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hào běn xuān kē
成语注音:ㄓㄠˋ ㄅㄣˇ ㄒㄨㄢ ㄎㄜ
成语简拼:ZBXK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炤本宣科成语辨形照,不能写作『昭』。
歇后语:道士念经;太监读圣旨成语谜语读报纸
成语英文:repeat what the book says成语日文書(か)かれたとおりに読(よ)み上(あ)げる成语德文einen Text mechanisch vorlesen
成语解释
照:按照;本:书本;宣:宣读;科:科条,条文。照着本子念条文。形容讲课、发言等死板地按照课文、讲稿,没有发挥,不生动。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死读
近义词
依样葫芦、照猫画虎、依样画葫芦、照葫芦画瓢、述而不作、人云亦云、死记硬背、按图索骥、生搬硬套
反义词
断章取义、添油加醋
成语接龙
1、照本宣科→科班出身→身操井臼→臼灶生蛙→蛙鸣蚓叫→叫苦连天→天壤王郎→郎才女姿→姿意妄为→为民除害→害羣之马→马放南山→山崩水竭→竭诚尽节→节威反文→文深网密→密锣紧鼓→鼓角齐鸣→鸣冤叫屈→屈蠖求伸→伸头探脑→脑满肠肥→肥冬瘦年→年事已高→高才卓识
2、照本宣科→科班出身→身当矢石→石火光阴→阴凝冰坚→坚如磐石→石沉大海→海不波溢→溢美之语→语出月胁→胁不沾席→席履丰厚→厚此薄彼→彼此彼此→此起彼伏→伏低做小→小姑独处→处尊居显→显祖荣宗→宗师案临→临机制胜→胜残去杀→杀鸡骇猴→猴年马月→月明星稀
3、照本宣科→科班出身→身非木石→石烂海枯→枯骨之余→余杯冷炙→炙肤皲足→足高气强→强弩末矢→矢口抵赖→赖有此耳→耳目昭彰→彰明较着→着人先鞭→鞭长驾远→远泝博索→索隐行怪→怪事咄咄→咄咄书空→空室清野→野人献日→日增月益→益寿延年→年华垂暮→暮翠朝红
4、照本宣科→科班出身→身废名裂→裂石穿云→云罗天网→网开三面→面如土色→色胆包天→天渊之隔→隔岸观火→火海刀山→山眉水眼→眼跳心惊→惊见骇闻→闻宠若惊→惊世骇目→目空一世→世扰俗乱→乱头粗服→服牛乘马→马到功成→成竹在胸→胸无成竹→竹烟波月→月明千里
5、照本宣科→科班出身→身后萧条→条入叶贯→贯颐奋戟→戟指嚼舌→舌剑唇枪→枪林刀树→树德务滋→滋蔓难图→图穷匕见→见危授命→命在旦夕→夕惕朝干→干净利索→索隐行怪→怪诞诡奇→奇货可居→居安资深→深思远虑→虑周藻密→密云不雨→雨淋日炙→炙肤皲足→足音跫然
成语示例
(1)说法是照本宣科,十分单纯的。▼郭沫若《少年时代·我的童年》
成语造句
(1)“不要照本宣科地说为什么我们希望人们投票给巴拉克,象我们为Kerry所做的,”她说,“他们教我们要问什么对人民来说是重要的,然后倾听。”
(2)MFR没有照本宣科地运用这些模型,它是少数已经适当悲观的企业之一。
(3)奥嘉哥哥给伊娃和安圆介绍了“照本宣科”的成语典故。
(4)博罗石湾中学的冷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照本宣科”。
(5)成语照本宣科的形成和名人有关。
(6)打开本子,上面赫然是“照本宣科”几个大字。
(7)大多数记者列出问题或话题清单并带在身边,但不会照本宣科。
(8)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很大一部分大学英语老师都低估了兴趣的作用而在课堂继续采取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
(9)倒不是我不能照本宣科地按教科书给出答案。
(10)科泽反对照本宣科的课程,这种课程已经提前设置了教师想问的问题和学生应该给出的答案。
(11)面对提问,他努力回答问题而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
(12)然而,只要听众发现你在照本宣科,他们就可以在你之前读完,因为他们读起来总会比你说得更快。
(13)他补充称:“这表明在进入2009年时,如果照本宣科持有少数行业的防御性头寸,将是危险的。”
(14)同时,向来严肃,照本宣科的辛格,得意地在周一的联合新闻发布会上回答问题。
(15)我发觉我的课堂只是简单机械的照本宣科,宛如一潭死水,我的学生厌倦了。
(16)小歌写不出成语“照本宣科”,所以昨天考试才考了99分。
(17)小梅不会写成语“照本宣科”的最后一个字。
(18)许多人都在抱怨,说奥巴马正在变得过于照本宣科了。
