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huō zuǐ bèn shé
成语注音:ㄓㄨㄛ ㄗㄨㄟˇ ㄅㄣˋ ㄕㄜˊ成语正音拙,不能读作『chū』。
成语简拼:ZZBS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近代成语
成语繁体:拙嘴笨舌
成语英文:awkward in speech
成语解释
拙:笨。嘴舌笨拙,形容不善于讲话。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人不善言词
近义词
拙口钝辞、笨口拙舌、张口结舌、拙嘴笨腮、拙口笨腮、拙口钝腮
反义词
巧舌如簧、油嘴滑舌、口若悬河
成语接龙
1、拙嘴笨舌→舌长事多→多言多败→败国丧家→家道壁立→立功立事→事不两立→立功立德→德薄能鲜→鲜衣美食→食不糊口→口角春风→风流自赏→赏罚不当→当世才度→度外置之→之子于归→归老田间→间不容发→发人深省→省吃俭用→用尽心机→机事不密→密云不雨→雨顺风调→调三窝四→四海升平→平川旷野→野草闲花→花花太岁→岁月如流→流风遗烈→烈火辨玉→玉石不分→分文不取→取青配白→白发千丈→丈尺权衡→衡石量书→书生常谈→谈古论今→今非昔比→比手划脚→脚踏虚地→地老天荒→荒诞不经→经纶满腹→腹心之友→友于兄弟→弟子孩儿→儿女情多→多易多难→难以忘怀→怀冤抱屈→屈尊敬贤→贤相良将→将功补过→过眼浮烟→烟花贱质→质木无文
2、拙嘴笨舌→舌敝唇焦→焦唇敝舌→舌锋如火→火妻灰子→子曰诗云→云开雾散→散带衡门→门可张罗→罗之一目→目不识丁→丁一卯二→二缶钟惑→惑世诬民→民生在勤→勤学好问→问舍求田→田父之功→功败垂成→成败利钝→钝学累功→功若丘山→山河表里→里丑捧心→心神不宁
3、拙嘴笨舌→舌敝唇焦→焦唇干肺→肺腑之言→言发祸随→随波逐尘→尘羹涂饭→饭囊衣架→架海金梁→梁孟相敬→敬姜犹绩→绩学之士→士饱马腾→腾焰飞芒→芒芒苦海→海市蜃楼→楼船箫鼓→鼓乐齐鸣→鸣锣开道→道德文章→章句之徒→徒劳往返→返璞归真→真赃实犯→犯上作乱
4、拙嘴笨舌→舌敝唇焦→焦金流石→石沉大海→海纳百川→川壅必溃→溃兵游勇→勇猛精进→进贤用能→能文能武→武艺超群→群起效尤→尤云殢雪→雪案萤窗→窗间过马→马革裹尸→尸居龙见→见精识精→精兵强将→将机就计→计不旋踵→踵武相接→接踵而来→来因去果→果刑信赏
成语示例
(1)我一个草木之人,拙嘴笨舌的。▼杨朔《中国人民的脚步声·望南山》
成语造句
(1)打开练习本,第二页赫然是“拙嘴笨舌”几个大字。
(2)黎黎不会写成语“拙嘴笨舌”的最后一个字。
(3)小帆写不出成语“拙嘴笨舌”,因此期中考试仅98分。
(4)延寿县六团中学的盍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拙嘴笨舌”。
(5)亿钱叔叔给筱月和晶莹讲述了“拙嘴笨舌”的成语故事。
(6)老头拙嘴笨舌,自知无力劝说,便不再和老太太商量卖掉金佛的事情。
(7)我一个草木之人,拙嘴笨舌的。见杨朔《中国人民的脚步声·望南山》。
(8)去叶县水寨乡第一初级中学的面包车上,云涵大哥哥给蓉拓和烁棋介绍了『拙嘴笨舌』的历史典故
成语出处
清·随缘下士《林兰香》:『我亦并非处处都去留心,只是嘴拙舌钝,不敢轻易开口。』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嘴笨嘴笨:[zuǐbèn] 不善于说话。
