缀文之士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huī wén zhī shì成语简拼:ZWZS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綴文之士
成语解释
缀文:作文。指从事写作的人。
成语用法
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
缀辞之士
成语示例
(1)缀文之士,奕代继作;因并触类,广其辞义。▼晋·陶渊明《闲情赋》
成语造句
(1)淙淙写不出成语“缀文之士”的拼音。
(2)打开笔记本,第二页赫然是“缀文之士”几个大字。
(3)露露不会写成语“缀文之士”的最后一个字。
(4)双流县棠湖中学的劳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缀文之士”。
(5)一舟大哥哥给昕琳和雷薇讲述了“缀文之士”的历史典故
(6)缀文之士,奕代继作;因并触类,广其辞义。见晋·陶渊明《闲情赋》。
(7)在去往禄劝县民族中学初中部的路途中,昕嵘哥哥给侠菀和尚滩讲解了『缀文之士』的故事。
成语出处
《汉书·楚元王传赞》:『自孔子后,缀文之士众矣,唯孟轲、孙况、董仲舒、司马迁、刘向、杨雄,此数公者,皆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缀文缀文:连结词句成为文章。晋葛洪《抱朴子·尚博》:『然则缀文固为余事,而吾子不褒崇其源,而独贵其流,可乎?』
缀缀:zhuì 1、<动>缝合。《战国策·秦策》:『缀甲厉兵。』2、<动>连结。《小石潭记》:『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3、<动>装饰;装点。《芙蕖》:『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4、<动>紧跟;追随。《狼》:『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缀辑] 汇集;编辑。[缀文] 连结词句成为文章。[缀学] 简单地承袭前人之学,没有发展。[缀缀] 相连缀貌。
文文:wén 1、<名>线条交错的图形;花纹。后写作『纹』。《公输》:『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2、<形>华美;有文彩的。《冯谖客孟尝君》:『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3、<名>文章。《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4、<名>文字。《游褒禅山记》:『独其文犹可识。』5、<名>非军事的,与『武』相对。《谏太宗十思疏》:『文武并用,垂拱而治。』6、<动>在身上刺花纹,叫『文身』。《庄子·逍遥遊》:『越人断发文身。』7、<名>文化;文教。《论语·子罕》:『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8、<量>用于旧时的铜钱,古称铜钱一枚为一文。《魏书·高崇传》:『在市铜价,八十一文得铜一斤,私造薄钱,斤馀二百。』9、<动>修饰;掩盖。《论语·子张》:『小人之过也必文。』成语有『文过饰非』。10、<名>规定、仪式。苏轼《上圆丘合祭六仪》:『仪者必又曰:省去繁文末节,则一岁可以再郊。』成语有『繁文缛节』。
之之:zhī 1、<动>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2、<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4、<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5、<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6、<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7、<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9、<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10、<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11、<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12、<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士士:shì 1、<名>男子。《信陵君窃符救赵》:『此人力士。』2、<名>古代奴隶主贵族阶级的最低层。《国语·晋语》:『大夫食邑,士食田。』3、<名>泛指一般官吏。《<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4、<名>有知识技能或道德品行的确。《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5、<名>读书人。《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6、<名>战士;士兵。《鸿门宴》:『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7、<名>执法官;狱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管夷吾于士。』[士大夫] (1)士和大夫。(2)特指有声望、有地位的读书人。[士林] 知识界。
缀缀:《未集中·糸字部》《广韵》陟卫切《集韵》《韵会》株卫切,□音錣。《博雅》连也。《玉篇》缉也。《书·立政》缀衣。〈传〉掌衣服。〈疏〉衣服必连缀着之,知缀衣是掌衣服者。《礼·内则》纫箴请补缀。又《书·顾命》底席缀纯。〈传〉缀,亲彩有文之具。又《诗·商颂》为下国缀旒。〈传〉缀,犹结也。《礼·檀弓》殷主缀重焉。〈注〉殷人作主,而联其重县诸庙也。又《礼·乐记》行其缀兆。〈注〉缀,表也,所以表行列也。又《前汉·高帝纪》缀之以祀。〈注〉缀言不绝也。又《荀子·非十二子篇》缀缀然。〈注〉不乖离之貌。又竹劣切,音掇。《仪礼·士丧礼》缀足用燕几。〈注〉缀犹拘也。又《礼·乐记》礼者,所以缀淫也。〈注〉缀,犹止也。又《广韵》陟劣切《集韵》枺劣切,□音辍。义同。又《集韵》都外切,音祋。缀兆。郑康成读。
