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tāo huì dài shí
成语注音:ㄊㄠ ㄏㄨㄟˋ ㄉㄞˋ ㄕㄧˊ
成语简拼:THDS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当代成语
成语繁体:韜晦待時
成语解释
指暂时掩藏锋芒,隐匿踪迹,等待时机而动。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近义词
韬光俟奋
成语造句
(1)冬冬不会写成语“韬晦待时”的最后一个字。
(2)虎头乡中学的寒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韬晦待时”。
(3)练习本的封面上写着“韬晦待时”几个大字。
(4)思瑶大哥哥给琼碌和楚嫒讲述了“韬晦待时”的历史典故
(5)小康写不出成语“韬晦待时”的拼音。
成语出处
茅盾《蚀·动摇六》:『辛亥那年国光就加入革命,后来时事日非,只好韬晦待时。』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韬晦韬晦:[tāohuì] (1)韬,韬光;晦,晦迹。韬晦,即收敛锋芒,隐藏不露。愈事韬晦,群居游处,赤尝有言。――《唐书·宣宗纪》。(2)阴暗无光;阴晦。
韬韬:tāo<书>(1)弓或剑的套子。(2)比喻隐藏:韬光养晦。(3)兵法:六韬;韬略。
晦晦:huì 1、<名>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2、<形>昏暗。《涉江》:『下幽晦以多雨。』[又] 隐晦;不显著。《柳毅传》:『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3、<动>隐藏。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昔遭衰世皆晦迹。』[又] 隐逸;不做官。《晋书·隐逸传论》:『君子之行殊途,显晦之谓也。』4、<形>凋零。江淹《杂体记·王征君》:『寂历百草晦。』
待待:dài 1、<动>等待;等候。《荆轲刺秦王》:『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垓下之战》:『乌江亭长舣待。』2、<动>对待。《信陵君窃符救赵》:『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3、<动>防备。《谋攻》:『以虞待不虞者胜。』《廉颇蔺相如列传》:『赵亦盛设兵以待秦。』4、<副>将要;要。《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便待出门,店小二拦住道。』[辨] 俟,待,等候。『俟』和『待』在先秦时期都有等待的意思。『等』和『候』作等待讲是后起意义。『等』在上古时多作『等同』或『等级』讲。如《陈涉世家》:『待死,死国可乎?』
时时:shí 1、<名>季节;时节。《寡人之于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2、<名>天气;气候。《狱中杂记》:『今天时顺正,死者尚稀。』3、<名>时辰;时刻。《寡人之于国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4、<名>过去或将来的某个时间;某一事情发生的时候。《两小儿辩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5、<名>时代。《察今》:『世易时移,变法宜矣。』6、<名>时事;时势。《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7、<名>时俗;时尚。《师说》:『不拘于时,学于余。』8、<名>时机;机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大丈夫相时而动。』9、<名>时运。《垓下之战》:『时不利兮骓不逝。』10、<副>按时。《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11、<副>当时。《兰亭集序》:『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12、<副>时常;经常。《项脊轩志》:『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韬韬:《戌集中·韦字部》《唐韵》土刀切《集韵》《韵会》《正韵》他刀切,□音叨。《说文》弓衣也。从韦舀声。《玉篇》刃衣也。《广韵》藏也。《诗·小雅·彤弓传》櫜韬也。又《周颂·时迈疏》櫜者,弓衣。一名韬弓,故纳弓於衣谓之韬弓。又《玉篇》义也。又《玉篇》韬杠也。《仪礼·乡射礼》杠长三仞,以鸿脰韬上二寻。〈注〉以帛巾冒杠上加雁颈也。又《玉篇》宽也。又《韵会》与弢同。《前汉·艺文志》《六弢》。〈注〉师古曰:即今之《六韬》也。弢与韬同。又《集韵》叨号切,音套。臂衣也。《集韵》或作鞱。
晦晦:《辰集上·日字部》《唐韵》荒内切《集韵》《韵会》呼内切《正韵》呼对切,□音诲。《说文》月尽也。《释名》晦,灰也。火死为灰,月光尽似之也。《左传·成十六年》陈不违晦。〈注〉晦,月终。又《易·随卦》君子以向晦入宴息。〈注〉晦,晏也。又《诗·陈风》风雨如晦。〈传〉晦,昏也。又《诗·周颂》遵养时晦。〈传〉晦,昧也。又《左传·成十四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注〉晦亦微,谓约言以纪事,事叙而名微。又《左传·昭元年》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注〉晦,夜也。又《公羊传·僖十五年》晦者何,冥也。又《尔雅·释天》雾谓之晦。又《班固·幽通赋》鲜生民之晦在。〈注〉晦,亡几也。
待待:《寅集下·彳字部》《唐韵》徒在切《集韵》《韵会》《正韵》荡亥切,□音殆。《说文》竢也。《易·系辞》君子藏器於身,待时而动。《礼·儒行》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又《增韵》遇也。《论语》以季孟之间待之。又备御也。《鲁语》率大雠。以惮小国,其谁云待之。又叶直里切,音峙。《魏文帝·浮海赋》衆[音zhòng]帆张,羣櫂起,争先逐进,莫适相待。又叶时吏切,音侍。《荀子·成相篇》治之志后埶富,君子诚之,好以待。富音沸。又叶徒帝切,音兑。《欧阳修·祭龙文》浸润收畜,足支一岁。旱则来告,否则当待。又叶杜兮切,音啼。《屈原·离骚》路修远以多艰兮,腾衆[音zhòng]军使径待。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朱注》待,徒奇反。考证:(《荀子·成相篇》治之志后世富,君子诚之,好以待。)谨照原文世改埶。
时时:《辰集上·日字部》(古文)旹《唐韵》《集韵》《韵会》市之切《正韵》辰之切,□音莳。《说文》四时也。《释名》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物之生死各应节期而至也。《书·尧典》敬授人时。〈传〉敬记天时以授人也。〈又〉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礼·孔子间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淮南子·天文训》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又〉三月而为一时。又《韵会》辰也,十二时也。又《广韵》是也。《书·尧典》黎民於变时雍。〈传〉时,是也。《诗·大雅》曰止曰时,筑室于兹。《朱传》可以止于是,而筑室矣。又《博雅》伺也。《论语》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疏〉谓伺虎不在家时而往谢之。又《博雅》善也。《广韵》中也。又地名。《左传·庄九年》战于乾时。〈注〉乾时,齐地。时水在乐安界,岐流旱则竭涸,故曰乾时。又姓。《广韵》良吏传有时苗。《何氏姓苑》云:今钜鹿人。又与埘同。《诗·王风》鸡栖于埘。《释文》埘,本亦作时。又《韵补》叶上纸切。《王粲·七释》不以志易道,不以身后时。进德修业,与世同理。又叶侧吏切。《屈原·离骚》忳鬰邑余侘傺兮,吾独穷苦乎此时也。叶下态,态音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