拙拙:zhuō 1、<形>笨,与『巧』相对。《林黛玉进贾府》:『姊妹们虽拙,大家一处伴着,亦可以解些烦闷。』2、<名>本分。《归园田居》:『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3、<形>粗;劣。常表自谦,如『拙作』。[拙荆] 旧时对别人称自己妻子的谦词。[拙目] 见识浅陋;眼光短浅。[拙讷] 缺少才能,不善说话。
嘴嘴:zuǐ(1)口的通称:张嘴;闭嘴。(2)(嘴儿)形状或作用象嘴的东西:瓶嘴儿;茶壶嘴儿;烟嘴儿。(3)指说话:别多嘴。
笨笨:bèn(1)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差;不聪明:愚笨;他很笨。(2)不灵巧;不灵活:嘴笨;笨手笨脚。(3)费力气的;笨重:大箱子、大柜子这些笨家具搬起来很不方便。
舌舌:shé(1)舌头。(2)象舌头的东西:帽舌;火舌。(3)铃或铎中的锤。
拙拙:《卯集中·手字部》《唐韵》职悦切。《集韵》《韵会》《正韵》朱劣切,□音梲。读若专入声。《说文》不巧也。《书·周官》作伪心劳日拙。《老子·道德经》大巧若拙。《战国策》敎人而不能,则谓之拙。又《释名》屈也。使物否屈,不为用也。《史记·范睢传》楚之铁刃利,而倡优拙。
嘴嘴:《丑集上·口字部》《集韵》祖委切,音□。本作觜。与□□同。详□字注。
笨笨:《未集上·竹字部》《广韵》蒲本切《集韵》部本切,□音獖。竹里也。一曰麤率也。《晋书》豫章太守史畴,以人肥大,时人目为笨伯。又《广韵》布忖切《集韵》《韵会》补衮切,□音本。义同。
舌舌:《未集下·舌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食列切,然入声。《说文》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者也。《徐曰》凡物入口,必于於舌。《六书精薀》舌以卷舒为用,口以开阖为用,各一其阴阳也。《释名》舌,卷也,可以卷制食物,使不落也。〈又〉舌,泄也,舒泄所当言也。《易·说卦》兑为口舌。〈疏〉口舌,为言语之具也。《诗·大雅》莫扪朕舌,言不可逝矣。又射侯上下个曰舌。《仪礼·乡射礼》倍中以为躬,倍躬以为左右舌。〈注〉居两旁谓之个,左右出谓之舌。又言也。《扬子·太□经》吐黄酋舌。〈注〉舌,言也。又姓。《姓纂》越大夫舌庸。又羊舌,复姓。《左传·闵二年》狐突欲行。羊舌大夫曰:不可。〈疏〉羊舌,氏也。爵为大夫。又官名。《周语》坐诸门外,而使舌人体委与之。〈注〉舌人,能达异方之志,象胥之官也。又国名。《淮南子·地形训》穿□民,反舌民。〈注〉反舌民,不可知而自相晓。一说舌本在前,不向喉,故曰反舌也。南方之国名也。《山海经》歧舌国在其东。一曰在不死民东。〈注〉其人舌皆岐。或云:支舌也。又草名。《尔雅·释草》萿,麋舌。〈注〉今麋舌草春生叶,有似於舌。又《博雅》燕薁,蘡舌也。又《正字通》牛舌,芣苢。别名江东呼虾蟇衣,山东名牛舌。又鸟名。《礼·月令》仲夏之月,反舌无声。〈注〉反舌,百舌鸟。《淮南子·说山训》人有多言者,犹百舌之声。〈注〉百舌,鸟名。能易其舌,效百鸟之声,故曰百舌也。又无舌,虫名。《本草注》一名益符,主闭。又长舌,兽名。《山海经》长舌山有兽,名长舌,状如禺,四耳,出则郡多水。又《韵补》叶商刮切,音杀。《诗·大雅》出纳王命,王之喉舌。赋政于外,四方爰发。又叶食伪切,音逝。《郤正释讥》家挟殊议,人怀异计。纵横者欲披其胷,徂诈者暂吐其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