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ǐ wéi fù yǐn
成语简拼:ZWFY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紧缩式成语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子為父隱
成语解释
儿子为父亲隐瞒劣迹。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父子间的人情
成语接龙
1、子为父隐→隐恶扬善→善罢罢休→休牛散马→马革盛尸→尸利素餐→餐葩饮露→露胆披诚→诚心正意→意气洋洋→洋洋纚纚→纚风沐雨→雨顺风调→调三斡四→四时八节→节衣素食→食日万钱→钱可通神→神术妙计→计研心算→算尽锱铢→铢铢较量→量凿正枘→枘凿方圆→圆木警枕
2、子为父隐→隐恶扬善→善罢干休→休戚是同→同气连枝→枝词蔓语→语笑喧哗→哗世取名→名公巨人→人非木石→石破天惊→惊惶失色→色丝虀臼→臼头深目→目动言肆→肆无忌惮→惮赫千里→里丑捧心→心雄万夫→夫贵妻荣→荣古陋今→今昔之感→感戴二天→天崩地解→解衣包火
3、子为父隐→隐恶扬善→善眉善眼→眼笑眉舒→舒眉展眼→眼高手低→低情曲意→意气自如→如鱼似水→水阔山高→高阳酒徒→徒劳无益→益寿延年→年头月尾→尾生抱柱→柱天踏地→地狱变相→相煎太急→急中生智→智周万物→物尽其用→用智铺谋→谋臣如雨→雨消云散→散兵游勇
4、子为父隐→隐恶扬善→善男信女→女长当嫁→嫁祸于人→人浮于食→食日万钱→钱可通神→神驰力困→困知勉行→行同能偶→偶烛施明→明察秋毫→毫厘千里→里丑捧心→心浮气躁→躁人之死→死无对证→证据确凿→凿凿有据→据高临下→下笔如神→神谟庙算→算尽锱铢→铢两分寸
5、子为父隐→隐恶扬善→善善从长→长谈阔论→论今说古→古井无波→波谲云诡→诡言浮说→说长说短→短寿促命→命在旦夕→夕惕朝干→干霄蔽日→日旰忘餐→餐葩饮露→露餐风宿→宿雨餐风→风回电激→激昂慷慨→慨然允诺→诺诺连声→声名鹊起→起早摸黑→黑灯下火→火上添油
成语示例
(1)以前,中国人讲究「子为父隐,父为子隐」,于是隐来隐去,就把真理正义全隐得没有影儿了。▼老舍《老舍自传》第六章第三节
成语造句
(1)成语「子为父隐」是一个紧缩式成语。
(2)冠冠写不出成语“子为父隐”的拼音。
(3)国国不会写成语“子为父隐”的最后一个字。
(4)记事本的封面上写着“子为父隐”几个大字。
(5)巨奶奶给小外甥和外甥女介绍了“子为父隐”的历史故事。
(6)台路沟中学的区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子为父隐”。
(7)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8)而中国人是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中。
(9)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10)小义护亲,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亦是美德;大义灭亲,杀忤逆之子,族人认可。
成语出处
《论语·子路》:『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汉·桓宽《盐铁论·周秦》:『闻子为父隐,父为子隐,未闻父子之相坐也。』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在叶邑停留时,叶公府中的一只羊跑进孔子的住地,被弟子曾点烧了吃。曾点的儿子曾参把这事报告给孔子,孔子知道曾参处于忠孝两难的地步,于是答应同叶公说,孔子感慨:『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子子:zǐ 1、<名>婴儿。《荀子·劝学》:『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2、<名>孩子。《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又] 〈名意动〉以……为子。《赵威后问齐使》:『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3、<名>儿子或女儿。