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tāo guāng yǐn huì
成语注音:ㄊㄠ ㄍㄨㄤ ㄧㄣˇ ㄏㄨㄟˋ
成语简拼:TGYH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当代成语
成语繁体:韜光隱晦
成语解释
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同『韬光养晦』。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近义词
韬光俟奋、韬光用晦、韬光养晦
成语造句
(1)丹丹不会写成语“韬光隐晦”的最后一个字。
(2)好好写不出成语“韬光隐晦”的拼音。
(3)佳怡叔叔给东芳和暻雨讲解了“韬光隐晦”的历史故事。
(4)立育林国中的竺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韬光隐晦”。
(5)练习本的第三页赫然是“韬光隐晦”几个大字。
(6)他这几年韬光隐晦,谨言慎行,做事越发仔细;没把握的事,一时不敢答应。
(7)九尾妖兽沉默了,这些年陈渊鱼忍辱负重韬光隐晦,朝乾夕惕步步为营,他都是看在眼里的。
(8)李三自从回国之后,就告诉自己要韬光隐晦,要低调做人,可这才一天多点时间就发现,做人还是不能太低调,太低调了受欺负!
(9)肖鸣并不认为自己和李长宇是一种人虽然他也很低调,可他认为自己的低调是不得志造成的,他在韬光隐晦,他在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成语出处
郭沫若《附录·写作缘起》:『这也与其说是由于信陵君的悲观、失望而至于消极,倒宁可说是由于魏王的猜忌、残忍,而使他不得不韬光隐晦的。』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隐晦隐晦:(意思)不明显:这些诗写得十分隐晦,不容易懂。
韬韬:tāo<书>(1)弓或剑的套子。(2)比喻隐藏:韬光养晦。(3)兵法:六韬;韬略。
光光:guāng 1、<名>光芒;光亮。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桃花源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又] <动>发光。《涉江》:『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又] <动>照耀。《尚书·洛诰》:『惟公德明光于上下。』2、<名>光彩。《孔雀东南飞》:『葳蕤自生光。』3、<形>明亮。《周易·大畜》:『刚健笃实辉光。』4、<名>光荣;荣耀。《报任安书》:『以为宗族交游光宠。』5、<名>光景;景色。《阿房宫赋》:『歌台暖响,春光融融。』6、<名>时光;时间。《祭妹文》:『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印证者矣。』7、<动>发扬光大。《出师表》:『以光先帝之遗德。』8、<形>物体表面平滑。《进学解》:『刮垢磨光。』
隐隐:yǐn 1、<动>隐藏。《核舟记》:『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2、<动>隐居,不出来做官。《信陵君窃符救赵》:『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3、<名>隐衷;隐情。《病梅馆记》:『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4、<动>同情。《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5、<副>暗地里。《促织》:『然睹促织,隐中胸怀。』6、<名>矮墙。《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逾隐而待之。』[隐忍] 隐瞒真情而勉力忍耐。[隐逸] 隐居;隐居的人。[隐隐] 不很清楚;隐约。[隐约] 依稀不清楚。
晦晦:huì 1、<名>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2、<形>昏暗。《涉江》:『下幽晦以多雨。』[又] 隐晦;不显著。《柳毅传》:『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3、<动>隐藏。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昔遭衰世皆晦迹。』[又] 隐逸;不做官。《晋书·隐逸传论》:『君子之行殊途,显晦之谓也。』4、<形>凋零。江淹《杂体记·王征君》:『寂历百草晦。』
