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心顿足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chuí xīn dùn zú成语注音:ㄔㄨㄟˊ ㄒㄧㄣ ㄉㄨㄣˋ ㄗㄨˊ
成语简拼:CXDZ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近代成语
成语繁体:椎心頓足
成语解释
形容人悲痛、悔恨等时的情状。同『椎胸顿足』。
成语用法
作谓语、状语;用于悲伤或痛愤时
近义词
椎胸跌足
成语造句
(1)蚌埠光明中学的战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椎心顿足”。
(2)打开本子,上面赫然是“椎心顿足”几个大字。
(3)瓜瓜写不出成语“椎心顿足”的拼音。
(4)小城不会写成语“椎心顿足”的最后一个字。
(5)一绮叔叔给若含和榇莺介绍了“椎心顿足”的成语故事。
成语出处
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第四节:『吾尝纵览本朝入主中夏以来二百余年之往事,若者为失机,若者为养痈,若者为种祸,若者为激变,每一循省未尝不椎心顿足,仰天而长恸也。』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椎椎:chuí 1、<名>槌子,敲击的器具。《订鬼》:『若见鬼把椎锁绳纆,立守其旁。』[又] <动>用槌打。《信陵君窃符救赵》:『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2、<名>『椎形』的。《核舟记》:『居右者椎髻仰面。』3、<形>朴实。《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其椎少文如此。』[椎髻] 如椎形的发髻。[椎鲁] 鲁钝。[椎埋] 1.杀人埋尸。2.盗墓。[椎剽] 杀人劫财。[椎心泣血] 形容极度悲痛。李商隐《祭裴氏姨文》:『椎,孰知所诉。』
心心:xīn 1、<名>心脏。《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2、<名>心脏所在的胸部。《荆轲刺秦王》:『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3、<名>内心,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熟读精思》:『读书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4、<名>想法;心意。《殽之战》:『勤而无所,必有悖心。』5、<名>中心;中央。《琵琶行》:『唯见江心秋月白。』[心志] 内心;意志。
顿顿:dùn 1、<动>以头叩地。《中山狼传》:『因顿首杖下,俯伏听命。』2、<动>用足跺地。《兵车行》:『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3、<动>上下抖动使整齐。《琵琶行》:『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4、<动>停留;屯驻。《史记·李将军列传》:『就善水草顿舍。』[又] <名>停宿的地方。《海瑞传》:『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5、<形>困顿;疲弊。《谋攻》:『故民不顿而利可金。』6、<副>马上;立刻。《训俭示康》:『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7、<形>通『钝』,不锋利。《墨子·辞过》:『兵革不顿,士兵不劳,足以征不服。』8、<动>舍弃。曹植《七启》:『顿纲纵网。』9、<量>一次;一回。《范进中举》:『被胡屠户知道,又骂了一顿。』10、春秋时国名。故址在今河南项城县。zhūn见『顿顿』。dú冒(mò)顿,汉初匈奴族一个单于的名字。[顿顿] zhūnzhūn诚恳的样子。
足足:zú 1、<名>脚。《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2、<名>动物的脚。《核舟记》:『细若蚊足,钩画了了。』3、<名>器物的支撑部分。《赤壁之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4、<形>充足。《赵威后问齐使》:『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补不足。』5、<形>满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兰亭集序》:『快然自足。』6、<副>足够。《鸿门宴》:『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赤壁之战》:『兵精粮多,足以立事。』7、<副>值得。《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也。』《〈论语〉十则》:『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足下] (1)称对方的敬词。战国时多称诸侯国国君为足下。(2)脚下;立足的地方。