《石钟山记》:『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4、<名>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相当于『您』。《为学》:『子何恃而往?』5、<名>泛指人。《过秦论》:『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徏之徒也。』6、<名>特称孔子。《〈论语〉十则》:『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7、<名>地支的第一位。《观巴黎油画记》:『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8、通『仔』。作『仔细』的语素。《熟读精思》:『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
为为:wéi 1、<动>做;干。《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2、<动>发明;制造;制作。《活板》:『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3、<动>作为;当作。《公输》:『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4、<动>成为;变成。《察今》:『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5、<动>是。《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6、<动>治;治理。《论积贮疏》:『安天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7、<动>写;题。《伤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8、<动>以为;认为。《鸿门宴》:『窃为大王不取也。』9、<动>叫做;称做。《陈涉世家》:『号为张楚。』10、<动>对待。《鸿门宴》:『君王为人不忍。』11、<动>算作;算是。《殽之战》:『秦则无礼,何施之为?』12、<动>担任。《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13、<动>对付。《鸿门宴》:『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14、<介>表示被动。《韩非子·五蠹》:『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5、<连>如果;假如。《战国策·秦策》:『秦为知之,必不救矣。』16、<助>用在句中,起提前宾语的用;用药尾,表示感叹或疑问。《苏武》:『何以汝为见?』《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wèi 1、<介>给;替。《庖丁解牛》:『庖丁为文惠君解牛。』2、<介>向;对。《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也。』3、<介>因为。《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4、<介>为了。《史记·货殖列传序》:『天下熙熙,皆为利来。』5、<介>被。《过秦论》:『身死人手,为天下,何也。』6、<介>在……的时候。《晏子使楚》:『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为寿] 席间敬酒祝寿。
父父:fù 1、<名>父亲。《庄暴见孟子》:『父子妻子不相见。』2、<名>对男性长辈的通称。《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fǔ 1、<名>从事某种职业或劳动的男子。多指老年的。《楚辞·渔父》:『渔父见而问之。』2、<名>古代对男子的美称。王粲《登楼赋》:『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与」之叹音。』《游褒禅山记》:『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安上纯父。』
