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沙取金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táo shā qǔ jīn成语注音:ㄊㄠˊ ㄕㄚ ㄑㄩˇ ㄐㄧㄣ
成语简拼:TSQJ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淘沙取金
成语解释
指淘金。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去粗取精
近义词
淘沙得金
成语造句
(1)本子的第二页赫然是“淘沙取金”几个大字。
(2)春春不会写成语“淘沙取金”的最后一个字。
(3)华华写不出成语“淘沙取金”的拼音。
(4)马莲沟中心学校的耿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淘沙取金”。
(5)贤铨哥哥给宓辰和钰君讲了“淘沙取金”的故事。
成语出处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任人如市瓜》:『我朝任人如淘沙取金,剖石采玉,皆得其精粹。』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淘淘:1、táo(1)用器物盛颗粒状的东西,加水搅动,或放在水里簸动,使除去杂质:淘米;淘金。(2)从深的地方舀出污水、泥沙、粪便等:淘井;淘缸;淘茅厕。『掏』2、táo(1)耗费:淘神。(2)<方>顽皮。
沙沙:一、1、shā(1)细小的石粒:风沙;防沙林;飞沙走石。(2)象沙的东西:豆沙。(3)姓。2、shā(嗓音)不清脆,不响亮:沙哑;沙音。3、shā沙皇。二、shà<方>摇动,使东西里的杂物集中,以便清除:把小米里的沙子沙一沙。
取取:qǔ 1、<动>割取。《周礼·大司马》:『获者取左耳。』2、<动>俘获;捕获。《李愬雪夜入蔡州》:『入蔡州取吴元济。』3、<动>攻占;夺取。《公输》:『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4、<动>拿取;拿。《赤壁赋》:『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5、<动>取得;获得。《谏太宗十思疏》:『岂取之易守难乎?』6、<动>提取;取出。《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7、<动>通『取』,娶妻。《孔雀东南飞》:『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8、<名>可取之处。《答韦立师道书》:『仆自卜固无取。』9、<动>择取;选用。《鱼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10、<助>用于动词后,无实义。《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取次] (1)随便;任意。(2)草草;仓促。[取室] 娶妻。
金金:jīn 1、<名>金子;黄金。《乐羊子妻》:『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又] 指铜。《荆轲刺秦王》:『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2、<名>泛指钱币;钱财。《报刘一丈书》:『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3、<名>金属的通称。《劝学》:『金就砺则利。』《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4、<名>金属制成的器皿器具。《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5、<形>像金属般的;比喻坚固。《过秦论》:『自为关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6、<量>货币单位。周秦以黄金二十两为一镒,一镒为一金,两汉以黄金一斤为一金,汉以后以银一两为一金。《公输》:『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垓下之战》:『吾闻汉购我头千金。』