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huī jì bù yī
成语简拼:ZJBY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椎髻布衣
成语解释
椎形发髻,布制衣服。指妇女朴素的服饰。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女性
成语接龙
1、椎髻布衣→衣不完采→采椽不斫→斫雕为朴→朴讷诚笃→笃思明辨→辨若悬河→河梁携手→手到拈来→来者不善
2、椎髻布衣→衣宵食旰→旰食宵衣→衣绣夜游→游心寓目→目知眼见→见性成佛→佛眼相看→看朱成碧→碧空如洗
成语造句
(1)冰冰写不出成语“椎髻布衣”的拼音。
(2)陈家桥中学的宋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椎髻布衣”。
(3)打开笔记本,第二页赫然是“椎髻布衣”几个大字。
(4)璐璐不会写成语“椎髻布衣”的最后一个字。
(5)雅琴姐姐给筱凌和邵洋介绍了“椎髻布衣”的成语典故。
(6)没错,虽然椎髻布衣,但骨子里却透着雍容华贵,莫非他们母子出身在大富大贵之家?
成语出处
《后汉书·梁鸿传》:『乃更为椎髻,著布衣,操作而前。』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布衣布衣:1、布做的衣服,指衣着俭朴。《史记·鲁周公世家》:『平子布衣跣行。』2、平民庶人穿的衣服,借指平民。《史记·高祖本纪》:『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
椎髻椎髻:如椎形的发髻。《史记·货殖列传》:『程郑,山东迁虏也,亦冶铸,贾椎髻之民,富埒卓氏,俱居临邛。』
椎椎:chuí 1、<名>槌子,敲击的器具。《订鬼》:『若见鬼把椎锁绳纆,立守其旁。』[又] <动>用槌打。《信陵君窃符救赵》:『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2、<名>『椎形』的。《核舟记》:『居右者椎髻仰面。』3、<形>朴实。《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其椎少文如此。』[椎髻] 如椎形的发髻。[椎鲁] 鲁钝。[椎埋] 1.杀人埋尸。2.盗墓。[椎剽] 杀人劫财。[椎心泣血] 形容极度悲痛。李商隐《祭裴氏姨文》:『椎,孰知所诉。』
髻髻:jì在头顶或脑后盘成各种形状的头发:抓髻;蝴蝶儿髻。
布布:bù 1、<名>麻棉织品的总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布衾多年冷似铁。』2、<名>古代的一种货币。《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3、<动>布施;分予。《长恨歌》:『阳春布德泽。』4、<动>公布;宣布。《韩非子·难三》:『而布之于百姓者也。』5、<动>表达;陈述。《与陈伯之书》:『聊布往怀,君其详之。』6、分布;布列。《活板》:『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布衣] 1.布做的衣服,指衣着俭朴。《史记·鲁周公世家》:『平子布跣行。』2.平民庶人穿的衣服,借指平民。《史记·高祖本纪》:『吾以布提三尺剑取天下。』[布政] 进行统治。《史记·孝文本纪》:『人主不德,布不均。』
衣衣:yī 1、<名>上衣。古代上衣称衣,下衣称裳。《孙雀东南飞》:『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2、<名>衣服。《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又] <名为动>为(给)…穿上。《资治通鉴·周纪四》:『有老人涉淄而寒,出水不能行。田单解其裘而衣之。』3、<动>穿(衣)。《<论语>十则》:『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廉颇蔺相如列传》:『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衣冠] (1)衣帽,即穿衣、戴帽。(2)指官绅、士大夫。(3)文明礼仪。
