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táo lǐ chūn fēng
成语注音:ㄊㄠˊ ㄌㄧˇ ㄔㄨㄣ ㄈㄥ
成语简拼:TLCF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桃李萅風
成语解释
比喻学生受到良师的谆谆教诲。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
成语接龙
1、桃李春风→风谲云诡→诡谲怪诞→诞妄不经→经纶满腹→腹背之毛→毛骨竦然→然糠自照→照本宣科→科头箕踞→踞炉炭上→上根大器→器小易盈→盈盈一水→水陆杂陈→陈师鞠旅→旅进旅退→退如山移→移根接叶→叶公好龙→龙蛇飞舞→舞裙歌扇→扇席温枕→枕戈坐甲→甲第连天
2、桃李春风→风土人情→情深潭水→水火不避→避烦斗捷→捷足先登→登山小鲁→鲁卫之政→政清人和→和衷共济→济世安民→民不畏死→死而不朽→朽棘不雕→雕盘绮食→食不餬口→口壅若川→川泽纳污→污七八糟→糟糠之妻→妻梅子鹤→鹤处鸡群→群蚁溃堤→堤溃蚁穴→穴居野处
3、桃李春风→风行水上→上智下愚→愚昧无知→知无不言→言中事隐→隐忍不言→言重九鼎→鼎鱼幕燕→燕巢危幕
成语示例
(1)菖蒲夜雨平郊坰,桃李春风动学墙。▼清·金人瑞《吴明府生日》诗
成语造句
(1)豆豆写不出成语“桃李春风”的拼音。
(2)览缤大哥哥给日帆和子嫣讲述了“桃李春风”的历史典故
(3)练习本的封面上写着“桃李春风”几个大字。
(4)婺源县高砂中学的让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桃李春风”。
(5)小琅不会写成语“桃李春风”的最后一个字。
(6)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7)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8)腾达学校的宗菖蒲夜雨平郊垧,桃李春风动学墙。见清·金人瑞《吴明府生日》诗。
(9)桃李春风,秋水醉芙蓉。玉箫声声,落英伴繁星。浮生若梦,流云轻盈,谁已爱到虔诚。章珈琪
(10)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烟滕。
成语出处
宋·杨万里《送刘童子》诗:『长成来奏三千牍,桃李春风冠集英。』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春风春风:[chūnfēng] (1)春天的风。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2)比喻和悦的神色或良好的成长环境。
桃李桃李:比喻所教的学生:桃李盈门;桃李满天下。
桃桃:táo(1)桃树,落叶小乔木,品种很多。小枝光滑,叶长椭圆形,花单生,粉红色,果实略呈球形,表面有短绒毛,味甜,是一种常见的水果。核仁可入药。(2)(桃儿)这种植物的果实。(3)(桃儿)形状象桃儿的东西:棉桃。(4)指核桃;桃酥。
李李:lǐ 1、<名>一种落叶小乔木,花白色,果实圆形可食。《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2、<名>一种果实,即李子。《诗经·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3、<名>使者。《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李代桃僵] 原意以桃李喻兄弟,言桃李能共患难,讽弟兄却不能同甘共苦。后转用为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之意。[李下] 语出《乐府诗集·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不正冠。』以后单用或与『瓜田』合用,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春春:chūn 1、<名>春。四季的第一季。《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泛指年。2、<名>年岁,年龄。《苏武》:『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3、<形>春意,生机。刘禹锡《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春晖] 1.春阳,春光。李白《惜馀春赋》:『见游丝之横路,网春以留人。』2.喻母爱。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寸草心,报得三春。』