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táo huā tán shuǐ
成语简拼:THTS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桃蘤潭水
成语解释
比喻友情深厚。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
成语接龙
1、桃花潭水→水底摸月→月晕础润→润屋润身→身无寸铁→铁面无私→私淑弟子→子夏悬鹑→鹑衣百结→结驷列骑→骑马寻马→马上房子→子为父隐→隐迹埋名→名垂青史→史不绝书→书不尽意→意气飞扬→扬眉瞬目→目使颐令→令人起敬→敬老恤贫→贫而乐道→道傍筑室→室怒市色
2、桃花潭水→水米无干→干霄蔽日→日增月盛→盛极一时→时间如箭→箭不虚发→发奸擿伏→伏龙凤雏→雏凤清声→声价百倍→倍道兼进→进谗害贤→贤身贵体→体国经野→野草闲花→花样新翻→翻箱倒箧→箧书潜递→递胜递负→负气斗狠→狠心辣手→手不应心→心弛神往→往古来今
成语示例
(1)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52回:『所云:「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封面上写着“桃花潭水”几个大字。
(2)成语桃花潭水的形成和名人有关。
(3)连峻叔叔给祎励和菡辰讲了“桃花潭水”的历史故事。
(4)武宁县第一中学的令狐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桃花潭水”。
(5)小笨写不出成语“桃花潭水”的拼音。
(6)小芮不会写成语“桃花潭水”的最后一个字。
(7)…文学,才有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
(8)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9)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成语出处
唐·李白《赠汪伦》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桃花桃花:桃树的花,单生,淡红、深红或白色。可供观赏,也可入药。
潭水潭水:[tánshuǐ] 即水潭。下有二潭水。―― 宋·沈括《梦溪笔谈》。
桃桃:táo(1)桃树,落叶小乔木,品种很多。小枝光滑,叶长椭圆形,花单生,粉红色,果实略呈球形,表面有短绒毛,味甜,是一种常见的水果。核仁可入药。(2)(桃儿)这种植物的果实。(3)(桃儿)形状象桃儿的东西:棉桃。(4)指核桃;桃酥。
花花:huā 1、<名>花朵。李贺《将进酒》:『桃花乱落如红雨。』<动>开花。《采草药》:『深山中则四月花。』2、<名>能开花供观赏的植物。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花木成畦手自栽。』3、<名>形状像花朵的东西。赵师秀《约客》:『闲敲棋子落灯花。』4、<形>不只一种颜色的,有花纹图案的。宋濂《勃泥入贡记》:『腰缠花布,无舆马,出入徒行。』5、<形>视觉迷乱模糊。杜甫《饮中八仙歌》:『眼花落进水底眠。』6、<动>耗费;用掉。《红楼梦》:『只是白花钱,不见效。』
潭潭:tán(1)深的水池:清潭;古潭;龙潭虎穴。(2)<方>坑。
水水:shuǐ 1、<名>水。《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名>河流。《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3、<名>泛指水域。《赤壁之战》:『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4、<名>水灾。《女娲补天》:『水浩洋而不息。』
