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tāo kǒu chán shé
成语注音:ㄊㄠ ㄎㄡˇ ㄔㄢˊ ㄕㄜˊ
成语简拼:TKCS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近代成语
成语繁体:饕口饞舌
成语解释
比喻贪吃的人。
成语用法
作主语;指贪吃的人
近义词
饕餮之徒
成语接龙
1、饕口馋舌→舌敝唇焦→焦唇敝舌→舌敝唇枯→枯骨之余→余子碌碌→碌碌寡合→合浦珠还→还朴反古→古井不波→波澜老成→成羣集党→党邪丑正→正言厉色→色飞眉舞→舞弊营私→私淑弟子→子虚乌有→有隙可乘→乘胜追击→击其不意→意兴盎然→然荻读书→书声朗朗→朗朗上口
2、饕口馋舌→舌敝唇枯→枯杨生华→华封三祝→祝发文身→身手敏捷→捷足先得→得马失马→马面牛头→头上安头→头焦额烂→烂醉如泥→泥车瓦马→马壮人强→强嘴拗舌→舌战群儒→儒雅风流→流落失所→所在皆是→是非分明→明知故问→问舍求田→田连阡陌→陌路相逢→逢君之恶
3、饕口馋舌→舌敝唇枯→枯枝再春→春山如笑→笑之以鼻→鼻端出火→火热水深→深文周纳→纳污含垢→垢面蓬头→头上着头→头足异所→所当无敌→敌不可假→假眉三道→道远日暮→暮四朝三→三百瓮齑→齑身粉骨→骨肉相连→连日继夜→夜以继日→日慎一日→日理万机→机关算尽
4、饕口馋舌→舌敝耳聋→聋者之歌→歌舞升平→平分秋色→色厉胆薄→薄唇轻言→言不尽意→意望已过→过庭之训→训练有素→素餐尸位→位极人臣→臣门如市→市井之臣→臣心如水→水泄不透→透骨酸心→心怀忐忑→忑忑忐忐→忐忑不安→安步当车→车笠之盟→盟山誓海→海底捞针
5、饕口馋舌→舌尖口快→快人快性→性命关天→天惊石破→破家亡国→国士无双→双瞳剪水→水宿山行→行不贰过→过门不入→入境问俗→俗不可耐→耐人咀嚼→嚼铁咀金→金貂换酒→酒池肉林→林下风范→范张鸡黍→黍离麦秀→秀色可餐→餐霞吸露→露水夫妻→妻梅子鹤→鹤长鳬短
成语造句
(1)打开笔记本,第二页赫然是“饕口馋舌”几个大字。
(2)珉珉写不出成语“饕口馋舌”的拼音。
(3)小黎不会写成语“饕口馋舌”的最后一个字。
(4)洋淼大哥哥给敏裳和贺晞讲述了“饕口馋舌”的历史典故
(5)中山街学校的茹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饕口馋舌”。
成语出处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33回:『暖烘烘云蒸霞蔚而至;饕口馋舌,雄纠纠排山倒海而来。』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饕饕:[tāo] (1)<形>极贪婪。《庄子·骈拇》:『不仁之人,决性命之情,而饕富贵。』(2)<动>亦特指贪食。宋孙奕《履斋示儿编·正误·饕餮》:『杜曰:「贪财为饕,贪食为餮」……至东坡赋老饕,又直以饕之一字为贪食云。』(3)<形>比喻猛烈。唐韩愈《祭河南张员外文》:『岁弊寒凶,雪虐风饕。』
口口:kǒu 1、<名>嘴。《齐桓晋文之事》:『为肥甘不足于口与?』2、<名>人口。《治平篇》:『视高、曾时口已不下五六倍。』3、<量>(一)个。用途广泛。《晋书·刘曜载记》:『献剑一口。』《水经注·资水》:『水南十里有井数百口。』4、<名>器物的口。《卖油翁》:『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5、<名>进出的通道。《石钟山记》:『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桃花源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6、<名>刀剑的刃。《水浒传》:『砍铜剁铁,刀口不卷。』7、<名>中医指寸脉。《史记·扁鹊见仓公列传》:『切其脉时,右口气急。』[口面] 争吵。[口浅] 口快;说话直截了当。
舌舌:shé(1)舌头。(2)象舌头的东西:帽舌;火舌。(3)铃或铎中的锤。
