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hūn zhūn gào jiè
成语简拼:ZZGJ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繁体:諄諄誥誡
成语解释
恳切耐心地教诲劝告。同『谆谆告戒』。
成语造句
(1)静静写不出成语“谆谆诰诫”,导致期末考试才97分。
(2)练习本的第三页写着“谆谆诰诫”几个大字。
(3)沙姐姐给宛艳和霞芯讲述了“谆谆诰诫”的历史故事。
(4)武汉七一中学的冠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谆谆诰诫”。
(5)小歌不会写成语“谆谆诰诫”的最后一个字。
成语出处
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云南护国起义》:『各省长官,皆能力保治安,军人尤深明大义,均任守卫地方之责,务望各以爱国勤勉,恪尽厥职,用副予视民如伤,谆谆诰诫之至意。此令。』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谆谆谆谆:1、教诲不倦的样子。《诗经·大雅·抑》:『诲尓谆谆谆谆,听我藐藐。』2、迟钝。《左转·襄公三十一年》:『且年未盈五十,而谆谆谆谆焉如八九十。』
谆谆:zhūn 1、见『谆谆』。:『谆。』2、<动>辅助。《国语·晋语九》:『以谆赵鞅之故。』[谆谆] (1)教诲不倦的样子。(2)迟钝。
诰诰:gào 1、<动>告诉。《尝书·太甲下》:『伊尹申诰于王。』(伊尹:人名。申:重。)2、<名>皇帝给臣子的命令。李阳冰《草堂集序》:『潜草诏诰,无人知者。』3、<动>告诫;劝勉。《国语·楚语上》:『近臣谏,远臣谤,舆人诵,以自诰也。』《尚书·多方》:『成王归自奄,在宗周,诰庶邦。』4、文体的一种,用天告诫或勉励。刘勰《文心雕龙·辨骚》:『故其陈尧舜之耿介,称汤武之祗敬,典诰之体也。』[辨] 告,诰,诏。『告』和『诰原来都是告诉的意思,后来用法不同,下告上叫『告』上告下叫『诰』或『诏』。秦以后『诏』只限于皇帝下命令用,宋以后『诰』只限于皇帝任命高级官吏或封爵时用。
诫诫:jiè 1、<动>告诫;警告。《北史·萧琮传》:『赐梁之大臣玺书,诫勉之。』2、<动>警戒;戒备。贾谊《治安策》:『前车覆,后车诫。』
谆谆:《酉集上·言字部》《唐韵》章伦切《集韵》《韵会》《正韵》朱伦切,□音肫。《说文》告晓之熟也。《正韵》诲言重复也。《诗·大雅》诲尔谆谆。《朱传》详熟也。《释文》谆,又作訰。又《广韵》至也。诚恳貌。《集韵》通作訰、肫。或作忳、纯。□详前訰字注。又《集韵》或作哼。《庄子·胠箧篇》释夫恬惔无为,悦夫啍啍之意。《通雅》即谆谆也。又姓。见《字汇》。又《玉篇》《广韵》之闰切《集韵》《韵会》《正韵》朱闰切,□肫去声。告之丁宁也。《左传·襄三十一年》赵孟年未盈五十,而谆谆焉如八九十者。又《韵会》忠谨之貌。《后汉·卓茂传》劳心谆谆。又《玉篇》佐也。《晋语》曾孙蒯瞶,以谆赵鞅之故。又《扬子·方言》谆憎,所疾也。宋鲁凡相恶谓之谆憎,若秦晋言可恶矣。又《集韵》主尹切,音准。与方言义同。又《韵会》或作啍。《荀子·哀公篇》无取口啍。〈注〉与谆同,诞也。又叶朱遄切,音专。《史记·司马相如·封禅颂》厥之有章,不必谆谆。依类托寓,谕以封峦。
诰诰:《酉集上·言字部》《唐韵》《广韵》古到切《集韵》《类篇》《韵会》《正韵》居号切,□音告。《说文》告也。《徐曰》以文言告晓之也。《广雅》敎也。《易·姤卦》后以施命诰四方。《周礼·春官》大祝作六辞,以通上下、亲疏、远近,三曰诰。〈注〉杜子春曰:诰,当为告。书亦可为告。又《韵会》告上曰告,发下曰诰。《尔雅·释言》谨也。〈注〉所以约勤谨戒衆[音zhòng]。〈疏〉以六义谕衆[音zhòng]谓之诰,尚书诰誓之类是也。《孔安国·尚书序》夏商周之书,虽设敎不伦雅诰奥义,其归一揆。〈疏〉三王训、诰、誓、命、歌、贡、征、范类犹有八,独言诰者,以别而言之,其类有八,文从要约,一诰兼焉。以此八事,皆有言以诰示,故总谓之诰。《谷梁传·隐八年》诰誓不及五帝。《周礼·秋官》士师掌五戒,二曰诰,用之于会同。《文心雕龙》其在三代,事兼诰誓,誓以训戒,诰以敷政。又《正字通》古者上下有诰,秦废古称制诏。汉武元狩六年,初作诰,然不以命官。唐称制不称诰,宋始以诰命庶官,明命官用敕不用诰。三载考绩,则用诰以褒美。洪武十七年奏定有封爵者给诰,如一品之制,二十六年定一品至五品皆授以诰命,六品至七品,皆授以敕命。又鸟名。《扬子·方言》布谷,自关东西梁楚之间谓之结诰。又《集韵》姑沃切,音梏。亦告也。同告。
诫诫:《酉集上·言字部》《唐韵》古拜切《集韵》《韵会》《正韵》居拜切,□音戒。《说文》敕也。《玉篇》命也,告也。《广韵》言警也。《增韵》警敕之辞曰诫。《易·比卦》邑人不诫。又《系辞》小惩而大诫。《左传·桓十一年》郧人军其郊,必不诫。《史记·周本纪》乃命伯臩申诫太仆。《荀子·强国篇》发诫布令而敌退,是主威也。《文中子·问易篇》君子思过而预防之,所以有诫也。《正韵》□与戒同。又刃名。《刀刃录》秦昭王铸一刃,长三尺,铭曰诫。又叶居吏切,音记。《刘向·列女颂》虽曰女则,亦实男诫。男女览兹,厥事甚备。又《类篇》或作□。《字汇补》伪作□,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