椎椎:《辰集中·木字部》《唐韵》《正韵》直追切《集韵》传追切,□音追。通作槌。俗作桘。《说文》击也。又铁椎也。《战国策》秦遗连环,君王后引椎椎破之。谢秦使曰:谨已解矣。《史记·信陵君传》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又《扬子·方言》椎,齐谓之终葵。又椎钝,不曲桡也。《前汉·周勃传》朴椎少文。又《释名》椎,推也。耒亦椎也。又《集韵》朱惟切,音隹。木名,似栗而小。
髻髻:《亥集上·髟字部》《唐韵》古诣切《集韵》《韵会》《正韵》吉诣切,□音计。《说文》总发也。从髟,吉声。古通用结,此字后人所加。《史记·陆贾传》尉佗魋结箕踞。《汉书注》结读曰髻。《玉篇》同□。《集韵》亦作紒。又《集韵》吃吉切,音诘。《庄子·达生篇》竈有髻。〈注〉髻竈神,着赤衣,状如美女。又《集韵》激质切,音吉。义同。
布布:《寅集中·巾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博故切,音抪。《说文》布枲,织也。《广韵》布,帛也。《小尔雅》麻紵葛曰布。《释名》布,布也。布列衆[音zhòng]缕为经,以纬横成之也。又太古衣皮,女工之事始于是,施布其法度,使民尽用之也。《易·说卦》坤为布。《诗·卫风》抱布贸丝。〈传〉布,币也。〈疏〉此布币谓丝麻布帛之布。币者,布帛之名。《左传·闵二年》卫文公大布之衣。又泉也。《周礼·天官·外府》掌邦布之出入。〈注〉布,泉也。其藏曰泉,其行曰布。《前汉·食货志》布货十品,大布,次布,弟布,壮布,中布,差布,厚布,幼布,幺布,小布。〈注〉师古曰:布亦钱耳。谓之布者,言其分布流行也。又《广雅》布,施也。《庄子·列御宼》施于人而不忘,非天布也。又《玉篇》□列也。《书·康王之诰》诸侯入应门右,皆布乗[音chéng]黄朱。〈传〉皆□四黄马朱鬣,以为庭实。《左传·昭十六年》侨若献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注〉布,□也。又《广雅》布,散也。《左传·襄三十年》皆自朝布路而罢。〈注〉布路,分散。又《尔雅·释天》祭星曰布。〈注〉布,散祭於地。又《广雅》布,班也。又草名。《尔雅·释草》布似布,帛似帛,华山有之。〈注〉草叶中有象布帛者,因名。又药名。《本草集解》昆布,亦名纶布。生南海,叶如手大,似薄苇,紫赤色。又金布,书名。《前汉·萧望之传》金布令甲。〈注〉师古曰:金布者,令篇名也。其上有府库金钱布帛之事,因以篇名。又悬泉激流曰瀑布。《孙绰·天台赋》瀑布飞泉以界道。又露布。《续博物志》露布,捷书别名,以帛书揭之於竿,欲天下知闻也。又姓。《晋书·陶侃传》江夏布兴。又复姓。《史记·赵世家》姑布子卿。〈注〉司马彪曰:姑布,姓。又与尃通。《史记·司马相如·上林赋》专结缕。〈注〉徐广曰:尃,古布字。《汉书》作布。考证:(《前汉·萧望之传》金布令甲。〈注〉师古曰,今布者,令篇名也。)谨照原文今布改金布。(《史记·司马相如子虚赋》专结缕。)谨照原文子虚赋改上林赋。
衣衣:《申集下·衣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於希切,音依。《说文》上曰衣,下曰裳。《世本》胡曹作衣。黄帝时人。《白虎通》衣者,隐也。《释名》衣,依也。人所以依以庇寒暑也。《玉篇》所以形躯依也。《类篇》象覆二人之形。《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礼·玉藻》衣,正色。裳,间色。《傅□·衣铭》衣服从其仪,君子德也。衣以饰外,德以饰内。又丝衣,祭服也。《诗·周额》丝衣其紑。又《博雅》寝衣,衾,□服也。又《释名》中衣,言在外小衣之外,大衣之中也。又心衣,抱腹而施钩肩,钩肩之间施一裆,以养心也。又面衣。《晋书·惠帝纪》尚书高光进面衣。又耳衣。《唐·边塞曲》金缝耳衣寒。又缀衣,掌衣服官名。《书·立政》王左右常伯、常任、准人、缀衣、虎贲。又白衣,未仕之称。《后汉·崔駰传》宪谏以为不宜与白衣会。又牛衣,编乱麻为之。即今俗呼为龙具者。《前汉·王章传》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又垣衣,苔也。《王融诗》垣衣不可裳。又姓。《通志·氏族略》见《姓苑》。《正字通》明有衣勉仁、衣佑。又人名。《高士传》被衣,尧时人。蒲衣,舜时人。又青衣,地名。《史记·彭越传》处蜀青衣。〈注〉今为临卭。又借服膺意。《书·康诰》绍闻衣德言。又《唐韵》於既切,读去声。服之也。《玉篇》以衣被人也。《增韵》着衣也。《晏子·亲下篇》衣十升之布。《前汉·东方朔传》身衣弋绨。又《韵补》於斤切。齐人言衣声如殷,今姓有衣者,殷之谓欤。一作□。《通志·六书略》即衣字,从向、身。考证:(《正字通》明有衣勉仁,衣□。)谨照原文□改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