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情酌理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hǔn qíng zhuó lǐ成语简拼:ZQZL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准情酌理
成语解释
准:依据,按照。指依据情况,斟酌事理。形容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已发生的事情或问题作出合乎情理的处理。
成语示例
(1)…首府乃是一个老滑,听了说道:『这些事情,只要准情酌理,大致不错,也就交代过去,没有什么烦难的。』他道…——晚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
成语造句
(1)本子的第二页赫然是“准情酌理”几个大字。
(2)雷雷写不出成语“准情酌理”,所以单元测试只考了99分。
(3)小逗不会写成语“准情酌理”的最后一个字。
(4)邑城镇中学的保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准情酌理”。
(5)英逸哥哥给珏玮和玥箐讲解了“准情酌理”的故事。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准准:zhǔn 1、<名>一种测量水平面的器具。《汉书·律历志上》:『准者,所以揆平取正也。』[引] 测量。《汉书·沟洫志》:『令水工准高下,开大河上领。』2、<名>标准;准则。《荀子·致士》:『程者,物之准也。』3、<名>鼻子。《后汉书·光武帝纪》:『美须眉,大口,隆准。』
情情:qíng 1、<名>感情;情绪。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2、<名>情意;心意。《陈情表》:『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3、<名>爱情。《孔雀东南飞》:『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4、<名>实情;实况。《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5、<名>情况;情节。《周处》:『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6、<名>情理;事理。《孔雀东南飞》:『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
酌酌:zhuó 1、<动>饮酒。《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又] <动为动>为……斟酒。《聊斋志异·青凤》:『叟乃酌客。』2、<动>喝;饮。《滕王阁序》:『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3、<动>倒(浆液)。《卖油翁》:『以我酌油知之。』4、<名>酒杯。屈原《招魂》:『华酌既陈,有琼浆些。』5、<动>经过衡量决定取舍。《左传·成公六年》:『子为大政,将酌于民者也。』6、<动>取。《淮南子·本经》:『酌焉而不竭。』[酌量] 考虑;估量。[酌中] 参考几种意见定出可行的办法。
理理:lǐ 1、<动>雕琢、加工玉石。《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2、<动>治理;管理。《诗经·大雅·江汉》:『于理于理,至于南海。』3、<动>料理;整理;整顿。《答司马谏议书》:『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4、<形>清明;安定;治理得好。《张衡传》:『上下肃然,称为政理。』5、<名>道理;规律;原则;法则。《孔雀东南飞》:『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六国论》:『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伶官传序》:『自然之理也。』6、<名>义理。《伤仲永》:『其文理皆有可观者。』7、<名>纹理;纹路;条理。《庖丁解牛》:『依乎天理。』8、<名>法官;刑狱官署。《报任安书》:『遂下于理。』[理气] 中国哲学上的对基本概念。理指宇宙本体或准则、条理;气指现象或极细微的物质。
准准:《子集下·冫字部》《广韵》《集韵》□俗准字。《正字通》字林准与准同。正韵轸韵准准二字□存,当即准字重文。(准)《唐韵》《正韵》之允切《集韵》《韵会》主尹切,□肫上声。《说文》平也。《前汉·律正志》绳直生准。准者,所以揆平取正也。《书·立政》准人。《正义》准人,正法之人,谓士官。又均也。《礼·月令》先定准直。《正义》谓轻重平均。又《周礼·冬官考工记》权之然后准之。〈注〉谓准击平正之也。又平准,汉官名。武帝置平准官,笼天下盐铁。又则也,仿也。《易·系辞》易与天地准。又乐器,汉京房所作,以定律数。亦作准。《庄子·天道篇》平中准,大匠取法焉。《字林》准与准同。又《唐韵》职悦切《集韵》《韵会》《正韵》朱劣切,□音拙。《史记·高祖本纪》隆准而龙颜。〈注〉服虔曰:准,颊权也。文颖曰:准,鼻也。又《集韵》数轨切《正韵》式轨切,□音水。亦平也。一曰车辕脊不停水。(准)考证:(《周礼·冬官考工记》准之,然后量之。〈注〉谓准击平正之也。)谨按注系上句权之然后准之之注。谨将改准之然后量之句,改为权之然后准之。