隐隐:yǐn 1、<动>隐藏。《核舟记》:『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2、<动>隐居,不出来做官。《信陵君窃符救赵》:『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3、<名>隐衷;隐情。《病梅馆记》:『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4、<动>同情。《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5、<副>暗地里。《促织》:『然睹促织,隐中胸怀。』6、<名>矮墙。《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逾隐而待之。』[隐忍] 隐瞒真情而勉力忍耐。[隐逸] 隐居;隐居的人。[隐隐] 不很清楚;隐约。[隐约] 依稀不清楚。
子子:《寅集上·子字部》《唐韵》即里切《集韵》《韵会》《正韵》祖似切,□音梓。《说文》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入,以为称。《徐锴曰》十一月夜半,阳气所起。人承阳,故以为称。又《广韵》息也。《增韵》嗣也。《易·序卦传》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白虎通》王者父天母地曰天子。天子之子曰元子。《书·顾命》用敬保元子钊。又《仪礼·丧服》诸侯之子称公子。又凡适长子曰冢子,即宗子也。其适夫人之次子,或衆[音zhòng]妾之子,曰别子,亦曰支子。《礼·曲礼》支子不祭,祭必告於宗子。又男子之通称。《颜师古曰》子者,人之嘉称,故凡成德,谓之君子。《王肃曰》子者,有德有爵之通称。又自世妇以下自称曰婢子,见《礼记·曲礼》。又卿之妻曰内子。《仪礼·有司彻注》内子不荐笾。又《礼·檀弓》兄弟之子犹子也。又《前汉·严助传注》令子出就妇家为赘壻,曰赘子。又人君爱养百姓曰子。又辰名。《尔雅·释天》太岁在子曰困敦。《前汉·律正志》孳萌於子。又《礼·王制》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疏〉子者,奉恩宣德。又左庶子,中庶子,官名。又国名。《括地志》子城,在渭州莘城县。又长子,县名。周史辛甲所封,后为赵邑,属上党。又姓。《史记·殷本纪》契,母吞鳦子而生,故曰子氏。又复姓。《左传》郑大夫子人氏,鲁大夫子服氏,子家氏。又子细,犹分别。《北史·源思礼传》为政当举大纲,何必太子细也。《正字通》子读若荠,方语别也。俗作仔细。又去声,才四切。《中庸》子庶民也。徐邈读。又与慈通。《礼·乐记》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韩诗外传》子谅作慈良。又叶济口切,音走。《前汉·班固叙传》侯王之祉,祚及孙子。公族蕃衍,枝叶畅茂。茂音某。又叶子德切,音则。《诗·豳风》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杨慎·古音丛目》与朱传同。考证:(女子亦称子。《礼·曲礼》夫人自称曰婢子。)谨按自称曰婢子乃世妇以下之称,非夫人也。夫人自称曰小童,不曰婢子。据改自世妇以下自称曰婢子,见礼记曲礼。(《尔雅·释岁》太岁在子曰困敦。)谨照原书释岁改释天。
为为:《巳集中·爪字部》《唐韵》薳支切《集韵》于嬀切,□音潙。《说文》母猴也。其为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为母猴形。王育曰:爪象形也。又《尔雅·释言》作,造,为也。《书·益稷》予欲宣力四方汝为。《洪范》有猷有为有守。又治也。《晋语》疾不可为也。〈注〉为,治也。又使也。《鲁语》其为后世昭前之令闻也。〈注〉为,犹使也。又语词。《前汉·武帝纪》何但亡匿幕北寒苦之地为。又姓。《广韵》风俗通云:汉有南郡太守为昆。《韵会》鲁昭公子公为之后。又《广韵》《集韵》《韵会》□于伪切,音□。《广韵》助也。《增韵》所以也,缘也,被也,护也,与也。《书·咸有一德》臣为上为德,为下为民。《释文》为上为下之为,于伪反。徐云:四为字皆于伪反。又《多士》惟我下民秉为。《诗·大雅》福禄来为。〈笺〉为,犹助也。《释文》于伪反,协句如字。又叶吾何切,音莪。《诗·王风》有兔爰爰,雉离于罗。我生之初,尙无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尙寐无吪。
