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ī jīng zōu shǐ
成语注音:ㄗㄧ ㄐㄧㄥ ㄗㄡ ㄕㄧˇ
成语简拼:ZJZS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近代成语
成语繁体:諮經諏史
成语解释
指商讨、研究经史。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造句
(1)本子的第二页赫然是“谘经诹史”几个大字。
(2)憨憨不会写成语“谘经诹史”的最后一个字。
(3)健健写不出成语“谘经诹史”,因此语文考试只考了98分。
(4)四站中学的南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谘经诹史”。
(5)致中大哥哥给彗琼和旦佩介绍了“谘经诹史”的历史典故
成语出处
清·方苞《送王篛林南归序》:『至则解衣盘薄,谘经诹史,旁若无人。』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经经:jīng 1、<名>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文同《织妇怨》:『皆言边幅好,自爱经纬密。』2、<名>经络;经脉。《庖丁解牛》:『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畖乎?』3、<名>经典;经书。《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4、<名>我国古代图书四大类别之一,以儒学经传著术为主,与『史』、『子』、『集』相对。《复庵记》:『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5、<名>分界;界线。《察传》:『是非之经,不可不分。』6、<动>上吊;缢。《史记·田单列传》:『经其颈于树枝。』7、<动>经过;经历。《归去来兮辞》:『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8、<动>治理。《左传·隐公十一年》:『礼,经国家,定社稷。』[又] <动>合符常理。《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海内必以兄为经之人。』[经纪] (1)纲常;法度。(2)条理;秩序。(3)经营;料理。(4)买卖,贸易。[经年] 经过一整年或若干年。[经传] 儒家经典与前人对这些经典所作的解释的统称。
诹诹:zōu<书>商量;咨询:诹吉(商订吉日)。
史史:shǐ 1、<名>史官。《张衡传》:『自史职,五载复还。』[又] 外史。《邵公谏厉王弭谤》:『史献书。』2、<名>史书;记载历史的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如史载田横事。』[又] 特指我的古代图书四大分类经、史、子、集之一,包括各种历史书籍(除了已被经部收入的之外)。
谘谘:《酉集上·言字部》《广韵》即夷切《集韵》津私切,□音资。与咨同。谋也,问也。《诗·小雅》周爰咨诹。《释文》咨本亦作谘。《左传·桓六年》夏会於成纪,来谘谋齐难也。《后汉·赵典传》朝廷每有灾异疑议,辄谘问之。考证:(《后汉·赵典传》朝廷每有灾异疑议,辄谘门之。)谨照原文谘门改谘问。
经经:《未集中·糸字部》坕《唐韵》《广韵》古灵切《集韵》《韵会》《正韵》坚灵切,□音泾。《说文》织也。《玉篇》经纬,以成缯帛也。《易·屯卦》君子以经纶。〈疏〉经,谓经纬。又《易·颐卦》拂经於丘。〈注〉经犹义也。又《书·酒诰》经德秉哲。〈传〉能常德持智。《左传·昭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注〉经者,道之常。又《诗·大雅》经之营之。〈传〉经,度之也。又《周礼·天官·冢宰》体国经野。〈注〉经,谓为之里。〈疏〉南北之道谓之经,东西之道谓之纬。又《周礼·天官·大宰》以经邦国。〈注〉经,法也。王谓之礼经常所秉以治天下者也。又《礼·月令》毋失经纪。〈注〉谓天文进退度数。又《礼·经解疏》经解者,以其记六艺政敎之得失也。又《左传·昭二十五年》为夫妇外内,以经二物。〈注〉夫治外,妇治内,各治其物。又《论语》自经於沟渎,而莫之知也。《何晏注》经,经死於沟渎之中。《晋语》雉经於新城庙。《释名》屈颈闭气曰雉经,如雉之为也。又《广韵》古定切,音径。经纬也。又织也。又《离骚·王逸注》经,径也。《释名》经,径也。如径路无所不通,可常用也。又《韵补》叶居良切。《韩愈·此日足可惜诗》闭门读书史,清风窗户凉。日念子来游,子岂知我情。别离未为久,辛苦多所经。情音翔。《五经文字》作□者,讹。
诹诹:《酉集上·言字部》《唐韵》子于切《集韵》《韵会》遵须切,□音□。《说文》聚谋也。《尔雅·释诂》谋也。《玉篇》问政事也。《诗·小雅》周爰咨诹。《左传·襄四年》咨事为诹。《仪礼·特牲馈食礼》不诹日。又星名。《礼·月令·郑注》孟春者,日月会于诹訾,而斗建寅之辰也。诹本又作娵。又《集韵》《韵会》《正韵》□将侯切,音陬。又《集韵》房尤切,音浮。义□同。《类篇》或作□。《说文长笺》亦作□。
史史:《丑集上·口字部》《唐韵》疎士切《集韵》《韵会》爽士切《正韵》师止切,□音使。《说文》记事者也。《玉篇》掌书之官也。《世本》黄帝始立史官,仓颉沮诵居其职。《书·立政》周公若曰:太史司□苏公,式敬尔繇狱,以长我王国。《诗·小雅》既立之监,或佐之史。《礼·曲礼》史载笔,士载言。又《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又《周礼·天官·宰夫》八职,五曰府,掌官契以治藏,六曰史,掌官书以赞治。○按《周礼》凡官属皆有府史。又《周礼·天官》女史掌王后之礼职。《春官》大史掌建邦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王之八枋之灋,外史掌书外令。又御史,长史,刺史,□汉官名。又太史,九河之一。《尔雅·释水》太史。〈疏〉李巡云:禹大使徒衆[音zhòng],通其水道,故曰太史。又姓。《广韵》周卿,史佚之后,出建康。又《广韵》汉复姓,五氏:世本卫有史朝朱驹,汉书艺文志有青史氏着书,又有新丰令王史音,吴有东莱太守太史慈,晋有东莱侯史光。又叶疎土切。《易林》重黎祖后,司马大史。陵氏之灾,罹宫悲苦。《说文》本作□。从又持中。中,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