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ǐ xiào fù cí
成语简拼:ZXFC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繁体:子孝父慈
成语解释
儿女孝顺,父母慈爱。同『父慈子孝』。
成语接龙
1、子孝父慈→慈悲为本→本固邦宁→宁折不弯→弯腰捧腹→腹心之患→患难与共→共为唇齿→齿少心鋭→鋭挫望絶→絶甘分少→少安无躁→躁人之死→死而不朽→朽株枯木→木梗之患→患得患失→失之交臂→臂有四肘→肘行膝步→步步高升→升山采珠→珠流璧转→转弯抹角→角立杰出
2、子孝父慈→慈悲为本→本来面目→目不忍覩→覩着知微→微为繁富→富贵骄人→人人皆知→知小谋大→大雅之堂→堂而皇之→之死靡他→他山攻错→错综复杂→杂乱无章→章甫荐履→履险若夷→夷然自若→若崩厥角→角户分门→门无杂宾→宾客迎门→门庭如市→市道之交→交淡若水
3、子孝父慈→慈悲为本→本来面目→目治手营→营蝇斐锦→锦绣前程→程序动作→作浪兴风→风行雷厉→厉精为治→治国安邦→邦家之光→光阴似箭→箭穿雁嘴→嘴甜心苦→苦雨凄风→风尘之惊→惊心惨目→目瞪舌强→强食靡角→角立杰出→出何经典→典章文物→物尽其用→用非其人
4、子孝父慈→慈悲为本→本末倒置→置之度外→外合里差→差强人意→意得志满→满面春风→风云变色→色如死灰→灰身泯智→智勇兼全→全受全归→归心如箭→箭不虚发→发策决科→科头跣足→足音跫然→然荻读书→书读五车→车轨共文→文武之道→道尽涂殚→殚谋戮力→力学笃行
5、子孝父慈→慈悲为本→本末源流→流言混话→话不相投→投河觅井→井井有条→条入叶贯→贯斗双龙→龙兴凤举→举止不凡→凡胎肉眼→眼开眉展→展翅高飞→飞鸾翔凤→凤仪兽舞→舞文玩法→法出多门→门不停宾→宾餞日月→月明千里→里谈巷议→议不反顾→顾名思义→义不容辞
成语示例
(1)子孝父慈,三分天下,二分归西,民乐安康,军心顺悦。▼明·陈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五回
成语造句
(1)包包不会写成语“子孝父慈”的最后一个字。
(2)草稿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子孝父慈”几个大字。
(3)迪迪写不出成语“子孝父慈”,导致期末考试仅97分。
(4)威溪中学的奈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子孝父慈”。
(5)宗勇哥哥给懿娓和莹琴介绍了“子孝父慈”的成语典故。
(6)在去往宜良县第二中学的公交车上,子旋大哥哥给康黛和唐萌讲述了『子孝父慈』的历史典故
(7)吾主坐守西岐,奉法守仁,君尊臣敬,子孝父慈,三分天下,二分归西,民乐安康,军心顺悦。
成语出处
《左传·隐公三年》:『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十六:『须是就君仁臣敬、子孝父慈与国人信上推究精微,各有不尽之理。』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子子:zǐ 1、<名>婴儿。《荀子·劝学》:『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2、<名>孩子。《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又] 〈名意动〉以……为子。《赵威后问齐使》:『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3、<名>儿子或女儿。《石钟山记》:『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4、<名>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相当于『您』。《为学》:『子何恃而往?』5、<名>泛指人。《过秦论》:『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徏之徒也。』6、<名>特称孔子。《〈论语〉十则》:『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7、<名>地支的第一位。《观巴黎油画记》:『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8、通『仔』。作『仔细』的语素。《熟读精思》:『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
孝孝:xiào 1、<形>对父母孝顺。《中山狼传》:『其为子必孝。』2、<名>服丧,多指为家中尊长服丧。也指丧服。高明《琵琶记》:『我的小姐如何与别人带孝?』[孝廉] 汉代由地方定期向朝廷举荐孝子和廉洁的人,委任为官吏,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后代沿用。俗称举人。
父父:fù 1、<名>父亲。《庄暴见孟子》:『父子妻子不相见。』2、<名>对男性长辈的通称。《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fǔ 1、<名>从事某种职业或劳动的男子。多指老年的。《楚辞·渔父》:『渔父见而问之。』2、<名>古代对男子的美称。王粲《登楼赋》:『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与」之叹音。』《游褒禅山记》:『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安上纯父。』
