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ǐ yuè shī yún
成语注音:ㄗㄧˇ ㄩㄝ ㄕㄧ ㄧㄨㄣˊ
成语简拼:ZYSY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子曰詩雲
成语解释
子:指孔子;诗:指《诗经》;曰、云:说。泛指儒家言论。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泛指儒家言论
近义词
诗云子曰
成语接龙
1、子曰诗云→云悲海思→思归其雌→雌雄未决→决命争首→首尾相连→连理分枝→枝辞蔓语→语焉不详→详情度理→理不忘乱→乱头粗服→服低做小→小人得志→志美行厉→厉兵粟马→马不停蹄→蹄间三寻→寻风捉影→影形不离→离世遁上→上好下甚→甚嚣尘上→上溢下漏→漏卮难满
2、子曰诗云→云悲海思→思睿观通→通前至后→后台老板→板上砸钉→钉嘴铁舌→舌锋如火→火热水深→深文周纳→纳履踵决→决不待时→时运不济→济窍飘风→风里杨花→花信年华→华冠丽服→服低做小→小时了了→了如指掌→掌上明珠→珠璧交辉→辉光日新→新婚宴尔→尔雅温文
3、子曰诗云→云布雨润→润屋润身→身后萧条→条解支劈→劈风斩浪→浪迹天下→下愚不移→移根接叶→叶散冰离→离经辨志→志坚行苦→苦尽甜来→来龙去脉→脉脉含情→情随事迁→迁善改过→过犹不及→及笄年华→华不再扬→扬清厉俗→俗不可医→医时救弊→弊绝风清→清浑皂白
4、子曰诗云→云布雨润→润屋润身→身先朝露→露胆披肝→肝肠寸断→断鹤继凫→凫居雁聚→聚敛无厌→厌故喜新→新人新事→事捷功倍→倍道而行→行尸走骨→骨肉团圆→圆顶方趾→趾踵相接→接踵比肩→肩摩袂接→接踵而来→来处不易→易如反掌→掌上明珠→珠璧联辉→辉光日新
5、子曰诗云→云程万里→里出外进→进贤进能→能者多劳→劳民动众→众喣山动→动心忍性→性命交关→关门打狗→狗吠不惊→惊喜若狂→狂风暴雨→雨泣云愁→愁多夜长→长戟高门→门到户说→说是谈非→非分之想→想望丰采→采兰赠药→药店飞龙→龙断之登→登界游方→方言矩行
成语示例
(1)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鲁迅《呐喊·一件小事》
成语造句
(1)个屁大哥哥给妃纯和昕小介绍了“子曰诗云”的历史典故
(2)记事本的第一页上面写着“子曰诗云”几个大字。
(3)铁马中学的善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子曰诗云”。
(4)小奔写不出成语“子曰诗云”,因此语文考试才考了98分。
(5)小曼不会写成语“子曰诗云”的最后一个字。
(6)去武邑县实验中学的路途中,弓岿大哥哥给龙燕和付例介绍了『子曰诗云』的历史典故
(7)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见鲁迅《呐喊·一件小事》。
(8)他们走在街上,出入逆旅酒肆,一个个头上扎着长长的发辫,满嘴里子曰诗云,令金陵遗老们真有重睹汉官威仪之感!
成语出处
元·宫大用《范张鸡黍》第一折:『我堪恨那伙老乔民,用这等小猢狲,但学得些妆点皮肤,子曰诗云。』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子子:zǐ 1、<名>婴儿。《荀子·劝学》:『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2、<名>孩子。《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又] 〈名意动〉以……为子。《赵威后问齐使》:『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3、<名>儿子或女儿。《石钟山记》:『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4、<名>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相当于『您』。《为学》:『子何恃而往?』5、<名>泛指人。《过秦论》:『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徏之徒也。』6、<名>特称孔子。《〈论语〉十则》:『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7、<名>地支的第一位。《观巴黎油画记》:『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8、通『仔』。作『仔细』的语素。《熟读精思》:『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
曰曰:yuē 1、<动>说。《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2、<动>称为。《赵威后问齐使》:『齐有处士曰钟离子。』3、<动>是,举例时用。《五人墓碑记》:『按诸五人,曰颜佩伟,杨念如……』4、<动>为。《出师表》:『先帝称之曰能。』5、<助>用于句首。《诗经·七月》:『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诗诗:shī 1、<名>一种文学体裁;诗歌。《孔雀东南飞》:『时人伤之,为诗云尔。』2、<名>指《诗经》。《齐桓晋文之事》:『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馀] 词的别称。
