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huī xīn cì gǔ
成语简拼:ZXCG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錐心刺骨
成语解释
锥:用尖锥刺。形容十分悲痛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成语造句
(1)记事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锥心刺骨”几个大字。
(2)可可写不出成语“锥心刺骨”,导致语文测试只得了97分。
(3)秋秋不会写成语“锥心刺骨”的最后一个字。
(4)桑姐姐给舒旬和盈姿讲述了“锥心刺骨”的历史典故
(5)杏儿初中的桑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锥心刺骨”。
(6)那已永远离去的肢体,曾忍受过锥心刺骨的碾磨。
(7)锥心刺骨的痛,让我游离的意识慢慢凝聚起来。我活着?我活着。我活着!一阵欣喜涌上心头,抵消了疼痛带来的恐惧,是的,只有活着才会痛。
成语出处
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54回:『只是见不得这一个「穷」字听到耳朵里,真是锥心刺骨、势不两立的勾当。』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刺骨刺骨:[cìgǔ] [指天气] 寒气侵人入骨的,形容极其寒冷。刺骨的寒风在我们耳际嗖嗖地刮着。
锥锥:zhuī(1)锥子。(2)象锥子的东西:圆锥体。(3)用锥子形的工具钻。
心心:xīn 1、<名>心脏。《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2、<名>心脏所在的胸部。《荆轲刺秦王》:『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3、<名>内心,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熟读精思》:『读书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4、<名>想法;心意。《殽之战》:『勤而无所,必有悖心。』5、<名>中心;中央。《琵琶行》:『唯见江心秋月白。』[心志] 内心;意志。
刺刺:cì 1、<动>扎,用尖利的东西刺。《寡人之于国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周处》:『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2、<名>尖利像针的东西,物体的尖端。陆龟蒙《蔷薇》诗:『中含芒刺欲伤人。』《汉书·霍光传》:『若有芒刺在背。』3、<动>斥责,指责。《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屈原列传》:『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4、<名>名贴,相当于后来的名片。《报刘一丈书》:『即门者持刺入,而主者又不即出见。』5、担任州刺史或郡守。韩愈《柳子厚墓志铭》:『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刺刺] 话很多的样子。韩愈《送殷员外序》:『丁宁顾婢子,语刺不能休。』[刺配] 古代对犯罪者的一种惩罚。在犯人脸上刺字,将其押送到边远的地区服役。[刺斜里] 路侧;横里;旁边。
骨骨:gǔ 1、<名>骨头。《殽之战》:『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又] 指死人。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2、<名>文学作品的刚健的风格。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又] 人的气质、气概。《宋书·武帝纪》:『及长,身长七尺六寸,风骨奇特。』[骨力] (1)力气。(2)笔法雄健有力。[骨立] 人相当消瘦。
锥锥:《戌集上·金字部》《唐韵》职追切《集韵》《韵会》《正韵》朱惟切,□音隹。《说文》锐器也。《玉篇》鍼也。《释名》锥,利也。《左传·昭六年》锥刀之末,将尽争之。〈注〉锥刀末,喻小事。《史记·平原君传》毛遂曰:臣得如锥之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末见而已。《前汉·枚乗[音chéng]传》舜无立锥之地,以有天下。又《淮南子·兵略训》疾如锥矢。〈注〉锥,金镞箭羽之矢。又毛锥,笔也。《五代史·史弘肇传》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刃,毛锥子安足用哉。
