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ī zhū bù shuǎng
成语注音:ㄗㄧ ㄓㄨ ㄅㄨˋ ㄕㄨㄤˇ
成语简拼:ZZBS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近代成语
成语繁体:錙銖不爽
成语解释
犹言分毫不差。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
分毫不爽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锱铢不爽”几个大字。
(2)东东写不出成语“锱铢不爽”,因此期中考试才98分。
(3)妙妙不会写成语“锱铢不爽”的最后一个字。
(4)晏明中学的长孙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锱铢不爽”。
(5)长孙姐姐给翠婴和怡名讲述了“锱铢不爽”的成语故事。
(6)为善有报,为恶有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阴律禁通贿赂,堂前孽镜,锱铢不爽最公平。
成语出处
清·周亮工《书影》卷八:『条分缕析,一一相配,而锱铢不爽也。』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锱铢锱铢:比喻极微小的数量。《庄子·达生》:『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
不爽不爽:1、(身体、心情)不爽快。2、不差:丝毫不爽;屡试不爽。
锱锱:zī <名>古代的重量单位,一说六铢为一锱,四锱为一两。[锱铢] 比喻极微小的数量。
铢铢:zhū 1、<量>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商君书·定分》:『虽有千金,不能以用一铢。』2、<形>钝。《淮南子·齐谷》:『其兵戈铢而无刃。』[铢两] 极轻的重量。比喻很少,一点儿。
不不:bú 1、<副>不,表一般否定。2、<副>没有,表存在的否定。《毛遂自荐》:『今日出而从,日中不决,何也?』3、<副>不是,表否定判断。《卖柑者言》:『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fǒu通『否』。 1、<助>在句末表询问。《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2、<副>用在句中表否定。《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为所虏。』《师说》:『或师焉,或不焉。』[不齿] 齿,并列,并排。不与并列,不与同列。表示极度鄙视。[不佞] 1.无口才;不会巧言善说。《论语·公冶长》:『雍也仁而不。』2.无才,自谦之词。《史记·孝文本纪》:『寡人不,不足以称宗庙。』
爽爽:shuǎng 1、<形>明朗;清爽。《水经注·庐江水》:『风泽清旷,气爽节和。』2、<形>直爽;爽快。《晋书·桓温传》:『温豪爽有风概。』3、<形>过失;差错。《促织》:『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4、<动>伤;败坏。《老子》:『五音令爱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爽气] (1)清爽的空气。(2)豪爽的气概。[爽约] 失气。
锱锱:《戌集上·金字部》《唐韵》侧持切《集韵》《韵会》庄持切,□音菑。《说文》本作鍿。六铢也。《荀子·富国篇注》八两曰锱。《正字通》古人言较量锱铢,谓轻微也。荀子注误云八两曰锱。正韵锱引荀注。韵会铢字注,八铢为锱。□非。从说文为正。又《庄子·徐无鬼》无徒翼於锱坛之宫。〈注〉锱坛,坛名。
铢铢:《戌集上·金字部》《唐韵》市朱切《集韵》《韵会》慵朱切,□音殊。《说文》权十分黍之重也。一曰十黍为絫,十絫为铢。又八铢为鍿,二十四铢为两。又孟康曰:黄钟一龠容千二百黍,为十二铢。《礼·儒行》虽分国如鍿铢。又《博雅》钝也。《淮南子·本经训》其兵戈铢而无刃。〈注〉楚人谓刀顿为铢。又姓。《正字通》明弘治举人铢炫,德兴人。又人名。《前汉·宣帝纪》右贤王铢娄渠堂入侍。〈注〉铢音殊。