慈慈:cí 1、<形>慈爱(父母之爱),仁慈。《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五蠹》:『故罚薄不为慈,诛严为不戾。』2、<动>对父母的孝敬奉养。《庄子·渔父》:『事亲则慈孝。』[慈悯] 慈悲。[慈训] 母亲的教诲。谢眺《齐敬皇后哀策文》:『闵予不祐[音yòu],慈早违。』
子子:《寅集上·子字部》《唐韵》即里切《集韵》《韵会》《正韵》祖似切,□音梓。《说文》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入,以为称。《徐锴曰》十一月夜半,阳气所起。人承阳,故以为称。又《广韵》息也。《增韵》嗣也。《易·序卦传》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白虎通》王者父天母地曰天子。天子之子曰元子。《书·顾命》用敬保元子钊。又《仪礼·丧服》诸侯之子称公子。又凡适长子曰冢子,即宗子也。其适夫人之次子,或衆[音zhòng]妾之子,曰别子,亦曰支子。《礼·曲礼》支子不祭,祭必告於宗子。又男子之通称。《颜师古曰》子者,人之嘉称,故凡成德,谓之君子。《王肃曰》子者,有德有爵之通称。又自世妇以下自称曰婢子,见《礼记·曲礼》。又卿之妻曰内子。《仪礼·有司彻注》内子不荐笾。又《礼·檀弓》兄弟之子犹子也。又《前汉·严助传注》令子出就妇家为赘壻,曰赘子。又人君爱养百姓曰子。又辰名。《尔雅·释天》太岁在子曰困敦。《前汉·律正志》孳萌於子。又《礼·王制》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疏〉子者,奉恩宣德。又左庶子,中庶子,官名。又国名。《括地志》子城,在渭州莘城县。又长子,县名。周史辛甲所封,后为赵邑,属上党。又姓。《史记·殷本纪》契,母吞鳦子而生,故曰子氏。又复姓。《左传》郑大夫子人氏,鲁大夫子服氏,子家氏。又子细,犹分别。《北史·源思礼传》为政当举大纲,何必太子细也。《正字通》子读若荠,方语别也。俗作仔细。又去声,才四切。《中庸》子庶民也。徐邈读。又与慈通。《礼·乐记》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韩诗外传》子谅作慈良。又叶济口切,音走。《前汉·班固叙传》侯王之祉,祚及孙子。公族蕃衍,枝叶畅茂。茂音某。又叶子德切,音则。《诗·豳风》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杨慎·古音丛目》与朱传同。考证:(女子亦称子。《礼·曲礼》夫人自称曰婢子。)谨按自称曰婢子乃世妇以下之称,非夫人也。夫人自称曰小童,不曰婢子。据改自世妇以下自称曰婢子,见礼记曲礼。(《尔雅·释岁》太岁在子曰困敦。)谨照原书释岁改释天。
孝孝:《寅集上·子字部》《唐韵》呼敎切《集韵》《韵会》《正韵》许敎切,□嘐去声。《说文》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经》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书·尧典》克谐以孝。《礼·祭统》孝者,畜也。顺於道,不逆於伦之谓畜。又《祭义》曾子曰:居处不庄非孝,事君不忠非孝涖官不敬非孝,朋友不信非孝,战□无勇非孝。五者不遂烖,及於亲,敢不敬乎。又《諡法》五宗安之,慈惠爱亲,秉德不回,协时肇享,大虑行节,□曰孝。又姓。《风俗通》秦孝公后。又叶许救切,音臭。《诗·周颂》於乎皇考,永世克孝。叶上疚造。又叶许六切,音旭。《诗·大雅》匪棘其欲,遹追来孝。叶上淢,淢音侐。
父父:《巳集中·父字部》《唐韵》扶雨切《集韵》《韵会》奉甫切,□音辅。《说文》矩也。家长率敎者。从又,举杖。《释名》父,甫也。始生已者。《书·泰誓》惟天地万物父母。《尔雅·释亲》父为考。父之考为王父。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曾祖王父之考为高祖王父。父之世父。叔父为从祖祖父父。之晜弟先生为世父。后生为叔父。父之从父晜弟为从祖父。父之从晜弟为族父。又《诗·小雅》以速诸父。〈传〉天子谓同姓诸侯,诸侯谓同姓大夫,皆曰诸父。又老叟之称。《史记·冯唐传》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郞。又《广韵》方矩切《集韵》《韵会》匪父切,□音府。《集韵》同甫。《广韵》男子之美称。《诗·大雅》维师尚父。〈笺〉尚父,吕望也。尊称焉。◎按管仲称仲父。孔子称尼父。范增称亚父。皆仿此。又野老通称。《战国策》田父见之。又《诗·小雅》祈父。〈传〉司马也。又《春秋·桓十三年》盟于武父。〈注〉武父,郑地。《释文》音甫,有父字者,皆同甫音。又《广韵》汉复姓。三氏孔子弟子宰父黑,汉主父偃,左传宋之公族皇父充石。汉初皇父鸾,改父为甫。又《正韵》防父切,音附。父母。〇按父字古无去声。正韵始收入五暮。俗音从之。防父切,父字误。又叶扶缶切《苏辙·酿酒诗》谁来共佳节,但约乡人父,生理正艰难,一醉陶衰朽。考证:(《广韵》汉复姓。三氏孔子弟子宰父黑,汉主父偃,左传,宋之公族皇父充石,汉初,王父鸾,改父为甫。)谨照广韵原文王父改皇父。
慈慈:《卯集上·心字部》《唐韵》疾之切《集韵》《韵会》墙之切《正韵》才资切,□音磁。《说文》爱也。从心兹声。《精薀》父母之爱子也。《左传·昭二十六年》父慈子孝,姑慈妇听。又《仪礼·丧服》慈母如母,谓养母也。又《礼·内则》慈以甘旨。〈注〉慈,谓爱敬进之也。又慈和,服物也。《左传·文十八年》宣慈惠和。〈注〉慈者,爱出於心,恩被於物也。又《增韵》柔也,善也,仁也。又石名。《精薀》山产铁於其阳者,慈石产其阴。《郭璞·慈石赞》慈石吸铁,母子相恋也。俗作磁,非。又竹名。《竹谱》竹之丛生,子母相依,曰慈竹。又果名。《羣芳谱》慈姑,一根,岁生十二子,岁闰则十三子,如慈母之乳诸子也。又州名。唐置慈州。又姓。汉有慈仁,明有慈止。从心从兹。《魏校曰》兹也者,养其子而使之长,心乎爱之。俗或伪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