(19)于是我们再一次看到,游戏的最大乐趣不仅来自游戏玩法和照本宣科的对白,也来自玩家从Valve打造的场景中点滴收集的具体细节。
(20)这次发布会是典型的苹果风格:照本宣科式的强调舞台效果和夸张效应。
(21)这种依样画葫芦,别人怎麽做自己就照本宣科,认为这样就不怕别人批评的人,书上认定他们是人之子。
(22)最好的老师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用心诲人。
(23)最优秀的老师是从心里教书,而不是照本宣科。
(24)作为旁观者,批评他很容易,但实际上,他也只是在照本宣科。
成语出处
元·关汉卿《西蜀梦》第三折:『也不用僧人持咒,道士宣科。』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照照:zhào 1、<动>照射;照耀。《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2、<动>发出。《滕王阁序》:『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3、<名>日光。《桃花扇·哀江南》:『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4、<动>察看。《后汉书·冯勤传》:『忠臣孝子,览照前世,以为镜戒。』5、<动>看镜中的影子。《晋书·王衍传》:『在车中揽镜自照。』[照会] (1)参照;对勘。(2)招呼;通知。
本本:běn 1、<名>草木的根。《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2、<名>树木的干。柳宗元《种树郭橐[音tuó]驼传》:『摇其本以观其疏密。』3、<名>根本;基础。《齐桓晋文之事》:『王欲行之,刎盍反其本矣。』4、<名>指农业。《论积贮疏》:『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5、<名>本源;根源。《原毁》:『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6、<动>依照;依据。《图画》:『虽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本,乃增损而润色之。』7、<动>堆原,考察。《伶官传序》:『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8、<形>本来的,原来的。《孟子·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9、<副>本来;原来。《愚公移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孔雀东南飞》:『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10、<名>本钱。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11、<形>这里的;自己的。《采草药》:『用芽者自从本说。』12、<名>版本;底本。《活板》:『已后典籍皆为板本。』13、<名>臣下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狱中杂记》:『是无难,别具本章。』14、<量>株;棵。《汉书·龚遂传》:『令口种一树榆,百本薤五十本葱,一畦韭。』15、<量>书籍的一册。《活板》:『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宣宣:xuān 1、<动>宣布;公开说出。《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2、<动>宣谕;传达帝王的令或意见。《三峡》:『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3、<动>显示;发扬。《叔向贺贫》:『宣其德行,顺其宪则。』4、<动>放开。《邵公谏厉王弭谤》:『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宣国] 致力;用力。[宣募] 公开招募。[宣慰] 安抚。
