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tǎo lèi zhī yuán
成语注音:ㄊㄠˇ ㄌㄟˋ ㄓㄧ ㄧㄨㄢˊ
成语简拼:TLZY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近代成语
成语繁体:討類知原
成语解释
指通过类比而探知渊源。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成语接龙
1、讨类知原→原封不动→动荡不安→安土重旧→旧愁新恨→恨之入骨→骨瘦如柴→柴立不阿→阿谀奉承→承颜候色→色若死灰→灰躯糜骨→骨化风成→成家立计→计穷力诎→诎寸信尺→尺二秀才→才疏德薄→薄唇轻言→言信行果→果行育德→德輶如毛→毛发之功→功成名遂→遂心快意
2、讨类知原→原封不动→动如参商→商彝夏鼎→鼎足三分→分毫不爽→爽然自失→失张冒势→势若脱兔→兔缺乌沉→沉谋研虑→虑周藻密→密约偷期→期期艾艾→艾发衰容→容光焕发→发人深省→省吃俭用→用心良苦→苦不堪言→言听计用→用兵如神→神摇意夺→夺其谈经→经史百子
3、讨类知原→原始要终→终其天年→年头月尾→尾大难掉→掉三寸舌→舌尖口快→快意当前→前功尽废→废寝忘餐→餐风宿雨→雨打风吹→吹气胜兰→兰因絮果→果然如此→此恨绵绵→绵力薄材→材薄质衰→衰当益壮→壮发冲冠→冠冕堂皇→皇天后土→土阶茅屋→屋下架屋→屋下作屋
4、讨类知原→原原委委→委过于人→人事代谢→谢家宝树→树碑立传→传为美谈→谈笑封侯→侯门如海→海沸山裂→裂裳裹膝→膝语蛇行→行不由径→径一周三→三头六面→面谀背毁→毁不危身→身价百倍→倍道兼行→行号卧泣→泣不可仰→仰不愧天→天上麒麟→麟角凤距→距跃三百
5、讨类知原→原形毕露→露红烟紫→紫气东来→来鸿去燕→燕昭好马→马水车龙→龙跃凤鸣→鸣金收军→军法从事
成语造句
(1)本子的第二页上面写着“讨类知原”几个大字。
(2)赐宇哥哥给羽煊和智华讲述了“讨类知原”的成语典故。
(3)君君写不出成语“讨类知原”的拼音。
(4)尉氏县育才中学的宣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讨类知原”。
(5)小岑不会写成语“讨类知原”的最后一个字。
成语出处
章炳麟《与简竹居书》:『稽其典礼,明其行事,令后生得以讨类知原,无忘国故,斯其要也。』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讨讨:tǎo 1、<动>声讨。《左传·宣公二年》:『亡不越竟,反不讨贼。』2、<动>讨伐;征伐。《出师表》:『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3、<动>惩治;处罚。《殽之战》:『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4、<动>探讨;探求。《谭嗣同》:『讨论天下事。』5、<动>谋取;索取。《水浒传》:『当初不曾得他一文,如今那讨钱来还他?』6、<动>请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你如今对俺讨饶,洒家偏不饶你!』7、<动>招惹;引起。《水浒传》:『没有讨别人疑心做甚么?』8、<动>娶。《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我家相公要讨一房侧室。』[讨伐] 兴师问罪;出兵征伐。[讨论] 探讨评论。
类类:lèi 1、<名>种类;类别。《齐桓晋文之事》:『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2、<动>类推;推论。《公输》:『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3、<动>类似;像。《与吴质书》:『志意何时复类昔日。』《项脊轩志》:『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4、<名>事例;事物。《屈原列传》:『举类迩而见义远。』5、<副>大抵;大致。《训俭示康》:『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6、<名>典范;榜样。《怀沙》:『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知知:zhī 1、<动>知道;了解。《察今》:『故察己则可以知人。』2、<动>认识;识别。《马说》:『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3、<名>知觉;感觉。《庖丁解牛》:『官知止而神欲行。』4、<动>感到;觉得。《惠崇<春江晚景>》:『春江水暖鸭先知。』5、<动>交好;相亲。《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6、<名>交情。《报任安书》:『绝宾客之知。』7、<名>朋友。鲍照《鲍参军集·咏双燕》:『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8、<动>主持。《国语·赵语》:『吾与之共知赵国之政。』zhì通『智』。智慧;聪明。《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遇] 得到赏识和重用。
原原:yuán 1、<名>水源。[引] 根源;本源。《货殖列传序》:『此四者,民所认食之原也。』后来写作『源』。2、<动>推究;推求原因;探究。《伶官传序》:『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可以知之矣。』3、<名>平原;原野,指战场。《殽之战》:『武夫力而拘诸原。』4、<副>再。《灌园叟晚逢仙女》:『你可要这花原上枝头么?』5、<动>赦免。《三国志·张鲁传》:『犯法者,三原然后乃行刑。』[原本] 书的初刻本。事物之所由起。追溯事物之由来。[原人] 谨慎老实的人。
