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í làn jiāng kū
成语注音:ㄕㄧˊ ㄌㄢˋ ㄐㄧㄤ ㄎㄨ
成语简拼:SLJK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石爛江枯
成语解释
直到石头变土,江水干涸。比喻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成语用法
作定语、宾语;用于盟誓
近义词
[同]海枯石烂、石烂海枯
成语接龙
1、石烂江枯→枯本竭源→源清流清→清廉正直→直认不讳→讳莫如深→深山密林→林下风致→致远任重→重裀列鼎→鼎食钟鸣→鸣金收军→军法从事→事无常师→师出有名→名存实亡→亡国灭种→种学绩文→文章宗工→工力悉敌→敌力角气→气壮如牛→牛角之歌→歌舞升平→平原易野
2、石烂江枯→枯骨生肉→肉山酒海→海底捞月→月落星沈→沈静寡言→言笑自如→如释重负→负弩前驱→驱雷掣电→电照风行→行尸走骨→骨肉相残→残民以逞→逞妍斗色→色飞眉舞→舞弊营私→私心妄念→念兹在兹→兹事体大→大厦栋梁→梁上君子→子为父隐→隐忍不言→言外之意
3、石烂江枯→枯骨生肉→肉袒牵羊→羊肠小道→道东说西→西子捧心→心驰魏阙→阙一不可→可有可无→无关大体→体无完肤→肤皮潦草→草偃风从→从容应对→对酒当歌→歌功颂德→德薄才疏→疏而不漏→漏尽锺鸣→鸣鼓而攻→攻心为上→上下同门→门殚户尽→尽欢而散→散言碎语
4、石烂江枯→枯骨生肉→肉跳心惊→惊魂丧魄→魄散魂飘→飘风暴雨→雨栋风帘→帘窥壁听→听其自便→便宜从事→事与原违→违条舞法→法无二门→门无杂宾→宾客如云→云屯蚁聚→聚萤积雪→雪月风花→花前月下→下马看花→花攒绮簇→簇锦团花→花阶柳市→市井小人→人来人往
5、石烂江枯→枯骨之余→余杯冷炙→炙鸡渍酒→酒囊饭包→包藏奸心→心烦意乱→乱七八遭→遭事制宜→宜家宜室→室徒四壁→壁垒森严→严陈以待→待理不理→理所不容→容光焕发→发家致业→业峻鸿绩→绩学之士→士死知己→己饥己溺→溺心灭质→质疑问难→难于上天→天塌地陷
成语示例
(1)《明史·卷一七一·王骥列传》:『石烂江枯,尔乃得渡。』
成语造句
(1)北董学校的防风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石烂江枯”。
(2)草稿本的第二页写着“石烂江枯”几个大字。
(3)防风阿姨给她的宝贝女儿讲解了“石烂江枯”的故事。
(4)放放写不出成语“石烂江枯”的拼音。
(5)康康不会写成语“石烂江枯”的最后一个字。
成语出处
《明史·云南土司传二·麓川》:『[王骥]乃与思禄约,许土目得部勒诸蛮,居孟养如故,立石金沙江为界,誓曰:「石烂江枯,尔乃得渡。」』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石石:shí 1、<名>石头。《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名>石碑。《五人墓碑记》:『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3、<名>矿物类药物;古代治病用的石针。《扁鹊见蔡桓公》:『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4、<名>石制的磬类乐器。金、土、石、革、丝、匏、竹八音之一。5、<量>今读dàn。古代容量计算单位,十斗为一石。《马说》:『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石肠] 心肠如石。喻意志坚强。[石田] 多石而不可耕之田。喻无用。
烂烂:làn 1、<形>食物因为熟透而变得酥软的状况。《吕氏春秋·本位》:『熟而不烂。』2、<形>被火烧伤;烫伤。《左忠毅公逸事》:『面额焦烂不可辨。』3、<动>腐烂;腐败。《左忠毅公逸事》:『国家之事糜烂至此。』4、<副>极;程度深。《范进中举》:『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5、<形>明亮;有光芒。《诗经·女曰鸡鸣》:『明星有烂。』《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江江:jiāng 1、<名>长江的专称。《公输》:『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又] <名>江面。《群英会将干中计》:『早见东吴船只,蔽江而来。』2、<名>泛指江河;河流。《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江表] 长江以外,指江南地区。[江东] 长江下游地区。[江介] 江畔;沿江一带。[江左] 长江下游的南岸地区;江东。
