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tāo guāng yǎng huì
成语注音:ㄊㄠ ㄍㄨㄤ ㄧㄤˇ ㄏㄨㄟˋ
成语简拼:TGYH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近代成语
成语繁体:韜光養晦
成语英文:hide one's capacities and hide one's time成语日文才能(さいのう)を隠(かく)して外(そと)に現(あらわ)さない
成语解释
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成语用法
作谓语;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近义词
韬光晦迹、韬光用晦、韬光隐晦、养晦韬光、弢迹匿光、衔勇韬力
成语示例
(1)…道:『澄光方丈,你是武林中的前辈高人,在这里韬光养晦,大家都是很景仰的。这位巴颜大喇嘛要在宝刹各处随…——当代·金庸《鹿鼎记》
成语造句
(1)安安写不出成语“韬光养晦”的拼音。
(2)北京的战略是邓小平的首倡,它称中国必须“韬光养晦”。
(3)草稿本的封面上写着“韬光养晦”几个大字。
(4)邓小平曾说中国应低调,韬光养晦,“不要出头”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5)邓小平理论提出中国应当韬光养晦一直到成为一个中等发达国家。
(6)而这样的导向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邓小平外交思想,以及中国的全方位外交也是相互协调的。
(7)即使那些坚持韬光养晦政策的中国人也不反对派兵。
(8)鉴于在其他两场战争中陷入困境,美国总统奥巴马韬光养晦,让欧洲人出风头的策略无比英明。
(9)经过几年的韬光养晦,预计蛰伏数年的欧盟银行将再次掀起并购的浪潮。
(10)经过十多年的审时度势,他的性格依然是那么让人捉摸不透,韬光养晦高深莫测。
(11)静静不会写成语“韬光养晦”的最后一个字。
(12)其中一个方法就是:要学会韬光养晦,并抓住时机,在面对整个团队的时候,比如在集体会议上或者在群发的邮件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做到一鸣惊人。
(13)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增长,北京不再韬光养晦,而是采取行动维护自身。
(14)相信假以时日,韬光养晦,川籍艺术家将再次崛起。
(15)小利叔叔给彦华和传玉讲了“韬光养晦”的历史故事。
(16)在第一章,文章论述了“韬光养晦”外交战略的提出过程、内涵及战略依据;
(17)郑郭镇三中的禹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韬光养晦”。
(18)中国需要继续坚持“韬光养晦”外交战略,把握机遇,有所作为,去开创中国外交事业新局面。
(19)当年那个只懂得锋芒毕露的少年经历三年自我催眠式的失忆后,已经学会了如何隐忍,不露圭角,懂得韬光养晦才是王道。
成语出处
清·俞万春《荡寇志》第76回:『贤侄休怪老夫说,似你这般人物,不争就此罢休。你此去,须韬光养晦,再看天时。』
成语故事
曹操一个人喝着闷酒,想了半天,请刘备来喝酒聊天。刘备很高兴,曹操请我喝酒,不容易啊;另一方面心里也发毛,为什么请我喝酒?喝酒时最容易漏嘴,得小心点。
有些人虽然一度贫困潦倒,但依旧掩盖不了他的大贵之气,刘备就是这样的人。曹操跟刘备聊得很开心,问了刘备一个问题:『玄德兄,你说这年头谁是英雄?』
刘备心里想:『我肯定是英雄,只是现在不得已。』但刘备不敢说,说了,要被曹操宰。刘备想了想,就跟曹操打起了酒官司,顾左右言其它。
绕了半天,曹操有些不耐烦,端起一杯酒喝完说:『别绕了!这年头真正的英雄人物就是你跟我。』
天上『轰隆』一声打了个巨雷。刘备呆呆地看着曹操,筷子掉到了地上,一支筷子在地上弹了一下。
曹操正用袖子擦胡子上的酒,听到了筷子落地又弹起的声音,就问刘备:『怎么啦?』
刘备赶紧把筷子捡了起来,顺口说了句:『这么大的雷,吓死我了。』曹操哈哈一笑:『大丈夫怎么可以怕雷呢?』刘备赶紧接口:『孔子是圣人,他也怕打雷,别说我了。』
此时张飞关羽两人怕曹操会杀刘备,闯了进来。见刘备没事,关羽连忙掩饰说自己来舞剑助兴。曹操说:『这又不是鸿门宴。』然后斟酒让他们压惊。后来三人一起出来,刘备说:『我在曹操的地盘上天天种菜,就是要让他知道我胸无大志,没想到刚才曹操竟说我是英雄,吓得我筷子都掉了。又怕曹操生疑,所以我就说自己怕打雷掩饰过去了。』关羽张飞佩服得不得了。
解释: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韬韬:tāo<书>(1)弓或剑的套子。(2)比喻隐藏:韬光养晦。(3)兵法:六韬;韬略。