讨讨:《酉集上·言字部》《唐韵》他皓切《集韵》《韵会》《正韵》土皓切,□叨上声。《说文》治也。从言从寸。《徐曰》寸,法也。奉辞伐罪,故从言。会意。《书·臯陶谟》天讨有罪。〈疏〉讨治有罪,使之绝恶。《左传·宣十二年》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注〉讨,治也。又《广韵》诛也。《类篇》杀也。《正韵》诃也。又除也。《公羊传·隐四年》其称人何,讨贼之辞也。〈注〉讨者,除也。又《玉篇》去也。《礼·礼器》君子之于礼也,有顺而讨也。〈疏〉顺序而稍去之也。又《类篇》求也。《□韵》探也。《正韵》寻也。《论语》世叔讨论之。〈注〉讨,寻究也。《后汉·王充传》讨摘物情。《三国志·袁绍与公孙瓒书》寻讨祸源。又亲也。《诗·秦风》蒙伐有苑。〈传〉蒙,讨羽也。〈笺〉讨,亲也。画亲羽之文于伐。又官名。《旧唐书·职官志》贞元末,置招讨使。《金史·百官志》招讨司使招怀降附,征讨携离。又叶他口切,偸上声。《焦氏·易林》三丝绾弩,无益于辅。城弱不守,郭君受讨。
类类:《未集上·米字部》《五音篇海》与类同。详页部类字注。(类)《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力遂切,音戾。《尔雅·释诂》善也。《诗·大雅》克明克类。〈笺〉类,善也。勤施无私曰类。〈又〉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传〉类,善也。又《玉篇》种类也。《易·乾卦》则各从其类也。又《系辞》方以类聚。又比也。《礼·学记》知类通达。〈注〉知事义之比也。又《缁衣》子曰:下之事上也,身不正,言不信,则义不壹,行无类也。〈注〉类谓比式。〈疏〉言行之无恒,不可比类也。又《左传·襄九年》晋君类能而使之。〈注〉随所能。又肖似也。《礼·曲礼》诸侯既塟见天子曰类见。〈注〉代父受国。类,犹象也。执皮帛,象诸侯之礼见也。又祭名。《书·舜典》肆类于上帝。《诗·大雅》是类是禡。《周礼·春官·肆师》类造上帝。《郑注》类礼依郊祀而为之者。又《尔雅·释鱼》龟左倪不类。〈疏〉倪,庳也,不发声也。谓行时头左边庳下者名类。又《山海经》亶爰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又《尔雅翼》载两类曰□类、奇类,即两体自为牝牡者。□与膟同。又国名。《后汉·西域传》有蒲类国。又姓。《史记·梁孝王世家》类犴反。《正字通》宋类演,福州宁德尉。又《集韵》卢对切,音垒。偏也。《左传·昭十六年》□之颇类。又《集韵》劣戌切,音律。似也。《曹植·七启》丽草交植,殊品诡类。绿叶朱荣,熙天曜日。《说文》种类相似,唯犬为甚。从犬頪声。(类)考证:(《周礼·春官·肆师》类造上帝。〈注〉类其礼依郊祀而为之者。)谨照原文注字上增郑字。类字下省其字。(《尔雅》龟左倪不类。〈疏〉谓行时头左也。庳下者名类。)谨照原文左也改左边。
知知:《午集中·矢字部》《唐韵》陟离切《集韵》《韵会》珍离切《正韵》珍而切,□智平声。《说文》词也。从口从矢。《徐曰》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又《玉篇》识也,觉也。《增韵》喻也。《易·系辞》百姓日用而不知。《书·臯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又汉有见知法。《史记·酷吏传》赵禹与张汤论定诸律令,作见知法。〈注〉吏见知不举劾为故纵。又相交曰知。《左传·昭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注〉相亲知也。又《昭二十八年》魏子曰:昔叔向适郑,鬷蔑一言而善,执手遂如故知。《楚辞·九歌》乐莫乐兮新相知。又《尔雅·释诂》匹也。《诗·桧风》乐子之无知。〈注〉匹也。又《广韵》欲也。《礼·乐记》好恶无节於内,知诱於外。又犹记忆也。《论语》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又犹主也。《易·系辞》乾知大始。《左传·襄二十六年》公孙挥曰:子产其将知政矣。《魏了翁·读书亲抄》后世官制上知字始此。又《扬子·方言》愈也。南楚病愈者,或谓之知。《黄帝素问》二刺则知。〈注〉上古以小便利腹中和为知。又药名。《日华志》预知子,取缀衣领上,遇有蛊毒,则闻其有声。又地名。《左传·昭二十七年》公徒败于且知。又《集韵》《韵会》知义切。《正韵》知意切。□与智同。《易·临卦》知临大君之宜。《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谓之知。又姓。《左传》晋有知季,即荀首也。别食知邑,又为知氏。又《諡法》官人应实曰知。
原原:《子集下·厂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愚袁切,音元。《说文》高平曰原,人所登。《尔雅·释地》大野曰平,广平曰原。《周礼·地官·大司徒》辨其山林泽坟衍原隰之名物。《礼·月令》孟夏,令野虞出行田原,为天子劳农。又《前汉·食货志》农渔商贾四者,衣食之原。《董仲舒传》道之大,原出於天。《司马相如传》尔陿游原。〈注〉孟康曰:原,本也。又《尔雅·释言》原,再也。〈疏〉重再也。《易·比卦》原筮元永贞。《朱传》必再筮,自审有元善长永正固之德。《礼·文王世子》命膳宰曰:末有原。〈注〉末,勿也。谓所食之余,不可再进也。《前汉·礼乐志》以沛宫为原庙。〈注〉师古曰:原,重也。言已立正庙,更重立也。又《韵会》推原也。《易·系辞》原始要终。《前汉·薛宣传》原心定罪。〈注〉师古曰:原,谓寻其本也。《管子·戒篇》春出,原农事之不本者,谓之游。〈注〉原,察也。又宥罪曰原。《晋书·潘岳传》会诏原之。又通作源。《前汉·食货志》犹塞川原为潢洿也。〈注〉师古曰:原,谓水泉之本也。又姓。《广韵》孔子弟子有原宪。《前汉·赵广汉传》颍川大姓原褚。〈注〉原褚,二姓也。又州名。《韵会》汉高平县,魏为镇州,又攺原州。又《韵补》叶虞云切。《史记·叙传》怀王客死,兰咎屈原。好谀信谗,楚幷[同并]于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