不不:《子集上·一字部》《韵会》《正韵》□逋没切,补入声。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又《周礼·夏官》服不氏,掌养猛兽而敎扰之。〈注〉服不服之兽者。又《广韵》《韵会》□分物切。与弗同。今吴音皆然。又《韵会》俯九切,音缶。与可否之否通。《说文》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象形。又《玉篇》甫负切《广韵》甫救切,□缶去声。义同。又《广韵》甫鸠切《集韵》《韵会》《正韵》方鸠切,□音浮。夫不,□也。亦作鳺鴀。《尔雅·释鸟》□其鳺鴀。《郉疏》陆玑云:今小鸠也。一名□鸠,幽州人或谓鷱鴡,梁宋间谓之隹,扬州人亦然。又未定之辞也。《陶潜诗》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又姓。《晋书》汲郡人不准。◎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转注古音,音彪。又《正韵》芳无切。与柎通。花萼跗也。《诗·小雅》鄂不韡韡。《郑笺》承华者,鄂也。不当作柎。郑樵曰:不象萼蔕形。与旉通。《陆玑诗疏》柎作跗。《束皙·补亡诗》白华绦趺。《唐诗》红萼青趺皆因之。又华不注,山名,在济南城东北。《左传·成二年》晋却克战于鞌,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伏琛齐记》引挚虞畿服经,不,与诗鄂不之不同。李白诗: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盖因华跗而比拟之。胡传读不如卜,非。又《古诗·日出东南隅行》使君谢罗敷,还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〇按愚当读若吾,疑模切,与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韵,《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又与丕同。《书·大诰》尔丕克远省。马融作不。《秦·诅楚文》不显大神巫咸。《秦·和钟铭》不显皇祖。□与诗周颂不显不承同。不显不承,犹书云丕显丕承也。又《韵补》叶补美切,音彼。《荀子·赋篇》□然易知,而致有理者与。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所不谓小人所鄙也。《正字通》不字在入声者,方音各殊,或读逋入声,或读杯入声。司马光切韵图定为逋骨切,今北方读如帮铺切,虽入声转平,其义则一也。考证:(《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日有食之,)谨照原文省下日字。(《荀子·赋论篇》)谨照原书省论字。(〈注〉谓小人所鄙也。)谨按原文无此注,改为所不谓小人所鄙也。
爽爽:《巳集中·爻字部》《唐韵》疏两切《集韵》所两切,□音塽。《说文》明也。从□从大。〈注〉徐锴曰:大,其中□缝光也。《书·仲虺之诰》用爽厥师。〈传〉爽,明也。又《盘庚》故有爽德自上。〈传〉汤有明德在天。◎按蔡传:故有爽德为句。自上二字连下,其罚汝三字为句,爽训失也。与孔传异。又康诰:爽惟民迪吉康。又大诰:爽邦由哲。左传昭四年:二惠竞爽。又昭七年: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又《书·太甲》先王昧爽丕显。又《牧誓》时甲子昧爽。〈传〉昧爽,早旦。又《左传·昭三年》请更诸爽垲者。〈注〉爽,明也。〇按增韵云:又清快也。即爽垲之义。又史记屈原贾谊传:爽然自失矣。又《尔雅·释言》爽,差也,忒也。《扬子·方言》爽,过也。《书·洛诰》惟事其爽侮。《周语》晋侯爽二。《列子·黄帝篇》昏然五情爽惑。又《扬子·方言》爽猛也。齐晋曰爽。又《广韵》烈也。又贵也。又星名。细爽,免星七之一。见《史记·天官书》又《左传·昭十七年》爽鸠氏司□也。〈注〉爽鸠,鹰也。又人名,左爽见《战国策》。又《类篇》师庄切,音霜。义同。《诗·卫风》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又《小雅》其德不爽,寿考不忘。〇按朱子诗传,爽叶师庄反。集韵,爽本载十阳韵中。古有此音,不必叶也。又《老子·道德经》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又《楚辞·招魂》露鸡臛蠵厉而不爽些。〈注〉败也。楚人谓羹败曰爽。又《左传·定二年》唐成公如楚,有两肃爽马。《释文》爽,音霜。马无肃爽之名。爽,或作霜。贾逵云:色如霜纨。马融说肃爽,鴈也。马似之。〇按广韵十阳韵中作驦。同騻。不载爽字。惟集韵驦注云:通作爽。又叶音生。《后汉·马融传》丰彤薱蔚,崟□槮爽,翕习春风,含津吐荣。〈注〉槮爽,林木貌。爽协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