椎椎:《辰集中·木字部》《唐韵》《正韵》直追切《集韵》传追切,□音追。通作槌。俗作桘。《说文》击也。又铁椎也。《战国策》秦遗连环,君王后引椎椎破之。谢秦使曰:谨已解矣。《史记·信陵君传》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又《扬子·方言》椎,齐谓之终葵。又椎钝,不曲桡也。《前汉·周勃传》朴椎少文。又《释名》椎,推也。耒亦椎也。又《集韵》朱惟切,音隹。木名,似栗而小。
心心:《卯集上·心字部》《唐韵》息林切《集韵》《韵会》《正韵》思林切。《说文》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说以为火藏。《徐曰》心为大火,然则心属火也。《玉篇》《广韵》□训火藏。又《荀子·解蔽篇》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礼·大学疏》总包万虑谓之心。又《释名》心,纤也。所识纤微无不贯也。又本也。《易·复卦》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注〉天地以本为心者也。《正义曰》言天地寂然不动,是以本为心者也。《礼·礼器》如松柏之有心也。〈注〉得气之本也。《孔疏》得气之本,故巡四时,柯叶无凋攺也,心谓本也。又中也。心在身之中。《诗序》情动于中。《正义曰》中谓中心。凡言中央曰心。《礼·少仪》牛羊之肺,离而不提心。〈注〉不提心,谓不绝中央也。《古歌》日出当心,谓日中也。《邵雍清夜吟》月到天心处,言月当天中也。又东方五度,宿名。《史记·天官书》心为明堂。又《礼·明堂位》夏后氏祭心。〈注〉气主盛也。又《月令》季夏祭先心。〈注〉五藏之次,心次肺,至此则心为尊也。又去声。《吴棫·韵补》息吝切。《外纪》禹曰:尧舜之民,皆以尧舜之心为心。下心字去声。又叶思真切,音新。《前汉·安世房中歌》我定正数,人告其心。敕身齐戒,施敎申申。又叶先容切,音松。《诗·大雅》吉甫作颂,□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前汉·礼乐志》流星陨,感惟风,籋归云,抚怀心。又叶思征切,音騂。《扬子·太□经》勤于心否贞。又叶桑鸠切,音修。《荀子·解蔽篇》凤凰秋秋,其翼若干,其声若箫。有凤有凰,乐帝之心。箫叶疏鸠切。又叶思敬切,音性。《王微观海诗》善即谁为御,我来无别心。聊复寓兹兴,兹兴将何咏。《说文》长笺》借华心形,故惢字从心,就今文言也。若精蕴同文诸书,各以意阐古文,与今文稍远,槪不泛引。《类篇》偏旁作忄。亦作□。◎按《字汇》《正字通》心俱音辛,误。辛在真韵,齐齿音也。心在侵韵,闭口音也。如心字去声,音近信,然不得竟以信字音之者,盖信字为真韵内辛字之去声,乃齐齿音也。若侵韵内心字之去声,乃闭口音,有音而无字矣。字有不可下直音者,此类是也。盖齐齿之辛,商之商也,闭口之心,商之羽也。每一音中,具有五音,不可无别。
顿顿:《戌集下·页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都困切,敦去声。《说文》下首也。《周礼·春官·大祝》辨九□,二曰顿首。〈注〉顿首,拜头叩地也。又《博雅》顿,僵也。又《扬子·方言》顿愍,惛也。江湘之间谓之顿愍。南楚饮毒药懑亦谓之顿愍,犹中齐言眠眩也。又《增韵》贮也,宿食所也。《隋书·炀帝纪》每之一所,辄数道置顿。又《增韵》次也。又食一次也。《世说新语》襄阳罗友,尝伺人祠乞食。往太蚤,主人问何得在此。答曰:闻卿祠,欲乞一顿食耳。《杜甫诗》顿顿食黄鱼。又陡顿,遽也。《列子·天瑞篇》一气不顿尽,一形不顿亏。又坏也。《左传·襄四年》甲兵不顿。〈注〉顿,坏也。正义曰:顿,谓挫伤折坏,今俗语委顿是也。又止也。《史记·王翦传》三日三夜不顿舍。又舍也。《曹植·七启》顿纲纵纲。〈注〉顿,舍也。纵,缓也。又地名。《诗·卫风》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传〉丘一成为顿丘。《前汉·地理志》顿丘县属东郡。《师古注》以丘名县也。丘一成为顿丘,谓一顿而成也。又国名。《春秋·僖二十五年》楚人围□,纳顿子于顿。《前汉·地理志》南顿县属汝南郡。〈注〉故顿子国。顿迫於□,其后南徙,故号南顿。又姓。《魏志·华陀传》有顿子献。又《集韵》徒困切《正韵》杜困切,□音钝。《集韵》不利也。《前汉·贾谊传》芒刃不顿。〈注〉顿,读曰钝。又《韵会》《正韵》□当没切,音咄。《前汉·匈奴传》单于太子曰冒顿。〈注〉冒,音墨。顿,音毒。考证:(《释名》顿,僵也。)谨按语出博雅,今将释名改为博雅。(《曹植·七启》顿纲纵纲。)谨照原文顿纲改顿纲。(《春秋·僖二十五年》楚子围陈,纳顿子于顿。)谨据经文楚子改楚人。
足足:《酉集中·足字部》(古文)疋《唐韵》即玉切《集韵》《韵会》《正韵》纵玉切,□音哫。《说文》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注〉徐锴曰:口象股胫之形。《释名》足,续也,言续胫也。《易·说卦》震为足。〈疏〉足能动用,故为足也。《礼·玉藻》足容重。〈注〉举欲迟也。又《广韵》满也,止也。《书·仲虺之诰》矧予之德,言足听闻。《诗·小雅》既沾既足。《礼·学记》学然后知不足。《老子·道德经》知足不辱。又不可曰不我足。《吴语》天若弃吴,必许吾成而不吾足也。又草名。《尔雅·释草》虃,百足。〈注〉音纤。又姓。《战国策》足强。〈注〉韩人。又《广韵》子句切《集韵》遵遇切《韵会》子遇切《正韵》将豫切,□音沮。《论语》巧言令色足恭。〈疏〉足,成也。谓巧言令德以成其恭,取媚于人也。《朱传》过也。《扬子·法言》足言足容,德之藻矣。又《管子·五行篇》春辟勿时,苗足本。〈注〉足,犹拥也。又《广韵》添物也。《类篇》益也。《前汉·五行志》不待臣音,复讇而足。又《韵补》叶子悉切。《易林》欲飞无翼,鼎重折足。失其福利,包羞为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