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tāo guāng liǎn jì
成语注音:ㄊㄠ ㄍㄨㄤ ㄌㄧㄢˇ ㄐㄧˋ
成语简拼:TGLJ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韜光斂跡
成语解释
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同『韬光晦迹』。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近义词
韬光灭迹
成语造句
(1)记事本的第一页上面写着“韬光敛迹”几个大字。
(2)金江镇中学的荣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韬光敛迹”。
(3)亮田哥哥给待君和禀尧讲解了“韬光敛迹”的故事。
(4)毛毛写不出成语“韬光敛迹”的拼音。
(5)小策不会写成语“韬光敛迹”的最后一个字。
成语出处
明·袁宏道《德山尘谭》:『学道人须是韬光敛迹,勿露锋芒,故曰潜曰密。』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敛迹敛迹:[liǎnjì] (1)隐蔽形迹,不敢露面。宿奸老蠹为敛迹。――《新唐书·刘栖楚传》。(2)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屏气敛迹。(3)指退隐不出。敛迹避贤。
韬韬:tāo<书>(1)弓或剑的套子。(2)比喻隐藏:韬光养晦。(3)兵法:六韬;韬略。
光光:guāng 1、<名>光芒;光亮。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桃花源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又] <动>发光。《涉江》:『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又] <动>照耀。《尚书·洛诰》:『惟公德明光于上下。』2、<名>光彩。《孔雀东南飞》:『葳蕤自生光。』3、<形>明亮。《周易·大畜》:『刚健笃实辉光。』4、<名>光荣;荣耀。《报任安书》:『以为宗族交游光宠。』5、<名>光景;景色。《阿房宫赋》:『歌台暖响,春光融融。』6、<名>时光;时间。《祭妹文》:『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印证者矣。』7、<动>发扬光大。《出师表》:『以光先帝之遗德。』8、<形>物体表面平滑。《进学解》:『刮垢磨光。』
敛敛:liǎn 1、<动>收;收集;聚集。《陶侃》:『侃性聪敏恭勤,终?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1/243225.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樟蚕ノW!弧段迦四贡恰罚骸毫碴卟埔运推湫小!?、<动>摊派;征收捐税。《捕蛇者说》:『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3、<动>收整;约束;节制。《琵琶行》:『整顿衣裳起敛容。』4、<动>通『殓』。装殓;殡殓;殡葬。《祭十二郎文》:『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敛策] 把马鞭收起来,指归隐不再出仕。[敛迹] (1)指恶人有所顾忌而收敛约束,不敢露行迹。(2)藏身不出。(3)指退隐。[敛衽] 整一整衣袖,表示敬意。元以前,只指男子的礼节,元以后专指妇女的礼节。[敛容] 脸色严肃起来,表示尊敬。
迹迹:jì 1、<名>脚印。枚乘《上书谏吴王》:『人性有畏其影而恶其迹者。』[引] <名>痕迹;遗迹。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又] <名>事迹。《史记·秦始皇本纪》:『从臣思迹。』2、<动>推究;考察。贾谊《治安策》:『臣窃迹前事,大抵强者先反。』3、<名>人物形象。韩愈《送杨少尹序》:『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4、<动>追踪;搜寻。《汉书·郊祀志》:『臣愚不足以迹古文。』[迹捕] 跟踪追捕。[迹察] 探寻踪迹,考察缘故。[迹迹] 徘徊不安。
韬韬:《戌集中·韦字部》《唐韵》土刀切《集韵》《韵会》《正韵》他刀切,□音叨。《说文》弓衣也。从韦舀声。《玉篇》刃衣也。《广韵》藏也。《诗·小雅·彤弓传》櫜韬也。又《周颂·时迈疏》櫜者,弓衣。一名韬弓,故纳弓於衣谓之韬弓。又《玉篇》义也。又《玉篇》韬杠也。《仪礼·乡射礼》杠长三仞,以鸿脰韬上二寻。〈注〉以帛巾冒杠上加雁颈也。又《玉篇》宽也。又《韵会》与弢同。《前汉·艺文志》《六弢》。〈注〉师古曰:即今之《六韬》也。弢与韬同。又《集韵》叨号切,音套。臂衣也。《集韵》或作鞱。
光光:《子集下·儿字部》(古文)炗《唐韵》古黄切《集韵》《韵会》《正韵》姑黄切,□广平声。《说文》从火在人上。本作灮,今作光。《徐曰》光明意也。《易·需卦》有孚光亨。《程传》有孚则能光明而亨通。《正韵》辉光,明耀华彩也。又《集韵》太岁在辛曰重光。又諡法,能绍前业曰光。又姓。《广韵》田光后,秦末子孙避地,以光为氏。晋有光逸。又《集韵》古旷切,广去声。饰色也。或作□。
敛敛:《卯集下·攴字部》《唐韵》良冉切《集韵》《韵会》《正韵》力冉切,□音□。《说文》收也。《尔雅·释诂》聚也。〈疏〉敛者,率聚也。《诗·小雅》此有不敛穧。〈疏〉不收敛之穧束也。《书·洪范》敛时五福。〈疏〉以敛聚五福之道也。《周礼·天官·大宰》以九赋敛财贿。又《仪礼·聘礼》敛〈方亶〉。〈注〉敛,藏也。又《博雅》敛,取也。又欲也,予也,略也。又姓。《左传·定七年》公敛处父御孟懿子。《广韵》姚秦录有辅国将军敛宪。又《广韵》《集韵》《韵会》□力验切,音爁。义同。又《集韵》离盐切,音廉。敛盂,地名。《左传·僖二十八年》晋侯齐侯盟于敛盂。〈注〉卫地。《释文》敛,徐音廉。《韵会》作歛,非。互详欠部歛字注。考证:(《左传·僖二十八年》齐侯晋侯会於敛盂。)谨照原文改晋侯齐侯盟于敛盂。
迹迹:《酉集下·辵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资昔切,音积。《说文》步处也。《广韵》足迹也。《左传·宣十二年》迁大国之迹于郑。《前汉·扬雄传》拟足而投迹。《淮南子·说山训》足蹍地而为迹。又凡功业可见者曰迹。《书·武成》太王肇基王迹。《前汉·王褒传》索人求士者,必树霸迹。又凡前人所遗留者曰迹。《庄子·天运篇》《六经》先王之□迹也。又凡有所遵循亦曰迹。《书·蔡仲之命》尔乃迈迹自身。〈注〉仲无所因,故曰迈迹。《前汉·平当传》深迹其道,而务修其本。〈注〉谓求其踪迹。又凡有形可见者皆曰迹。《淮南子·说山训》循迹者,非能生迹者也。《唐书·魏徵传》岂有君臣同心事形迹者。又循实而考之亦曰迹。《前汉·功臣表》迹汉功臣。又《杜钦传》将以求天心,迹得失也。又风迹,风化之迹也。《后汉·朱浮传》颇欲厉风迹。又迹射,寻迹而射也。《前汉·王尊传》将迹射士千人。又迹人,官名。《周礼·地官·迹人注》迹之言迹。知禽兽处也。又与迹同。《文中子·问易篇》心迹之判久矣。又与蹟通。《诗·小雅》念彼不蹟。〈注〉谓不循故道也。又叶即略切,音爵。《陆机·演连珠》火壮则烟微,性充则情约。是以殷墟有感物之悲,周京无伫立之迹。《集韵》或作□、□。考证:(《前汉·平当传》深迹其道,而务修其本。〈注〉谓循其踪迹。)谨照原注循改求。(《后汉·西域传》汉有迹射。)谨按后汉西域传无此语,查系王尊传,今改前汉王尊传将迹射士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