桃桃:《辰集中·木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徒刀切,音陶。《说文》果也。《尔雅·释木》旄,冬桃。榹,山桃。《礼·月令》仲春桃始华。《内则》桃曰胆之。〈疏〉桃多毛,拭治令青滑如胆。又桃诸。《王肃云》诸,菹也,今之藏桃也。又《典术》桃,五木之精,仙木也。《礼·檀弓》君临臣丧,以巫祝桃茢执戈。《左传·昭四年》桃弧棘矢,以除其灾。《后汉·礼仪志》为桃印,施门户,以止恶气。又含桃,樱桃也。《尔雅》谓之楔。又桃氏,攻金之工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桃氏为刃。又胡桃。《名物志》谓之羌桃。又铫芅曰羊桃。《尔雅·释草》苌楚,铫芅。又桃枝,竹名。《尔雅·释草》桃枝四寸有节。又《本草》猪苓名地乌桃。又桃虫,鹪也。一名巧妇。《诗·周颂》肇允彼桃虫,拚飞维鸟。又桃林,地名,在华山东。《书·武成》放牛桃林之野。又老桃,宋地。《左传·隐十年》公会齐侯、郑伯于老桃。又水名。《山海经》乐游之山,桃水出焉。又姓。《姓苑》战国桃应,晋桃豹。又《集韵》他雕切,音祧。长枋,可以持物于器中者。又《集韵》上与切,音墅。抒物器也。又《集韵》直绍切,音赵。与□同。《博雅》板也。考证:(《尔雅》作楔。)谨按含桃又名楔,非字之通作也。谨改尔雅谓之楔。
花花:《申集上·草字部》(古文)蘤《唐韵》《集韵》《正韵》□呼瓜切,音譁。《正字通》草木之葩也。《欧阳修·花品序》洛阳人称花曰某花某花,称牡丹则直曰花。又地名。《广州志》南海县有花田。又姓。唐有花惊定。《杜甫诗》成都猛将有花卿。《通志·氏族略》宋有尚书郞花尹。又《韵补》音诃。《枣据诗》延首观神州,廻晴盻曲阿。芳林挺修干,一岁再三花。《说文》本作华。荣也。从草□,郑氏曰:□,象华叶垂敷之形,亏象蔕萼也。《唐韵古音》按花字,自南北朝以上不见于书,晋以下书中间用花字,或是后人攺易。唯《后汉书·李谐·述身赋》曰:树先春而动色,草迎岁而发花。又云:肆雕章之腴旨,咀文艺之英华。花字与华□用。而五经、诸子、楚辞、先秦、两汉之书,皆古文相传,凡华字未有攺为花者。考太武帝始光二年三月初造新字千余,颁之远近,以为楷式,如花字之比,得非造于魏晋以下之新字乎。
潭潭:《巳集上·水字部》《唐韵》《正韵》徒含切《集韵》《韵会》徒南切,□音覃。水名。《说文》水出武陵镡成玉山。又深也。《前汉·扬雄传》潭思浑天。又州名。《广舆记》长沙府,隋唐曰潭州。又《集韵》《正韵》□徐心切,音寻。旁深也。与浔同。《扬雄·解嘲》或横江潭而渔。又《集韵》《正韵》□夷针切,音淫。浸潭,与浸淫同。《司马相如·上林赋》浸潭促节。《汉书》作浸淫。又《广韵》《集韵》□以荏切,音□。潭泺,水动摇貌。或作藫□。又《集韵》忍甚切,音荏。义同。考证:(《说文》水出武陵潭成玉山。)谨照原文潭改镡。
水水:《巳集上·水字部》《唐韵》《正韵》式轨切《集韵》《韵会》数轨切,□税上声。《说文》准也。北方之行,象衆[音zhòng]水□流,中有微阳之气也。《徐铉曰》衆[音zhòng]屈为水,至柔,能攻坚,故一其内也。《释名》水,准也,准平物也。《白虎通》水位在北方。北方者,阴气,在黄泉之下,任养万物。水之为言濡也。《书·洪范》五行,一曰水。〈又〉水曰润下。《正义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五行之体,水最微,为一。火渐着,为二。木形实,为三。金体固,为四。土质大,为五。《易·乾卦》水流湿。《说卦》坎为水。《管子·水地篇》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淮南子·天文训》积阴之寒气为水。又六饮之一。《周礼·天官》浆人掌共王之六饮,水浆醴凉医酏。又《礼·玉藻》五饮:上水、浆、酒、醴、酏。〈注〉上水,水为上,余次之。又《礼·曲礼》凡祭宗庙之礼,水曰清涤。又明水,所以共祭祀。《周礼·秋官》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鉴取明水於月,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烛共明水。〈注〉鉴,镜属,取水者。世谓之方诸。又官名。《左传·昭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又《前汉·律正志》五声,羽为水。又天水,郡名,汉武帝所置。又中水,县名,属涿郡。应劭曰:易□二水之中。□见《前汉·地理志》。又黑水,国名,即□韐。又露为上池水。《史记·扁鹊传》饮是以上池之水。〈注〉上池水,谓水未至地,盖承取露及竹木上水以和药。又姓。又《韵补》叶式类切,音坠。《刘桢·鲁都赋》苹藻漂於阳侯,芙蓉出於渚际。奋红葩之熩熩,逸景烛於崖水。又叶呼委切,音毁。《李白·游高淳丹阳湖诗》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又《韵补》音准。引《白虎通》水之为言准也。○按准乃水之义,非水之音。盖沿《周礼·考工记》郑注,准读为水而误。今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