文文:《卯集下·文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无分切,音纹。《说文》错画也。《玉篇》文章也。《释名》文者,会集衆[音zhòng]彩,以成锦绣。合集衆[音zhòng]字,以成辞义,如文绣然也。《易·系辞》物相亲,故曰文。《周礼·天官·典丝》供其丝纩组文之物。〈注〉画绘之事,青与赤谓之文。《礼·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又《尚书序》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疏〉文,文字也。《说文》序》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古今通论》仓颉造书,形立谓之文,声具谓之字。又《易·乾卦文言疏》文谓文饰。又《易·坤卦》文在中也。〈疏〉通达文理。《史记·礼书》贵本之谓文,亲用之谓理。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太一,是谓太隆。又《书·尧典》钦明文思安安。〈疏〉发举则有文谋。又《礼·礼器》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史记·乐书》礼自外作,故文。〈注〉文犹动,礼肃人貌。貌在外,故云动。又《礼·乐记》礼减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文。〈注〉文,犹美也,善也。又《左传·僖二十三年》吾不如衰之文也。〈注〉有文辞也。又《前汉·酷吏传》司马安之文法。〈注〉以文法伤害人也。〈又〉按其狱皆文致不可得反。〈注〉言其文案整密也。又姓。《前汉·循吏传》文翁,庐江舒人也。又《史记·諡法》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勤学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又兽名。《山海经》放臯之山有兽焉,其状如蜂,岐尾,反舌,善呼,曰文文。又《集韵》文运切,音问。《论语》小人之过也,必文。《朱传》文,饰之也,去声。又眉贫切,音珉。饰也。《礼·玉藻》大夫以鱼须文竹,刘昌宗读。又《韵补》叶微匀切。《崔駰·达旨》摛以皇质,雕以唐文。六合怡怡,比屋为仁。《张衡·西京赋》都邑游侠,张赵之伦。齐志无忌,拟迹田文。又叶无沿切。《蔡洪棊赋》画路表界,白质朱文。典直有正,方而不圆。
之之:《子集上·丿字部》《唐韵》《正韵》止而切《集韵》《韵会》真而切,□音枝。《说文》出也,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适也,往也。《礼·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气,则无不之也。又於也。《礼·大学》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注〉之,适也。《朱传》犹於也。又语助辞。《书·金縢》礼亦宜之。《礼·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语尾,或层出。如毛诗我之怀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六句九之字,常华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诗·周南》之子于归。〈注〉之子,是子也。又变也。《易传》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孙奕示儿编》之字训变,左传,遇观之否。言观变为否也。又至也。《诗·鄘风》之死矢靡他。又遗也。《扬子·法言》或问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则载而恶乎之。曰:之后世君子。〈注〉言行道者贵乎及身,乃载以遗后世。又姓。出《姓苑》。又《郝敬读书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属,地有所往,连属之辞也。通作旃。《诗·唐风》舍旃舍旃。又《魏风》上慎旃哉。□与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义互通。又《韵补》叶职流切,音周。《楚辞·九章》吕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饭牛。不逢尧舜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气,焉本鸢,后人借为助语,助语之用既多,反为所夺,又制字以别之,乃有芝字吁字鸢字。考证:(《礼·文王世子》冬亦如之。)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
士士:《丑集中·士字部》《广韵》《集韵》《韵会》□鉏里切,音仕。四民士为首。《诗·大雅》誉髦斯士。《礼·王制》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升之学,曰俊士。升於司徒者,不征於乡,升於学者,不征於司徒,曰造士。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升之司马,曰进士。又官总名。《书·立政》庶常吉士。《礼·王制》天子之元士,诸侯之上士,中士,下士。又《孔安国曰》士,理官也,欲得其曲直之理也。《书·舜典》帝曰:臯陶,汝作士。《左传·僖二十八年》士荣为大士。又汉制,尝爵为公侯夺免者,曰公士。又《前汉·邹阳传》武力鼎士。〈注〉能举鼎者。又《前汉·李寻传》拔擢天士。〈注〉能知天道者。又《后汉·李业传》王莽以业为酒士。〈注〉时官酤酒,故置酒士。又侍从之士。《通监》唐杜如晦等十八学士,时谓之登瀛州。又士卒。《左传·丘甲注》革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家语》孔子之宋,匡人以。甲士围之。又男子通称。《诗·周颂》有依其士。又女之有士行者曰女士。《诗·大雅》厘我女士。又《管子·牧民篇》有士经。〈注〉士,事也。经,常也。又《梵书》释子勤佛行者曰德士,无上士。又俗塐神像曰木居士。《韩愈诗》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又《山海经》大荒西有国,名淑士。又士乡。《后汉·郑□传》昔齐置士乡。〈注〉管仲相桓公,制国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又县名,勇士县,属天水郡,见《后汉·西羌传》。又姓。陶唐之苗裔士蔿之后,为士氏,见《统谱》。又复姓,汉士孙瑞,扶风人。又与事通。《书·洛诰》见士于周。〈注〉悉来赴役也。《诗·豳风》勿士衔枚。〈注〉自今可勿为行□衔枚之事。又叶主矩切,音雨。《诗·大雅》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叶下父。父,音甫。《说文》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集韵》本作□。又与仕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