[春秋] 1.时代名。指《春秋》所记载的时期(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也指平王东迁至三家分晋的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2.指有所褒贬。蒲松龄《聊斋志异·郭生》:『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春社] 祭祀名。祭祀土地,以祈丰收。周代用甲日。后多于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王驾《社日》:『桑柘影斜春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春闱] 1.唐、宋礼部试士及明清会试,均在春季举行,称『春闱』。闱,考场。姚合《别胡逸》:『记得春同席试,逡巡何啻十年馀。』2.犹『春宫』。太子所居,也代指太子。陆贽《李勉太子太师制》:『辅翼春,是资教谕。』
风风:fēng 1、<名>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2、<名>教化;感化。《战国策·秦策》:『山东之国,从风而服。』3、<名>风俗;风气。《捕蛇者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陆游《游西山村》:『衣冠简朴古风存。』4、<名>作风;风度。《孟子·万章》:『故闻柳下惠之风声,鄙乎宽,薄乎敦。』5、<名>民歌;民谣。如《诗经》中的十五国风。6、<名>风声;消息。《儒林外史》:『才晓得是门子透风。』7、<名>景象;景色。如『风景』。8、<动>吹风;乘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浴乎沂,风乎舞雩。』9、<名>某些疾病的名称,如麻风。fàng﹤动﹥通『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汉书·蚡田传》:『乃微言太后风上。』
桃桃:《辰集中·木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徒刀切,音陶。《说文》果也。《尔雅·释木》旄,冬桃。榹,山桃。《礼·月令》仲春桃始华。《内则》桃曰胆之。〈疏〉桃多毛,拭治令青滑如胆。又桃诸。《王肃云》诸,菹也,今之藏桃也。又《典术》桃,五木之精,仙木也。《礼·檀弓》君临臣丧,以巫祝桃茢执戈。《左传·昭四年》桃弧棘矢,以除其灾。《后汉·礼仪志》为桃印,施门户,以止恶气。又含桃,樱桃也。《尔雅》谓之楔。又桃氏,攻金之工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桃氏为刃。又胡桃。《名物志》谓之羌桃。又铫芅曰羊桃。《尔雅·释草》苌楚,铫芅。又桃枝,竹名。《尔雅·释草》桃枝四寸有节。又《本草》猪苓名地乌桃。又桃虫,鹪也。一名巧妇。《诗·周颂》肇允彼桃虫,拚飞维鸟。又桃林,地名,在华山东。《书·武成》放牛桃林之野。又老桃,宋地。《左传·隐十年》公会齐侯、郑伯于老桃。又水名。《山海经》乐游之山,桃水出焉。又姓。《姓苑》战国桃应,晋桃豹。又《集韵》他雕切,音祧。长枋,可以持物于器中者。又《集韵》上与切,音墅。抒物器也。又《集韵》直绍切,音赵。与□同。《博雅》板也。考证:(《尔雅》作楔。)谨按含桃又名楔,非字之通作也。谨改尔雅谓之楔。
李李:《辰集中·木字部》(古文)杍《唐韵》《正韵》良以切《集韵》两耳切《韵会》良士切,□音里。《说文》果名。《素问》东方木也。《尔雅翼》李,木之多子者。《埤雅》李性难老,虽枝枯,子亦不细,其品处桃上。《诗·小雅》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又《韵会》世荐士谓之桃李。《刘向·说苑》树桃李者,夏得休息,秋得其实焉。树蒺藜者,夏不得休息,秋得其莿焉。世谓狄仁杰,桃李皆在公门,正用此事。又《博雅》行李,关驿也。又与理通。《左传·僖十三年》行李之往来。《周语》行李以节逆之。《泊宅编》李理义通,人将有行,必先治□,如孟子之言治任。理亦治也。又星名。《史记·天官书》荧惑为李。《徐广注》内则理兵,外则理政。又司理,□官,亦称司李。《前汉·胡建传》黄帝李法。《管子·法法篇》臯陶为李。又檇李,春秋吴地。又姓。《风俗通》伯阳之后。考证:(《前汉·胡建传》黄帝李治。)谨照原文治改法。