父父:《巳集中·父字部》《唐韵》扶雨切《集韵》《韵会》奉甫切,□音辅。《说文》矩也。家长率敎者。从又,举杖。《释名》父,甫也。始生已者。《书·泰誓》惟天地万物父母。《尔雅·释亲》父为考。父之考为王父。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曾祖王父之考为高祖王父。父之世父。叔父为从祖祖父父。之晜弟先生为世父。后生为叔父。父之从父晜弟为从祖父。父之从晜弟为族父。又《诗·小雅》以速诸父。〈传〉天子谓同姓诸侯,诸侯谓同姓大夫,皆曰诸父。又老叟之称。《史记·冯唐传》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郞。又《广韵》方矩切《集韵》《韵会》匪父切,□音府。《集韵》同甫。《广韵》男子之美称。《诗·大雅》维师尚父。〈笺〉尚父,吕望也。尊称焉。◎按管仲称仲父。孔子称尼父。范增称亚父。皆仿此。又野老通称。《战国策》田父见之。又《诗·小雅》祈父。〈传〉司马也。又《春秋·桓十三年》盟于武父。〈注〉武父,郑地。《释文》音甫,有父字者,皆同甫音。又《广韵》汉复姓。三氏孔子弟子宰父黑,汉主父偃,左传宋之公族皇父充石。汉初皇父鸾,改父为甫。又《正韵》防父切,音附。父母。〇按父字古无去声。正韵始收入五暮。俗音从之。防父切,父字误。又叶扶缶切《苏辙·酿酒诗》谁来共佳节,但约乡人父,生理正艰难,一醉陶衰朽。考证:(《广韵》汉复姓。三氏孔子弟子宰父黑,汉主父偃,左传,宋之公族皇父充石,汉初,王父鸾,改父为甫。)谨照广韵原文王父改皇父。
隐隐:《戌集中·阜字部》《唐韵》《正韵》於谨切《集韵》《韵会》倚谨切,□音櫽。《尔雅·释诂》隐,微也。〈注〉微谓逃藏也。《易·乾卦》龙德而隐者也。又《礼·礼运》大道既隐。〈注〉隐犹去也。又《说文》蔽也。《玉篇》匿也。《论语》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礼·檀弓》事亲有隐而无犯。《鲁语》□五而已,无有隐者,隐乃讳也。又《广韵》私也。《论语》吾无隐乎尔。〈疏〉孔子敎人无所隐惜。又《玉篇》不见也。《易·系辞》巽称而隐。〈注〉称扬命令,而百姓不知其由。《史记·韩安国传》壷遂之深中隐厚。又《礼·曲礼》不以隐疾。〈注〉隐疾,衣中之疾也。又《史记·秦始皇纪》隐宫徒□者,七十余万人。〈注〉宫□,一百日隐於阴室养之,故曰隐宫。又《史记·滑稽传》齐威王之时喜隐。《前汉·艺文志》隐书十八篇。〈注〉《刘向·别录》云:隐书者,疑其言以相问,对者以虑思之,可以无不喻。又《礼·玉藻》隐辟而后履。〈注〉隐辟,俛逡巡而退着履也。又《尔雅·释言》隐,占也。〈注〉隐度。〈疏〉占者,视兆以知吉凶,必先隐度。《礼·少仪》军旅思险,隐情以虞。〈注〉隐,意也,思也。《后汉·安帝纪》隐亲悉心,勿取浮华。〈注〉皆隐审尽心,勿取浮华不实者。又《扬子·方言》隐,定也。又《玉篇》安也。又痛也。《诗·邶风》如有隐忧。〈传〉痛也。《礼·檀弓》拜稽颡,哀戚之至隐也。稽颡,隐之甚也。《孟子》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又〉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前汉·韩安国传》此仁人之所隐也。又《左传·昭二十五年》隐民皆取食焉。〈注〉隐约穷困。又《定三年》君以弄马之故,隐君身。〈注〉隐,忧约也。《荀子·儒效篇》隐隐兮其恐人之不当也。〈注〉隐隐,忧戚貌。又《司马相如·上林赋》湛湛隐隐。〈注〉隐隐,盛貌。又《前汉·郊祀歌》休嘉砰隐溢四方。〈注〉砰隐,盛意。又《左传·襄二十三年》踰隐而待之。〈注〉隐,短墙也。又《諡法》隐拂不成曰隐,不显尸国曰隐,见美坚长曰隐。又姓。《吴志》有廷尉左监隐蕃。又《尔雅·释草》蒡,隐葱。〈注〉似苏,有毛,江东呼为隐葱,藏以为葅。又《广韵》《集韵》□於靳切,音檼。《广韵》隈隐之貌。又《孟子》隐几而卧。〈注〉隐,倚也。於靳反。又《集韵》筑也。《前汉·贾山传》厚筑其外,隐以金椎。又《集韵》於刃切,駰去声。《礼·檀弓》既葬而封,广轮揜坎,其高可隐也。〈注〉隐,据也。封可手据,谓高四尺所。《释文》隐,於刃反。《集韵》俗作□□隐。考证:(《后汉·安帝纪》隐视幽心,勿取浮华。)谨照原文隐视改隐亲。幽心改悉心。(《定二年》君以弄马之故,隐君身。)谨照原文二年改三年。(《襄二十三年》隃隐而待之。)谨照原文隃隐改踰隐。(《尔雅·释草》蒡,隐葱。〈注〉似苏,有毛,江东呼为隐葱)谨照原文两葱字□改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