《五人墓碑记》:『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左忠毅公逸事》:『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7、<名>金色;金黄色。《促织》:『巨身修尾,青项金翅。』[金榜] 黄金制成的匾额。多指科举应试录取的榜。[金波] (1)月亮,月光。(2)月光下的水波。(3)酒名。(4)地名,在今河北大名东。[金城汤池] 金属造成的城,蓄满开水的护城河。比喻城防坚固不可摧。[金兰] (1)牢固而融洽的友情。(2)指结义的兄弟姐妹。[金瓯] (1)金制的盆盂之类。(2)比喻国土完固。[金阙] (1)道家所说的天帝居住的黄金阙。(2)代指人间帝王的宫阙。[金蛇] 喻闪电之光。[金屋] 华丽的房屋。
淘淘:《巳集上·水字部》《集韵》《韵会》《正韵》□徒刀切,音陶。《博雅》淘淘,水流也。又《韵会》澄汰也,与洮同。又淅米也。《齐民要术》冷水净淘。又淘河,鸟名。《杜甫诗》江中淘河吓飞燕。
沙沙:《巳集上·水字部》《唐韵》所加切《集韵》《韵会》《正韵》师加切,□音纱。《说文》水散石也。从水从少,水少沙见。楚东有沙水。《水经注》逢泽陂东北流为新沟,又东北注梁为沙水。又《山海经》卢其之山,无草木,多沙石,沙水出焉,南流注于涔水。又颍水之别名。《尔雅·释水》颍为沙。〈注〉谓大水溢出别为小水之名。又疏土也。《易·需卦》需于沙。《正义》沙,水旁之地。《诗·大雅》凫鷖在沙。又州名,在西徼外,取沙角山为名,即三秦记鸣沙山也。《广舆记》沙州鸣沙山,峰势危峻,沙如乾糖。天气清朗则沙鸣,闻数里外。又流沙,西境极远之地。《书·禹贡》西被于流沙。又丘名。《尔雅·释丘》逦迤曰沙丘。〈疏〉谓丘形斜行,连接而长者。又长沙,郡名,属楚。《广舆记》今湖广长沙府有长沙县。又长沙,星名。在轸旁,主寿命。见《史记·天官书》。又水中有沙者曰沙衍。《□天子传》天子乃遂东征,南绝沙衍。又沙汰,详汰字注。又《谢察微·算经》十尘为沙,十沙为纤。又木名。《范成大·桂海草木记》沙木与杉同类,尤高大,叶尖成丛,穗少与杉异。又豆名。《崔豹·古今注》狸豆,一名狸沙,一名猎沙。虎豆,一名虎沙。马豆,一名马沙。又吹沙,鱼名。《尔雅·释鱼》鲨鮀。《郭璞注》今吹沙也。《陆玑注》鱼狭而小,常张口吹沙,故曰吹沙。又小而甘美之称。《韩彦直·橘录》沙橘取其细而甘美,或曰种之沙州之上,故其味特珍。然邦人称物之小而甘美者必曰沙,如沙瓜,沙蜜,沙糖之类,特方言耳。又沙门,谓勤行也。《佛说四十二章经》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又姓。宋勇将有沙世坚。又借为纱縠字。《周礼·天官》内司服素沙。〈注〉素沙,今之白缚也。以白缚为里,使之章显。今世有纱縠者,名出于此。又《集韵》苏和切《正韵》桑何切,□音蓑。亭名,在元城。《春秋·定七年》齐侯卫侯盟于沙。〈注〉今阳平元城县东南有沙亭。又与牺通。《诗·鲁颂》牺尊将将。《郑注》素何反。《毛传》有沙饰也。又酒名。《仪礼·大射仪两壷献酒注》献读为沙。沙酒浊,特泲之,必摩沙者也。又《集韵》山宜切,音酾。亦水傍也。又《广韵》《集韵》《韵会》□所稼切,音嗄。声嘶也。《周礼·天官》内饔鸟皫色而沙鸣狸。〈注〉沙音所嫁反,或苏他反。〈疏〉沙,嘶也。○按沙本有苏何、山宜二切,不必又入歌支叶韵。今删去。考证:(《周礼·天官》内司服素沙。〈注〉素沙,今之白缚也。以白缚为里。)谨照原书两缚字□改缚。
取取:《子集下·又字部》《唐韵》七庾切《集韵》《韵会》《正韵》此主切,□娶上声。《说文》捕取也。从又耳。《玉篇》资也,收也。《广韵》受也。《增韵》索也。《礼·儒行》力行以待取。《史记·鲁仲连传》为人排难解纷,而无取也。《管子·白心篇》道者,小取焉则小得福,大取焉则大得福。又《韵会》凡克敌不用师徒曰取。又《前汉·王莽传》考论五经,定取礼。〈注〉师古曰:取,读曰娶。又《集韵》《韵会》《正韵》□逡须切,音趋。《集韵》取虑,县名,在临淮。又《集韵》雌由切,音秋。《前汉·地理志》□留浚仪。〈注〉师古曰:取虑,县名。音秋卢。取又音趋。又《集韵》《韵会》《正韵》□此苟切,音趣。《杜甫·遭田父泥饮诗》今年大作社,拾遗能住否。呌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感此气扬扬,须知风化首。又《正韵》索也。《诗·小雅》如酌孔取。〈笺〉谓度所胜多少。又《六书本义》□通用伸,伸通取。训索,取转声,与娶趣字同。又《古文奇字》朱谋□曰:古文取,疑当从与声。人与而我取也。