春春:《辰集上·日字部》(古文)萅□旾《广韵》昌唇切《集韵》《韵会》枢伦切,□蠢平声。《尔雅·释天》春为青阳。〈注〉气清而温阳。《周礼·春官·宗伯疏》春者出生万物。《公羊传·隐元年》春者何,岁之始也。〈注〉春者,天地开辟之端,养生之首,法象所出。昏斗指东方曰春。《史记·天官书》东方木主春。《前汉·律正志》阳气动物,於时为春。春,蠢也。物蠢生,廼动运。又姓。《何氏姓苑》春申君黄歇之后。又酒名。《唐国史补》酒有郢之富水春,乌程之若下春,荥阳之上窟春,富平之石东春,刃南之烧春。又花名。《花木考》鸎粟别种名丽春。又《集韵》尺尹切,音蠢。《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张皮侯而栖鹄,则春以功。〈注〉春读为蠢。蠢,作也,出也。
风风:《戌集下·风字部》凬飌檒《唐韵》方戎切《集韵》方冯切《正韵》方中切,□音枫。风以动万物也。《庄子·齐物论》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河图》风者,天地之使。《元命包》阴阳怒而为风。《尔雅·释天》南风谓之凯风,东风谓之谷风,北风谓之凉风,西风谓之泰风。《礼·乐记》八风从律而不奸。〈疏〉八方之风也。《史记·律书》东北方条风,立春至。东方明庶风,春分至。东南方清明风,立夏至。南方景风,夏至至。西南方凉风,立秋至。西方阊阖风,秋分至。西北方不周风,立冬至。北方广莫风,冬至至。《周礼·春官·保章氏》以十有二风,察天地之和命,乖别之妖祥。〈注〉十有二辰皆有风吹其律,以知和不。又《玉篇》散也。《易·系辞》风以散之。又趋风,疾如风也。《左传·成十六年》郤至三遇楚子之卒,见楚子必下免胄而趋风。又《玉篇》敎也。《书·毕命》彰善瘅恶,树之风声。又《说命》四海之内,咸仰朕德,时乃风。〈注〉言天下仰我德,是汝之敎也。《诗·关雎序》风之始也。〈笺〉风是诸侯政敎也。又风俗。《礼·乐记》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又疾名。《左传·昭元年》风淫末疾。〈注〉末,四肢也。风为缓急。又《广韵》佚也。《书·费誓》马牛其风。〈传〉马牛风佚。〈疏〉僖四年《左传》云: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贾逵云:风,放也。牝牡相诱谓之风。然则马牛风佚,因牝牡相逐而遂至放佚远去也。又防风,国名。今湖州武康县。又地名。宁风,齐地,见《左传》。右扶风,见《汉书》。又官名。《前汉·地理志》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主爵都尉为右扶风。又鸟名。《诗·秦风》鴥彼晨风。《尔雅·释鸟》晨风,鸇。〈疏〉晨风,一名鸇,挚鸟也。郭云:鹞属。又《晋书·舆服志》相风中道。《正字通》晋制,车驾出,相风居前。刻乌於竿上,名相风。又《述征记》长安南有台,高十仞,立相风铜乌,遇风辄动。又草名。《西京亲记》怀风,苜蓿别名。一名光风。又姓。黄帝臣风后。又风胡,见《越绝书》。又《神异经》西方有披发东走,一名狂,一名颠,一名狷,一名风。又《广韵》方凤切,音讽。《诗·关雎序》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故曰风。〈笺〉风化。风刺,皆谓譬谕,不直言也。《释文》下以风之。风,福凤反。〈注〉风刺同。又叶分房切,音方。《楚辞·惜誓》涉丹水而驰骋兮,右大夏之遗风。黄鹄之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再举兮睹天地之圜方。又叶甫烦切,音蕃。《王粲诗》烈烈冬日,肃肃凄风。潜鳞在渊,归鴈载轩。又叶闾承切。《后汉·冯衍显志赋》摛道德之光辉兮,匡衰世之渺风。褒宋襄于泓谷兮,表季札于延陵。又叶孚金切,音分。《诗·邶风》絺兮綌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又《大雅》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楚辞·九章》乗[音chéng]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臯,邸余车兮方林。《释名》兖豫幷[同并]冀,横口含唇言之,读若分。青徐,踧口开唇推气言之,读若方。风,放也,气放散也。《□第·毛诗古音考》风古与心林音淫为韵,孚金切。或曰今太行之西,汾晋之间读风如分,犹存古音。《正韵》一东收风,十二侵阙,盖未详风古有分音也。《说文》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从虫凡声。《赵古则曰》凡物露风则生虫,故风从虫,凡谐声。考证:(《尔雅》西风谓之秦风。)谨照原文秦风改泰风。(《书·费誓》马牛其风。〈疏〉贾逵云,风,放也。牝牡相诱谓之风,然则马牛放佚,因牝牡相逐,而遂至放佚远去也。)谨照原文马牛放佚改马牛风佚。(《陈第·毛诗古音考》风古与心林音淫为韵,孚金切。《正韵》一东收风,二十侵阙,盖未详风古有分音也。)谨照原文二十侵改为十二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