枯枯:kū 1、<动>枯萎;蔫。《观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2、<形>干枯;干燥。《赤壁之战》:『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3、<动>干涸;枯竭。《荀子·致士》:『川渊枯则鱼龙去之。』4、<形>憔悴;枯瘦。《荀子·修身》:『劳倦而容貌不枯。』
石石:《午集下·石字部》《唐韵》《集韵》《正韵》常只切《韵会》常亦切,□音硕。《增韵》山骨也。《释名》山体曰石。《易·说卦传》艮为山,为小石。《杨泉物理论》土精为石,石气之核也。气之生石,犹人筋络之生爪牙也。《春秋·说题词》石,阴中之阳,阳中之阴,阴精补阳,故山含石。又乐器,八音之一。《书·益稷》击石拊石。〈注〉石,磬也。又乐声不发扬亦曰石。《周礼·春官·典同》厚声石。〈注〉钟太厚则如石,叩之无声。又坚也。《前汉·扬雄传》石画之臣。《师古注》言坚固如石。亦作硕。又星亦称石。《左传·僖十六年》陨石于宋五,陨星也。又量名。十斗曰石。《前汉·食货志》夫治田百畮,岁收畮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又官禄秩数称石。《师古曰》汉制,三公号称万石,以下递减至百石。又粗布皮革之数亦称为石。《唐书·张弘靖传》汝辈挽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又水亦称石。《水经注》河水浊,清澄一石水六斗泥。又酒亦称石。《史记·滑稽传》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又衡名。百二十斤为石。《书·五子之歌》关石和钧。〈注〉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礼·月令》仲春钧衡石。《前汉·律正志》石者,大也,权之大者。又州名。《广韵》秦伐赵取离石,周因邑以名州。又姓。《左传》卫大夫石碏。又复姓。孔子弟子有石作蜀。又叶常义切,音嗜。《宋玉·高唐赋》势薄岸而相击兮,隘交引而却会。崪中怒而特高兮,若浮海而望碣石。又叶石若切,音杓。《楚辞·惜誓》方世俗之幽昬兮,眩白黑之美恶。放山渊之龟玉兮,相与贵夫砾石。又《招魂》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十日代出,流金砾石些。又叶七各切,音错。《郭璞·尔雅赞》鳆似蛤,有鳞无殻。一面附石,细孔亲亲,或七或八。
烂烂:《巳集中·火字部》《广韵》《集韵》《韵会》□郞旰切,澜去声。《广韵》火熟。《扬子·方言》自河以北,赵魏之间,火熟曰烂。《左传·定三年》邾子自投于牀,废于鑪炭烂。又《广韵》明也。《诗·郑风》明星有烂。又《唐风》锦衾烂兮。又《大雅》烂其盈门。《史记·萧何世家赞》何之勳烂焉。《司马相如·子虚赋》明烂龙鳞。又《公羊传·僖十九年》鱼烂而亡。〈注〉鱼烂从内发。又《司马相如·上林赋》丽靡烂漫於前。〈注〉索隐曰:列女传云:桀造烂漫之乐。《广韵》本作爤。《集韵》与燗,炼□同。又《正韵》离闲切,音阑。《楚辞·九章》曾枝剡棘圆果搏兮,青黄亲糅文章烂兮。《韩愈·江汉诗》凄风结冲波,狐裘能御寒。终宵处幽室,华烛光烂烂。◎按集韵类篇别作□。亦作爤。
江江:《巳集上·水字部》《唐韵》《集韵》《韵会》□古双切,音杠。水名。《风俗通·山泽篇》江者,贡也。出珍物,可贡献也。《释名》江,共也。小江流入其中,所公共也。《说文》水出蜀湔氏徼外岷山,入海。《书·禹贡》岷山导江。《家语》夫江始於岷山,其源可以滥觞。及其至江津也,不舫舟,不避风雨,不可以涉。又《书·禹贡》三江既入。《韦昭国语注》吴松江,钱塘江,浦阳江。《郭璞·山海经注》岷山,大江水所出。崃山,南江水所出。崌山,北江水所出。南江,北江,皆东流注於大江。《庾阐·扬都赋注》松江,东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东北入海为娄江,东南入海为东江,幷[同并]松江为三。《前汉·地理志注》三江,谓北江、中江、南江。又九江,在荆州。《书·禹贡》九江孔殷。《正义》江以南,水无大小,俗人皆呼为江。又州名。春秋时为吴楚地,秦为九江郡,晋为浔阳郡,即古江州。《地理通释》汉九江郡,本在江北,而今所谓江州者,实武昌郡之柴桑县。后以江北之浔阳幷[同并]柴桑而立郡,又自江北徙治江南,以故江南得有浔阳之名。后又因浔阳而攺为江州,实非古江州地也。又姓。本伯益之后,爵封于江,后以国为氏。又星名。《史记·天官书》天潢旁江星。江星动,人涉水。又帝江,神鸟。出天山,识歌舞。见《山海经》。又《韵补》叶古红切,音公。《楚辞·九章》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今滇语呼江为公。又名江鱼为公鱼。
枯枯:《辰集中·木字部》《唐韵》苦胡切《集韵》《韵会》《正韵》空胡切,□音刳。《说文》槀木也。《史记·诸侯表》摧枯朽者易为力。又《周礼·天官·郑注》童枯不税。〈疏〉山林不茂为童,山泽无水为枯。又《集韵》后五切,音户。竹名。通作楛。详楛字注。又叶苦禾切,音科。《黄庭经》金铃朱带坐婆娑,调血理命身不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