光光:guāng 1、<名>光芒;光亮。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桃花源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又] <动>发光。《涉江》:『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又] <动>照耀。《尚书·洛诰》:『惟公德明光于上下。』2、<名>光彩。《孔雀东南飞》:『葳蕤自生光。』3、<形>明亮。《周易·大畜》:『刚健笃实辉光。』4、<名>光荣;荣耀。《报任安书》:『以为宗族交游光宠。』5、<名>光景;景色。《阿房宫赋》:『歌台暖响,春光融融。』6、<名>时光;时间。《祭妹文》:『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印证者矣。』7、<动>发扬光大。《出师表》:『以光先帝之遗德。』8、<形>物体表面平滑。《进学解》:『刮垢磨光。』
养养:yǎng 1、<动>生养;抚养。杜甫《兵车行》:『生女犹得嫁比邻,养男埋伏随百草。』2、<动>奉养;赡养。《陈情表》:『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信陵君窃符救赵》:『独子无兄弟,归养。』3、<动>培养;保养。《病梅馆记》:『斫其正,养其旁条。』《庖丁解牛》:『得养生焉。』4、<动>饲养;豢养。《促织》:『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5、<名>养生的东西。《五蠹》:『不事力而养足。』6、<名>厨师。《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厮役扈养死者数百人。』[养养] 忧虑不安的样子。[养拙] 犹守拙,指隐退不仕。
晦晦:huì 1、<名>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2、<形>昏暗。《涉江》:『下幽晦以多雨。』[又] 隐晦;不显著。《柳毅传》:『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3、<动>隐藏。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昔遭衰世皆晦迹。』[又] 隐逸;不做官。《晋书·隐逸传论》:『君子之行殊途,显晦之谓也。』4、<形>凋零。江淹《杂体记·王征君》:『寂历百草晦。』
韬韬:《戌集中·韦字部》《唐韵》土刀切《集韵》《韵会》《正韵》他刀切,□音叨。《说文》弓衣也。从韦舀声。《玉篇》刃衣也。《广韵》藏也。《诗·小雅·彤弓传》櫜韬也。又《周颂·时迈疏》櫜者,弓衣。一名韬弓,故纳弓於衣谓之韬弓。又《玉篇》义也。又《玉篇》韬杠也。《仪礼·乡射礼》杠长三仞,以鸿脰韬上二寻。〈注〉以帛巾冒杠上加雁颈也。又《玉篇》宽也。又《韵会》与弢同。《前汉·艺文志》《六弢》。〈注〉师古曰:即今之《六韬》也。弢与韬同。又《集韵》叨号切,音套。臂衣也。《集韵》或作鞱。
光光:《子集下·儿字部》(古文)炗《唐韵》古黄切《集韵》《韵会》《正韵》姑黄切,□广平声。《说文》从火在人上。本作灮,今作光。《徐曰》光明意也。《易·需卦》有孚光亨。《程传》有孚则能光明而亨通。《正韵》辉光,明耀华彩也。又《集韵》太岁在辛曰重光。又諡法,能绍前业曰光。又姓。《广韵》田光后,秦末子孙避地,以光为氏。晋有光逸。又《集韵》古旷切,广去声。饰色也。或作□。
养养:《戌集下·食字部》《广韵》余两切《集韵》《韵会》《正韵》以两切,□音痒。《玉篇》育也,畜也,长也。《易·颐卦》观颐,观其所养也。又取也。《诗·周颂》於铄王师,遵养时晦。〈传〉养,取也。又养养,忧貌。《诗·邶风》中心养养。〈注〉忧不定貌。又《博雅》养,使也。《公羊传·宣十二年》厮役扈养。〈注〉艾草为防者曰厮,汲水浆者曰役,养马者曰扈,炊烹者曰养。又《史记·儒林传》儿宽常为弟子都养。〈注〉都养,为弟子造食也。又姓。养由基,见《左传·成十六年》。养奋,见《孝子传》。又与痒同。《荀子·正名篇》疾养凔热,滑铍轻重,以形体异。又《广韵》《正韵》余亮切《集韵》弋亮切,□音恙。《玉篇》供养也,下奉上也。《礼·月令》收禄秩之不当,供养之不宜者。〈注〉谓凡恩命滥赐膳服,侈僭踰制者。《说文》本作养。《字汇》省作□,附六画,非。考证:(《诗·周颂》於烁王师,遵养时晦。)谨照原文於烁改於铄。
晦晦:《辰集上·日字部》《唐韵》荒内切《集韵》《韵会》呼内切《正韵》呼对切,□音诲。《说文》月尽也。《释名》晦,灰也。火死为灰,月光尽似之也。《左传·成十六年》陈不违晦。〈注〉晦,月终。又《易·随卦》君子以向晦入宴息。〈注〉晦,晏也。又《诗·陈风》风雨如晦。〈传〉晦,昏也。又《诗·周颂》遵养时晦。〈传〉晦,昧也。又《左传·成十四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注〉晦亦微,谓约言以纪事,事叙而名微。又《左传·昭元年》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注〉晦,夜也。又《公羊传·僖十五年》晦者何,冥也。又《尔雅·释天》雾谓之晦。又《班固·幽通赋》鲜生民之晦在。〈注〉晦,亡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