云云:yún 1、<动>说。《兰亭集序》:『古人云:「死生亦大矣。」』2、<动>有。《荀子·法行》:『其云益乎。』3、<代>如此;这样。《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4、<助>用于句首、句中、句末,无意义。《诗经·卷耳》:『云何吁矣』《左传·成公十二年》:『日云莫矣。』《核舟记》:『盖大苏泛赤壁云。』5、<名>话。《苏武传》:『勿复有云。』6、<名>云彩。《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7、<形>盛多的样子。《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云云] (1)众多,又作『芸芸』。(2)如此如此。
子子:《寅集上·子字部》《唐韵》即里切《集韵》《韵会》《正韵》祖似切,□音梓。《说文》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入,以为称。《徐锴曰》十一月夜半,阳气所起。人承阳,故以为称。又《广韵》息也。《增韵》嗣也。《易·序卦传》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白虎通》王者父天母地曰天子。天子之子曰元子。《书·顾命》用敬保元子钊。又《仪礼·丧服》诸侯之子称公子。又凡适长子曰冢子,即宗子也。其适夫人之次子,或衆[音zhòng]妾之子,曰别子,亦曰支子。《礼·曲礼》支子不祭,祭必告於宗子。又男子之通称。《颜师古曰》子者,人之嘉称,故凡成德,谓之君子。《王肃曰》子者,有德有爵之通称。又自世妇以下自称曰婢子,见《礼记·曲礼》。又卿之妻曰内子。《仪礼·有司彻注》内子不荐笾。又《礼·檀弓》兄弟之子犹子也。又《前汉·严助传注》令子出就妇家为赘壻,曰赘子。又人君爱养百姓曰子。又辰名。《尔雅·释天》太岁在子曰困敦。《前汉·律正志》孳萌於子。又《礼·王制》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疏〉子者,奉恩宣德。又左庶子,中庶子,官名。又国名。《括地志》子城,在渭州莘城县。又长子,县名。周史辛甲所封,后为赵邑,属上党。又姓。《史记·殷本纪》契,母吞鳦子而生,故曰子氏。又复姓。《左传》郑大夫子人氏,鲁大夫子服氏,子家氏。又子细,犹分别。《北史·源思礼传》为政当举大纲,何必太子细也。《正字通》子读若荠,方语别也。俗作仔细。又去声,才四切。《中庸》子庶民也。徐邈读。又与慈通。《礼·乐记》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韩诗外传》子谅作慈良。又叶济口切,音走。《前汉·班固叙传》侯王之祉,祚及孙子。公族蕃衍,枝叶畅茂。茂音某。又叶子德切,音则。《诗·豳风》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杨慎·古音丛目》与朱传同。考证:(女子亦称子。《礼·曲礼》夫人自称曰婢子。)谨按自称曰婢子乃世妇以下之称,非夫人也。夫人自称曰小童,不曰婢子。据改自世妇以下自称曰婢子,见礼记曲礼。(《尔雅·释岁》太岁在子曰困敦。)谨照原书释岁改释天。
曰曰:《辰集上·曰字部》《唐韵》《集韵》《韵会》□王伐切,音越。《说文》词也。从口乙声。亦象口气出也。〈注〉徐锴曰:今试言曰,则口开而气出也。《玉篇》语端也。《广韵》於也,之也。《增韵》谓也,称也。《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勳。○按《古文尙书》曰若作粤若,曰放勳作曰,盖训为语端者与粤通,训为词者则如字耳。
诗诗:《酉集上·言字部》《唐韵》书之切《集韵》《韵会》《正韵》申之切,□始平声。《说文》志也。《释名》之也,志之所之也。《书·舜典》诗言志。〈传〉心之所之谓之志。心有所之,必形于言,故曰诗言志。《诗·国风·关雎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前汉·艺文志》诵其言,谓之诗。《旧唐书·经籍志》诗以纪兴衰诵欢。又六诗。《周礼·春官·大师》敎六诗。〈疏〉按诗上下惟有风雅颂是诗之名也。三者之中有比赋兴,故总谓之六诗。《郑康成·六艺论》诗,弦歌讽谕之声也。朱子曰:风雅颂,声乐部分之名。赋比兴,则所以制作风雅颂之体也。又乐章也。《荀子·劝学篇》诗者,中声之所止也。〈注〉诗谓乐章,所以节声音,至乎中而止,不使流淫也。又《类篇》承也,持也。《礼·内则》国君世子生三日,卜士负之,吉者宿齐,朝服寝门外,诗负之。〈注〉诗之言承也。〈疏〉《诗含神雾》云:诗者,持也。以手维持,则承奉之义,谓以手承下而抱负之。又姓。《后汉·南蛮传》诗索,交址朱□人。又《字汇补》读作诛。《荀子·王制篇》修宪令,审诗商。〈注〉诗商,当为诛赏。《乐论篇》作审诛赏。
云云:《子集上·二字部》《唐韵》《集韵》王分切《韵会》《正韵》于分切,□音云。《说文》山川气也。象回转形。后人加雨作云,而以云为云曰之云。《正字通》与曰音别义同。凡经史,曰通作云。又运也。《管子·戒篇》天不动,四时云下,而万物化。〈注〉云:运动貌。又狎昵往复也。《诗·小雅》昏姻孔云。《朱传》云:旋也。《左传·襄二十九年》晋不邻矣,其谁云之。〈注〉云:犹旋。旋归之也。又语助。《诗·小雅》伊谁云憎。《史记·封禅书》秦文公获若石云于□仓北坂。又陆佃曰:云者,有应之言也。《左传·襄二十六年》子朱曰:朱也当御。三云:叔向不应。又云云:衆[音zhòng]语也。《前汉·汲黯传》上曰,吾欲云云。〈注〉犹言如此如此也。又云云:山名。《前汉·郊祀志》封大山禅云云:〈注〉云云:太山下小山。又云为。《易·系辞》变化云为。又姓。汉云敞。又与芸同。《庄子·在宥篇》万物云云。〈注〉盛貌。老子作芸芸。又纷云:兴作貌。《吕览·圜道篇》云气西行云云然。《前汉·司马相如传》威武纷云。俗作纭。又《韵补》叶于先切,言也。《韩愈·剥啄行》我谢再拜,汝无复云。往追不及,来可待焉。考证:(《史记·封禅书》秦文公获若云云于陈仓北坂。)谨照原文获若云云改为获若石云。又按云是语助。谨将此十七字移於伊谁云憎之下。(《汲黯传》武帝曰,吾欲云云。〈注〉犹言如此如此也。)谨照原书改前汉汲黯传上曰,吾欲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