韬韬:《戌集中·韦字部》《唐韵》土刀切《集韵》《韵会》《正韵》他刀切,□音叨。《说文》弓衣也。从韦舀声。《玉篇》刃衣也。《广韵》藏也。《诗·小雅·彤弓传》櫜韬也。又《周颂·时迈疏》櫜者,弓衣。一名韬弓,故纳弓於衣谓之韬弓。又《玉篇》义也。又《玉篇》韬杠也。《仪礼·乡射礼》杠长三仞,以鸿脰韬上二寻。〈注〉以帛巾冒杠上加雁颈也。又《玉篇》宽也。又《韵会》与弢同。《前汉·艺文志》《六弢》。〈注〉师古曰:即今之《六韬》也。弢与韬同。又《集韵》叨号切,音套。臂衣也。《集韵》或作鞱。
光光:《子集下·儿字部》(古文)炗《唐韵》古黄切《集韵》《韵会》《正韵》姑黄切,□广平声。《说文》从火在人上。本作灮,今作光。《徐曰》光明意也。《易·需卦》有孚光亨。《程传》有孚则能光明而亨通。《正韵》辉光,明耀华彩也。又《集韵》太岁在辛曰重光。又諡法,能绍前业曰光。又姓。《广韵》田光后,秦末子孙避地,以光为氏。晋有光逸。又《集韵》古旷切,广去声。饰色也。或作□。
隐隐:《戌集中·阜字部》《唐韵》《正韵》於谨切《集韵》《韵会》倚谨切,□音櫽。《尔雅·释诂》隐,微也。〈注〉微谓逃藏也。《易·乾卦》龙德而隐者也。又《礼·礼运》大道既隐。〈注〉隐犹去也。又《说文》蔽也。《玉篇》匿也。《论语》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礼·檀弓》事亲有隐而无犯。《鲁语》□五而已,无有隐者,隐乃讳也。又《广韵》私也。《论语》吾无隐乎尔。〈疏〉孔子敎人无所隐惜。又《玉篇》不见也。《易·系辞》巽称而隐。〈注〉称扬命令,而百姓不知其由。《史记·韩安国传》壷遂之深中隐厚。又《礼·曲礼》不以隐疾。〈注〉隐疾,衣中之疾也。又《史记·秦始皇纪》隐宫徒□者,七十余万人。〈注〉宫□,一百日隐於阴室养之,故曰隐宫。又《史记·滑稽传》齐威王之时喜隐。《前汉·艺文志》隐书十八篇。〈注〉《刘向·别录》云:隐书者,疑其言以相问,对者以虑思之,可以无不喻。又《礼·玉藻》隐辟而后履。〈注〉隐辟,俛逡巡而退着履也。又《尔雅·释言》隐,占也。〈注〉隐度。〈疏〉占者,视兆以知吉凶,必先隐度。《礼·少仪》军旅思险,隐情以虞。〈注〉隐,意也,思也。《后汉·安帝纪》隐亲悉心,勿取浮华。〈注〉皆隐审尽心,勿取浮华不实者。又《扬子·方言》隐,定也。又《玉篇》安也。又痛也。《诗·邶风》如有隐忧。〈传〉痛也。《礼·檀弓》拜稽颡,哀戚之至隐也。稽颡,隐之甚也。《孟子》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又〉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前汉·韩安国传》此仁人之所隐也。又《左传·昭二十五年》隐民皆取食焉。〈注〉隐约穷困。又《定三年》君以弄马之故,隐君身。〈注〉隐,忧约也。《荀子·儒效篇》隐隐兮其恐人之不当也。〈注〉隐隐,忧戚貌。又《司马相如·上林赋》湛湛隐隐。〈注〉隐隐,盛貌。又《前汉·郊祀歌》休嘉砰隐溢四方。〈注〉砰隐,盛意。又《左传·襄二十三年》踰隐而待之。〈注〉隐,短墙也。又《諡法》隐拂不成曰隐,不显尸国曰隐,见美坚长曰隐。又姓。《吴志》有廷尉左监隐蕃。又《尔雅·释草》蒡,隐葱。〈注〉似苏,有毛,江东呼为隐葱,藏以为葅。又《广韵》《集韵》□於靳切,音檼。《广韵》隈隐之貌。又《孟子》隐几而卧。〈注〉隐,倚也。於靳反。又《集韵》筑也。《前汉·贾山传》厚筑其外,隐以金椎。又《集韵》於刃切,駰去声。《礼·檀弓》既葬而封,广轮揜坎,其高可隐也。〈注〉隐,据也。封可手据,谓高四尺所。《释文》隐,於刃反。《集韵》俗作□□隐。考证:(《后汉·安帝纪》隐视幽心,勿取浮华。)谨照原文隐视改隐亲。幽心改悉心。(《定二年》君以弄马之故,隐君身。)谨照原文二年改三年。(《襄二十三年》隃隐而待之。)谨照原文隃隐改踰隐。(《尔雅·释草》蒡,隐葱。〈注〉似苏,有毛,江东呼为隐葱)谨照原文两葱字□改葱。
晦晦:《辰集上·日字部》《唐韵》荒内切《集韵》《韵会》呼内切《正韵》呼对切,□音诲。《说文》月尽也。《释名》晦,灰也。火死为灰,月光尽似之也。《左传·成十六年》陈不违晦。〈注〉晦,月终。又《易·随卦》君子以向晦入宴息。〈注〉晦,晏也。又《诗·陈风》风雨如晦。〈传〉晦,昏也。又《诗·周颂》遵养时晦。〈传〉晦,昧也。又《左传·成十四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注〉晦亦微,谓约言以纪事,事叙而名微。又《左传·昭元年》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注〉晦,夜也。又《公羊传·僖十五年》晦者何,冥也。又《尔雅·释天》雾谓之晦。又《班固·幽通赋》鲜生民之晦在。〈注〉晦,亡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