科科:kē 1、<名>类别;门类。《外科医》:『有医者,自称善外科。』2、<名>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门类、名目。白居易《与元九书》:『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3、<名>法律;法律条文。《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4、<动>征收;摊派。《促织》:『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5、<名>传统戏曲剧本表示角色的舞台动作及表情的用语。《长亭送别》:『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
照照:《巳集中·火字部》《唐韵》之少切《集韵》《韵会》《正韵》之笑切,□音诏。《说文》本作□。《增韵》明所烛也。《易·离卦》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书·泰誓》若日月之照临。又《正字通》北齐刘绦兄弟,父名照,一生不作照字,惟依火旁作炤。《广韵》同炤。《集韵》或省作昭。唐武后作曌。
本本:《辰集中·木字部》(古文)楍《唐韵》《正韵》布忖切《集韵》《韵会》补衮切,□奔上声。《说文》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草木之根柢也。《左传·昭元年》木水之有本原。《班固·西都赋》元元本本,殚见洽闻。又《玉篇》始也。又《广韵》旧也,下也。《礼·礼器》反本修古,不忘其初。《尔雅·释器疏》柢本也,凡物之本,必在底下。又《左传注》豫为后地曰张本。又《曲礼》韭曰丰本,菖蒲根曰昌本。又《集韵》《类篇》□逋昆切。同奔。喻德宣誉曰本走。又叶方典切,音匾。《班婕妤·捣素赋》调非常律,声无定本。或连跃而更投,或暂舒而常敛。考证:(《曲礼注》韭曰丰本。)谨按韭曰丰本系经文,非注文,谨省注字。
宣宣:《寅集上·宀字部》《唐韵》须缘切《集韵》《韵会》荀缘切《正韵》息缘切,□音瑄。《说文》天子宣室也。从宀□声。《徐铉曰》从回,风回转,所以宣阴阳也。又《尔雅·释言》徧也。《诗·大雅?芳人硰i宣。〈注〉顺,安。宣,徧也。又《左传·贾注》通也。《诗·周颂》宣哲维人。〈注〉宣,通。哲,智也。又布也,散也。《书·臯陶谟》日宣三德。《礼·月令》季秋,会天地之藏,无有宣出。〈注〉物皆收敛,无有宣露出散也。又《增韵》召也。《包佶诗》隔屛初听玉音宣。又《尔雅·释言》缓也。又尽也,明也,示也。《周语》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又《左传·成十三年》是用宣之,以惩不壹。又《诏书别录》唐故事,中书舍人掌诏诰,皆写两本,一为底,一为宣,在中书可检覆,谓之正宣。又《諡法》善闻周达曰宣。一曰圣善周闻曰宣。又《周礼·冬官考工记》车人之事,半矩谓之宣。又《尔雅·释器》璧大六寸,谓之宣。《郭璞注》汉书瑄玉是也。瑄宣同。又州名。吴宣城郡,唐改宣州。又姓。《正字通》东汉人宣秉。又头发皓落也。《易·说卦》巽为宣发。〈注〉发早白也。今文伪作寡发。《释文》寡本作宣。又叶相伦切,音荀。《徐干·齐都赋》日不迁晷,□泽普宣。鹑火南飞,我后来巡。《集韵》本作□。考证:(《尔雅·释训》通也。)谨按尔雅无此文。谨改左传贾注。贾注见史记四十二。
科科:《午集下·禾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苦禾切,音窠。《说文》程也。从禾从斗。斗者,量也。《徐曰》会意。又《广韵》条也,本也,品也。《战国策》科条既备。又坎也。《孟子》盈科而后进。又等也。《论语》为力不同科。又科,断也。《释名》科,课也。课其不如法者,罪责之也。又取人条格曰科第。《前汉·元帝纪》诏丞相御史,举质朴敦厚逊让有行者,光禄岁以此科第郞从官。〈注〉始令丞相御史举此四科人,以擢用之,而见在郞及从官,又令光禄每岁依此科考校,定其第高下,用知其人贤否也。《后汉·徐防传》立博士十有四家,设甲乙之科。〈注〉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郞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补文学掌故。又木中空也。《易·说卦》科上稿。又科头。《史记·张仪传》跿跔科头。〈注〉谓不着兜鍪入敌。又科斗,虾蟆子。一名活东,头圆大而尾细。古文书形似之。又科雉,兽名。《刘向·说苑》楚庄王猎於云梦,射科雉。又地名。《水经注》汳水,又东迳科城北。又《广韵》苦卧切,音课。滋生也。《正字通》植禾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