情情:《卯集上·心字部》啨《唐韵》疾盈切《集韵》《韵会》《正韵》慈盈切,□音晴。性之动也。从心青声。《董仲舒曰》人欲之谓情。《诗序》六情静于中,百物荡于外。《白虎通》喜,怒,哀,乐,爱,恶,谓六情。《礼·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又情,实也。《论语》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又叶慈良切,音墙。《韩愈·赠张籍诗》闭门读书史,清风□户凉。日念子来游,子岂知我情。《朱子曰》古人制字,先制得心字,性与情皆从心。性即心之理,情即心之用。
酌酌:《酉集下·酉字部》《唐韵》之若切《集韵》《韵会》《正韵》职略切,□音灼。《说文》盛酒行觞也。《诗·周南》我姑酌彼金罍。《礼·郊特牲》缩酌用茅。〈注〉酌,犹斟也。酒已泲,则斟之,以实尊彝。《前汉·盖宽饶传》无多酌我,我乃酒狂。《班固·西都赋》腾酒车以斟酌。又《博雅》酌,漱也。〈又〉益也。又《礼·曲礼》酒曰清酌。《博雅》清酌,酒也。又取善而行曰酌。《左传·成六年》子为大政,将酌於民者也。〈注〉酌取民心,以为政。《礼·坊记》上酌民言,则下天上施。〈注〉酌,犹取也。又参酌也。《周语》而后王斟酌焉。《前汉·叙传》斟酌六经,放易象论。又地名。《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平酌侯葘川懿王子。〈注〉志属北海。又《正字通》武王乐歌,周颂於铄王师之篇名。酌,亦省作勺。《礼·内则》十三舞勺。〈注〉勺与酌同。又《集韵》实若切,音杓。挹也。《左传·成十四年》不内酌饮。《释文》酌,市略反,亦读章略反。考证:(《礼·曲礼》酒曰酒酌。)谨照原文酒酌改清酌。(《礼·孔子间居》上酌民言,则下天上施。)谨按所引出坊记,今照改礼坊记。(《周语》后王斟酌焉。)谨照原文后字上增而字。(《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平酌侯葘川懿王子。〈注〉属北海。)谨照原文属字上增志字。
理理:《午集上·玉字部》《唐韵》良止切《集韵》《韵会》两耳切《正韵》良以切,□音里。《说文》治玉也。《徐曰》物之脉理,惟玉最密,故从玉。《淮南子·览冥训》夏桀之时,金积折廉,璧袭无理。〈注〉用之烦数,皆钝而无文。又《说文徐注》治玉治民皆曰理。《书·周官》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前汉·循吏传》政平讼理。又《玉篇》正也。《左传·成二年》先王疆理天下。〈注〉理,正也。又《玉篇》道也。《广韵》义理。《易·系辞》易□而天下之理得矣。《史记·平原君传》谓公孙龙曰:公无复与孔子高辨事也。其人理胜於辞,公辞胜於理,辞胜於理,终必受诎。《皇极经世》天下之数出於理,违理则入於术,世人以数而入於术,故失於理也。又性也。《礼·乐记》天理灭矣。〈注〉理,犹性也。又条理也。《易·系辞》俯以察於地理。〈疏〉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条理,故称理也。又《说卦》和顺於道德而理於义。《礼·中庸》文理密察。《朱注》理,条理也。又《礼·乐记》理发诸外,而民莫不承顺。〈注〉理,容貌之进止也。又《玉篇》文也。《前汉·周勃传》纵理入口。《唐书·太宗纪》本心不正,则脉理皆斜。又《增韵》肤肉之间为凑理,以其有脉理也。《礼·内则》薄切之,必绝其理。《杜甫诗》肌理细腻骨肉匀。又分也。《礼·乐记》乐者,通伦理者也。〈注〉理,分也。《释文》分,扶问反。又赖也。《孟子》大不理於口。又《广韵》料理。《晋书·桓冲传》冲谓徽之曰:□在府日久,当相料理。又《韵会》治狱官曰理。《礼·月令》孟秋之月,命理瞻伤,察创视折。〈注〉理,治狱官也。《史记·循吏传》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又媒也。《屈原·离骚》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注〉使古贤蹇修而为媒理也。五臣云:令蹇修为媒,以通辞理。又姓。《五音集韵》臯陶为大理,因官氏焉,殷有理徵。又纸名。《博物志》南海以海苔为纸,其理倒侧,故名侧理。又《正字通》大理,古滇夷国名。自唐始通中国,正蒙赵杨段四姓,俱僭称帝。至元始臣服中国,称总管,及明而亡,改为大理府,属云南。又与李通。《左传·昭十三年》行理之命。〈注〉使人也。《周语》行理以节逆之。贾逵注小行人也。孔晁注亦作李。《前汉·天文志》骑官左角曰理。《史记·天官书》作李。考证:(《周语》行理以节逆之。《周礼·地官·小行人孔晁注》亦作李。)谨按周礼小行人注无孔晁作李之文,孔晁乃注国语者,小行人三字亦贾逵国语注文。今照僖三十年左传疏所引周语注,改为贾逵注小行人也。孔晁注亦作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