。〈注〉在河北。令魏郡有相县。又州名。后魏置相州,唐曰邺都。又姓。《后汉·南蛮传》武落钟离山出四姓,一曰相氏。《后秦》相云。《北齐》相愿。又相里,务相,空相,熊相,倚相,京相,沂相,俱复姓。又《字汇补》音禳。《礼·祭法》相近於坎坛,祭寒暑也。〈注〉相近当为禳祈,王肃又作祖迎。又叶思必切,音悉。《杜甫·漫兴绝句》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陆游诗话》白乐天用相字,多作思必切,如为问长安月,如何不相离是也。此诗相欺,亦当读入声。《说文》易纬文曰:地可观者,莫可观於木,故从目从木。《正字通》相,俗作□,转注。相,思将切,省视也。□,莫卜切,目不明也。分相□为二,非。
权权:《辰集中·木字部》《唐韵》巨员切《集韵》《韵会》《正韵》逵员切,□音拳。《玉篇》称锤也。《前汉·律正志》孔子陈后王之法,曰谨权量。量多少者不失圭撮,权轻重者不失黍絫。又经权。《易·系辞》巽以行权。〈注〉权,反经而合道者也。又平也。《礼·王制》原父子之情,立君臣之义以权之。又权谋。《左传·宣十二年》中权后劲。《杜注》中军制谋,精兵为殿。又权柄。《庄子·天运篇》亲权者不能与人柄。又《尔雅·释诂》权舆,始也。《诗·秦风》于嗟乎,不承权舆。又摄官曰权。《鼠璞》权字唐始用之。韩愈权知国子博士,三岁为真。又国名。亦姓。《左传·庄十八年》楚武王克权。《韵会》楚鬭缗尹权,后因为氏。又与爟通。烽火也。《前汉·郊祀志》上宿郊见通权火。又与颧通,两颊也。《前汉·高帝纪·隆准注》颊权,准也。《曹植·洛神赋》靥辅承权。又《说文》权,黄华木也。《尔雅·释草》权,黄华。《六书故云》以草释木,似误。○按《尔雅》木槿,木也,列之于草。殆未可泥。又《集韵》古玩切,音贯。木丛生也。考证:(《诗·秦风》吁嗟乎,不成权舆。)谨照原文吁改于。成改承。(《后汉·郊祀志》上宿郊,见通权火。)谨按后汉书无郊祀志。后汉改前汉。(《尔雅·释草》权,黄英。)谨照原文英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