心心:《卯集上·心字部》《唐韵》息林切《集韵》《韵会》《正韵》思林切。《说文》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说以为火藏。《徐曰》心为大火,然则心属火也。《玉篇》《广韵》□训火藏。又《荀子·解蔽篇》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礼·大学疏》总包万虑谓之心。又《释名》心,纤也。所识纤微无不贯也。又本也。《易·复卦》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注〉天地以本为心者也。《正义曰》言天地寂然不动,是以本为心者也。《礼·礼器》如松柏之有心也。〈注〉得气之本也。《孔疏》得气之本,故巡四时,柯叶无凋攺也,心谓本也。又中也。心在身之中。《诗序》情动于中。《正义曰》中谓中心。凡言中央曰心。《礼·少仪》牛羊之肺,离而不提心。〈注〉不提心,谓不绝中央也。《古歌》日出当心,谓日中也。《邵雍清夜吟》月到天心处,言月当天中也。又东方五度,宿名。《史记·天官书》心为明堂。又《礼·明堂位》夏后氏祭心。〈注〉气主盛也。又《月令》季夏祭先心。〈注〉五藏之次,心次肺,至此则心为尊也。又去声。《吴棫·韵补》息吝切。《外纪》禹曰:尧舜之民,皆以尧舜之心为心。下心字去声。又叶思真切,音新。《前汉·安世房中歌》我定正数,人告其心。敕身齐戒,施敎申申。又叶先容切,音松。《诗·大雅》吉甫作颂,□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前汉·礼乐志》流星陨,感惟风,籋归云,抚怀心。又叶思征切,音騂。《扬子·太□经》勤于心否贞。又叶桑鸠切,音修。《荀子·解蔽篇》凤凰秋秋,其翼若干,其声若箫。有凤有凰,乐帝之心。箫叶疏鸠切。又叶思敬切,音性。《王微观海诗》善即谁为御,我来无别心。聊复寓兹兴,兹兴将何咏。《说文》长笺》借华心形,故惢字从心,就今文言也。若精蕴同文诸书,各以意阐古文,与今文稍远,槪不泛引。《类篇》偏旁作忄。亦作□。◎按《字汇》《正字通》心俱音辛,误。辛在真韵,齐齿音也。心在侵韵,闭口音也。如心字去声,音近信,然不得竟以信字音之者,盖信字为真韵内辛字之去声,乃齐齿音也。若侵韵内心字之去声,乃闭口音,有音而无字矣。字有不可下直音者,此类是也。盖齐齿之辛,商之商也,闭口之心,商之羽也。每一音中,具有五音,不可无别。
刺刺:《子集下·刀字部》《唐韵》《集韵》《韵会》七赐切《正韵》七四切,□此去声。《说文》刺,直伤也。从刀束。《尔雅·释诂》刺,杀也。《春秋·僖二十八年》公子买戍卫,不卒戍刺之。《公羊传》刺之者何,杀之也。又《仪礼·士相见礼》庶人则曰刺草之臣。〈注〉刺犹剗除之也。又《前汉·郊祀志》刺六经中作王制。〈注〉刺,采取之也。又《广韵》针刺也。以针黹物曰刺。又《韵会》棘芒也。又《释名》书姓名於奏白曰刺。《后汉·祢衡传》建安初游洛下,始达颖川,阴怀一刺,既而无所之,至刺字漫灭。又《诗·大雅》天何以刺。《毛传》刺,责之。又《周礼·秋官》司刺掌三刺,一讯羣吏,二讯羣臣,三讯万民。〈注〉刺,讯决也。又刺史,官名。《韵会》汉武帝初置刺史,掌奉诏察州。成帝更名牧,哀帝复为刺史。又《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七迹切,音碛。穿也,伤也。《增韵》刃之也。《孟子》刺人而杀之。又针黹也。《史记·货殖传》刺绣文,不如倚市门。又侦伺也。《前汉·燕王旦传》燕王旦遣幸臣之长安问礼仪,阴刺□朝廷事。又《韵会》黥也。又撑也。《史记·□平世家》平乃刺船而去。《韩愈诗》峻濑乍可刺。又刺刺,多言貌。《管子·心术篇》焉能去刺刺为咢咢乎。《韩愈·送殷员外序》丁宁顾婢子,语刺刺不能休。又七计切,音砌。《诗·魏风》维是褊心,是以为刺。《集韵》俗作□。《韵会》从朿从刀。俗作刺,误。剌音辣。
骨骨:《亥集上·骨字部》《唐韵》《韵会》古忽切《集韵》吉忽切,□音汨。《说文》肉之核也。《释名》骨,滑也。骨坚而滑也。《灵枢经》肾主骨,张筋化髓干,以立身。《周礼·天官·疾医》以酸养骨。〈注〉酸木味,木根立地中似骨。〈疏〉谓似人之骨立肉中者。《列子·天瑞篇》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属天,清而散。属地,浊而聚。又牲骨。《礼·祭统》凡为俎者,以骨为主。《仪礼·乡射礼注》以骨名肉,骨贵也。又姓。《隋书·骨仪传》骨仪,京兆长安人。又《唐书·东夷传》新罗,其族名第一骨,第二骨,以自别。又苦骨,苦参别名。又多骨,白荳□别名。见《本草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