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táo táo wù wù
成语简拼:TTWW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陶陶兀兀
成语解释
形容沉湎于酒,放纵傲慢。
成语用法
作谓语、分句;指人放纵傲慢
成语示例
(1)陶陶兀兀,尊前是我华胥国。▲宋·黄庭坚《醉落魄》词
成语造句
(1)昂然哥哥给若卉和瑰灵介绍了“陶陶兀兀”的成语典故。
(2)本子的第二页上面写着“陶陶兀兀”几个大字。
(3)成语陶陶兀兀和「蹦蹦跳跳」一样,都是叠字成语。
(4)邓镜波学校的亓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陶陶兀兀”。
(5)开开写不出成语“陶陶兀兀”,所以昨天考试仅99分。
(6)小敏不会写成语“陶陶兀兀”的最后一个字。
(7)陶陶兀兀,尊前是我华胥国。见宋·黄庭坚《醉落魄》词。
(8)放荡不羁放浪形骸落拓不羁劝百讽一任达不拘随心所欲陶陶兀兀。
成语出处
《晋书·刘伶传》:『伶虽陶兀昏放,而机应不差。未尝厝意文翰,惟著《酒德颂》一篇。』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兀兀兀兀:<书>(1)形容用心劳苦。(2)形容昏沉:醉兀兀。
陶陶陶陶:[táotáo] 欢乐。陶陶乐趣。
陶陶:一、1、táo用黏土烧制的(器物)。如:陶器;陶俑;彩陶。(2)制造陶器:陶冶。(3)比喻教育、培养:熏陶。(4)姓。2、táo快乐:陶然;陶醉。
兀兀:wù 1、<形>高而上平的样子。《复庵记》:『雷首之山苍然突兀。』2、<形>山无草木,光秃秃的样子。《阿房宫赋》:『蜀山兀,阿房出。』3、<形>不安的样子。皮日休《孤园寺》:『艇子小且兀,缘湖荡白芷。』[兀底] 也作『兀的』。这;这个;这样。同『不』连用时表示反诘,相当于『这岂不』、『怎么不』。[兀那] 指示代词。那;那个。[兀然] (1)仍然;还是。(2)昏沉的样子。[兀自] (1)径自;公然。(2)还;仍然。
陶陶:《戌集中·阜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徒刀切,音桃。《尔雅·释丘》再成为陶丘。〈疏〉丘形上有两丘相重累。《书·禹贡》东出于陶丘北。《释名》於高山上一重作之,如陶竈然也。《说文》陶丘,在济阴。《战国策》秦客卿造谓穰侯曰:秦封君以陶。〈注〉今定陶县。《前汉·地理志》济阴郡定陶县。《史记·越世家》范蠡止於陶。〈注〉徐广曰:今定陶。正义曰:括地志云:陶山在济州平阴县东三十五里,止此山之阳也。又《说文》陶丘有尧城,尧尝所居,故尧号为陶唐氏。《书·五子之歌》惟彼陶唐,有此冀方。又县名。《汉书·地理志》魏郡馆陶县,云中郡陶林县,定襄郡安陶县,雁门郡□陶县。又《玉篇》陶甄。《广韵》尸子曰:夏桀臣昆吾作陶。《汲冢周书》神农作瓦器。《诗·大雅》陶复陶穴。又陶正,官名。《左传·襄二十五年》昔虞阏父为周陶正。又《书·五子之歌》鬰陶乎予心。〈传〉鬰陶,言哀思也。又《尔雅·释诂》鬰陶,繇喜也。《礼·檀弓》人喜则斯陶,陶斯咏,咏斯犹。〈注〉陶,鬰陶也。〈疏〉鬰陶者,心初悦而未畅之意也。又《扬子·方言》陶,养也。秦或曰陶。又《后汉·杜笃传》粳稻陶遂。〈注〉韩诗曰:陶,畅也。又《广韵》正也,化也。又《扬雄·解嘲》后陶涂。〈注〉北方国名,出马,因以为名。又蒲陶,果名。《史记·大宛传》有蒲陶酒。《司马相如·上林赋》樱桃蒲陶。又姓。《左传·定四年》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广韵》陶唐之后,今出丹阳。又《玉篇》亦作匋。《篇海》亦作陶。又《荀子·荣辱篇》陶诞突盗。〈注〉陶,当为檮杌之檮。顽嚚之貌。或曰陶当为逃,隐匿其情也。又《韵会》□通作陶。《周礼·冬官考工记》韗人为臯陶。〈注〉臯陶,鼓木也。陶字从革。又《韵会》裪,通作陶。《左传·襄三十年》使为君复陶。〈注〉复陶,主衣服之官。又《左传·昭十二年》王皮冠秦复陶。〈注〉秦所遗羽衣也。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余昭切,音摇。《诗·王风》君子陶陶,左执翿,右招我由敖。〈传〉陶陶,和乐貌。《释文》陶,音遥。又《礼·祭义》陶陶遂遂,如将复入然。〈注〉陶陶遂遂,相随行之貌。《释文》陶,音遥。又《广韵》臯陶,舜臣。一作咎繇。《篇海》本作□。又《集韵》大到切,音导。《诗·郑风》清人在轴,驷介陶陶。左旋右抽,中军作好。〈传〉陶陶,驱逐之貌。《释文》陶,徒报反。好,呼报反。又《朱注》陶,叶徒□反。好,叶许□反。又叶夷周切,音由。《诗·鲁颂》淑问如臯陶,在泮献囚。《易林》兹基运时,稷契臯陶。贞良得愿,微子解囚。《杜笃·吴汉诔》尧隆稷契,舜嘉臯陶。伊尹佐殷,吕尙翼周。考证:(《左传·定二年》殷氏七族)谨照原文二年改四年。殷氏改殷民。(《荀子·不苟篇》陶诞突盗。〈注〉陶,当为檮杌之檮。顽嚣之貌。)谨按此荀子荣辱篇非不苟篇。今照原书不苟篇改荣辱篇。注顽嚣之貌照原文改顽嚚之貌。
兀兀:《子集下·儿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五忽切,音杌。《说文》兀,高而上平也。从一在人上。又刖足曰兀。《庄子·德充符》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见仲尼。仲尼曰:无趾,兀者也。又《柳宗元·晋问篇》乗[音chéng]水潦之波,以入於河而流焉,荡突硉兀。〈注〉危石也。又兀兀,不动貌。《韩愈·进学解》常兀兀以穷年。又《正韵》臬兀,不安也。亦作卼。《易·困卦》于臲卼。又姓。《韵会》后魏改乐安王元览为兀氏。又《韵会》或作掘。《庄子·齐物论》掘若槁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