金金:《戌集上·金字部》《唐韵》居音切《集韵》《韵会》《正韵》居吟切,□音今。《易·系辞注》天地之数,五五相配以成金木水火土。〈疏〉地四与天九相得,合为金。《书·洪范》五行,四曰金,金曰从革。〈传〉金可以攺更。〈疏〉可销铸以为器也。〈又〉从革作辛。〈传〉金之气味。〈疏〉金之在火,别有腥气,非苦非酸,其味近辛,故云金之气味。又金有五色。《说文》五色金,黄为之,长久薶,不生衣。百炼不轻,从革不违,西方之行,生於土。《尔雅·释器》黄金谓之璗,其美者谓之鏐,白金谓之银,其美者谓之镣。《书·禹贡》厥贡惟金三品。〈传〉金银铜也。《前汉·食货志》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注〉白金,银也。赤金,丹阳铜也。师古曰:金者五色,黄金、白银、赤铜、青铅、黑铁。又《公羊传·隐五年》百金之鱼。〈注〉百金,犹百万也。古者以金重一斤,若今万钱矣。《庄子·逍遥游》不过数金。〈注〉百金,金方寸,重一斤为一金。百金,百斤也。《史记·平准书》黄金一斤。〈注〉索隐曰:如淳云:时以钱为货,黄金一斤直万钱,非也。又臣瓒云:秦以一镒为一金,汉以一斤为一金,是其义也。董彦远曰:汉一斤金四两,直二千五百文。《正字通》或曰古十两为一斤。兵法:兴师一万,日费千金。燕昭王以千金养士,皆此数也。非若今人以二十四铢为一金也。又乐有八音,一曰金。《左传·成十二年》金奏作于下。〈疏〉金奏,击钟以为奏乐之节。金,谓钟及鎛也。《周礼·春官·钟师》掌金奏。又兵也。《礼·中庸》衽金革。《朱注》金戈兵之属。又《韵会》军行钲铎曰金。《释名》金鼓。金,禁也,为进退之禁也。《前汉·李陵传》闻金声而止。〈注〉金,钲也。一名镯。又黄色也。《前汉·宣帝纪》金芝九茎,产於函德殿铜池中。〈注〉金芝,色像金也。《李白·宫中行乐词》柳色黄金嫩。又坚也。《前汉·司马相如传》上金堤。〈注〉金堤,言水之堤塘,坚如金也。《贾谊·过秦论》金城千里。又官名。《周礼·秋官》职金掌凡金、玉、锡、石、丹青之戒令。《魏志·王修传》行司金中郞将。《唐书·百官志》更金部曰司金。《辽史·国语解》阴山采金置冶采链,名山金司。《元史·世祖纪》置淮南淘金司。又《前汉·百官公卿表》更名执金吾。〈注〉金吾,鸟名也,主辟不祥。天子出行,职主先导,以御非常,故执此鸟之象,因以名官。《古今注》金吾,棒也。以铜为之,黄金涂两末,谓为金吾御史大夫。司隷校尉,亦得执焉。又《论语·摘辅象》风后受金法。〈注〉金法,言能决理是非也。又地名。《五音集韵》金州,周为附庸国,魏於安康县置东梁州,后周攺为金州。又《前汉·地理志》金城郡。〈注〉昭帝始元六年置。应劭曰:初筑城得金,故曰金城。臣瓒曰:称金,取其坚也。《方舆胜览》楚威王置金陵邑,因其地有王气,埋金镇之,故名。又山名。《广舆记》在镇江府城西北江中,唐裴头陀於此开山得金,故名。又《述异记》黄金山,生交让树。〈又〉南金山有师子兽。又台名。《白帖》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延天下之士,故谓黄金台。又花名。《五代史·附录》汤城淀池多异花。一曰旱金,大如掌。又树名。《洞冥记》影蛾池北有生金树。破之皮间有屑,如金而色青,亦名青金树。又草名。《周礼·春官·郁人注》郁金香草,宜以和鬯。又《拾遗记》祖梁国献蔓金苔。《正字通》百两金,药名。又《唐本草》牡丹,亦名百两金。又古天子号。《帝王世纪》少昊氏以金德王,故号金天氏。又国号。《金史·太祖纪》国有金水,源产金,故号大金。又姓。《五音集韵》古天子,金天氏之后。又汉复姓。金留氏,出《姓苑》。又书名。《前汉·萧望之传》金布令甲。〈注〉金布者,令篇名也。其上有府库金钱布帛之事,因以名篇令甲者其篇甲乙之次。《唐书·艺文志》海蟾子元英还金篇一卷。《宋史·艺文志》丛金诀一卷。又神名。《前汉·郊祀志》或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注〉金形似马,碧形似鸡。又阙门名。《前汉·公孙弘传》待诏金马门。〈注〉武帝时更名鲁班门为金马门。又金精,珠名。见《博雅释珠》。又钟名。《拾遗记》帝颛顼有浮金之钟。又星名。《酉阳亲俎》北斗第三星曰视金。《清异录》高丽谓星曰屑金。又金丹。《抱朴子·金丹卷》神人授之金丹仙经。又石名。《淮南子·地形训》黄澒五百岁生黄金。〈注〉澒,水银也。黄金,石名。又去声。《字汇补》音噤。《荀子·解蔽篇》金口闭舌。又《韵补》叶居良切,音疆。《易林》刚柔相伤,火烂销金。考证:(《前汉·宣帝纪》金芝九茎,产於丞德殿铜池中。)谨照原文丞德殿改函德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