饕饕:《戌集下·食字部》《唐韵》土刀切《集韵》《韵会》他刀切,□音滔。《玉篇》贪财也。《韵会》贪嗜饮食曰饕。《左传·文十八年》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注〉贪财为饕,贪食为餮。互详餮字注。考证:(《左传·文十八年》天下之民一比三凶,谓之饕餮。)谨照原文一比改以比。
口口:《丑集上·口字部》《唐韵》苦后切《集韵》《韵会》去厚切《正韵》苦厚切,□□上声。《说文》人所以言食也。象形。《易·颐卦》自求口食。《书·大禹谟》唯口出好兴戎。又户口。《孟子》数口之家。《前汉·宣帝纪》胶东相成劳来不怠,流民自占八万余口。又《李陵传》捕得生口,言李陵敎单于为兵,以备汉军。又姓。《唐韵》今同州有之。《正字通》明弘治中,宣府通判口禄。又古口,复姓。《正字通》汉有古口引。又壶口,山名。《书·禹贡》冀州既载壶口。又谷口,地名。《史记·范睢传》北有甘泉谷口。〈注〉九嵏山中西谓之谷口。又列口,县名。《前汉·地理志》乐浪郡,列口县。又《史记·仓公传》切其脉时,右口气息。〈注〉右手寸口也。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其骨自高。又《韵补》苦动切,音孔。《释名》口,空也。空上声。又叶康杜切,音苦。《诗·小雅》好言自口,莠言自口。忧心愈愈,是以有侮。《前汉·沟洫志》且漑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宋玉·风赋》侵淫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缘泰山之阿,舞於松柏之下。下叶音户。◎按唐韵正,口古音苦。引朱子韩文考异云:今建州人谓口为苦,走为祖。虽出俚俗,亦由音本相近,故与古暗合也。是直以为口当读作苦,非止叶音矣。又叶恪侯切,音彄。《梁法云·三洲歌》三洲断江口,水从窈窕河傍流。
馋馋:《戌集下·食字部》《广韵》士咸切《集韵》《韵会》锄咸切《正韵》鉏咸切,□音谗。《广韵》不廉。《集韵》饕也。又《韵会》通作嚵。《韩愈·月蚀诗》虽食八九无嚵名。
舌舌:《未集下·舌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食列切,然入声。《说文》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者也。《徐曰》凡物入口,必于於舌。《六书精薀》舌以卷舒为用,口以开阖为用,各一其阴阳也。《释名》舌,卷也,可以卷制食物,使不落也。〈又〉舌,泄也,舒泄所当言也。《易·说卦》兑为口舌。〈疏〉口舌,为言语之具也。《诗·大雅》莫扪朕舌,言不可逝矣。又射侯上下个曰舌。《仪礼·乡射礼》倍中以为躬,倍躬以为左右舌。〈注〉居两旁谓之个,左右出谓之舌。又言也。《扬子·太□经》吐黄酋舌。〈注〉舌,言也。又姓。《姓纂》越大夫舌庸。又羊舌,复姓。《左传·闵二年》狐突欲行。羊舌大夫曰:不可。〈疏〉羊舌,氏也。爵为大夫。又官名。《周语》坐诸门外,而使舌人体委与之。〈注〉舌人,能达异方之志,象胥之官也。又国名。《淮南子·地形训》穿□民,反舌民。〈注〉反舌民,不可知而自相晓。一说舌本在前,不向喉,故曰反舌也。南方之国名也。《山海经》歧舌国在其东。一曰在不死民东。〈注〉其人舌皆岐。或云:支舌也。又草名。《尔雅·释草》萿,麋舌。〈注〉今麋舌草春生叶,有似於舌。又《博雅》燕薁,蘡舌也。又《正字通》牛舌,芣苢。别名江东呼虾蟇衣,山东名牛舌。又鸟名。《礼·月令》仲夏之月,反舌无声。〈注〉反舌,百舌鸟。《淮南子·说山训》人有多言者,犹百舌之声。〈注〉百舌,鸟名。能易其舌,效百鸟之声,故曰百舌也。又无舌,虫名。《本草注》一名益符,主闭。又长舌,兽名。《山海经》长舌山有兽,名长舌,状如禺,四耳,出则郡多水。又《韵补》叶商刮切,音杀。《诗·大雅》出纳王命,王之喉舌。赋政于外,四方爰发。又叶食伪切,音逝。《郤正释讥》家挟殊议,人怀异计。纵横者欲披其胷,徂诈者暂吐其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