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táo wù tāo tiè
成语简拼:TWTT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檮杌饕餮
成语解释
梼杌、饕餮:古代传说中凶猛的野兽。比喻凶恶的人。
成语造句
(1)打开本子,上面赫然是“梼杌饕餮”几个大字。
(2)东东写不出成语“梼杌饕餮”,所以昨天考试才考了99分。
(3)娄烦县君宇中学的屈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梼杌饕餮”。
(4)小都不会写成语“梼杌饕餮”的最后一个字。
(5)振江哥哥给恬语和镶萦介绍了“梼杌饕餮”的成语典故。
成语出处
明·邱濬《大学衍义补·固帮本·择民之长》:『远方之民,虽使盗跖为之郡守,梼杌饕餮为之县令,郡县之民,群嘲而聚骂者,虽百千为辈,朝廷不知也。』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梼杌梼杌:1、传说中的凶兽名。《神异经·西荒经》:『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犬毛,长二尺,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搅乱荒中,名梼杌,一名傲狠,一名难训。』2、比喻凶人。晋葛洪《抱朴子·审举》:『小人道长,则梼杌比肩。』3、古代传说中的神名。《左传·文公十八年》:『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浑敦、穷奇、梼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螭魅。』4、楚国史书名。《孟子·离娄下》:『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
饕餮饕餮:1、传说中的一种贪残的怪物。古代钟鼎彝器上多刻其头部形状以为装饰。《吕氏春秋·先识》:『周鼎着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神异经·西南荒经》:『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狼恶,好自积财,而不食人谷,强者夺老弱者,畏群而击单,名曰饕餮。』2、比喻贪得无厌者,贪残者。《魏书·桓玄传》:『取妾之僭,殆同六体,乃使尚书仆射为媒人,长史为迎客,嬖媵饕餮,贺同长秋。』3、比喻贪婪;贪残。《旧唐书·文苑传下·刘蕡》:『居上无清惠之政,而有饕餮之害;居下无忠诚之节,而有奸欺之罪。』4、贪婪地吞食。唐杜甫《麂》诗:『衣冠兼盗贼,饕餮用斯须。』5、相传为尧舜时的四凶之一。《左传·文公十八年》:『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浑敦、穷奇、梼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螭魅。是以尧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为天子,以其举十六相,去四凶也。』
梼梼:chóu 1、<名>乔木名。2、<名>通『筹』。数码。táo见『梼昧』、『梼杌』。[梼昧] 愚昧无知。[梼杌] 1.传说中的凶兽名。2.比喻凶人。3.古代传说中的神名。4.楚国史书名。《孟子·离娄下》:『晋之《乘》、楚之《梼》、鲁之《春秋》,一也。』
杌杌:1、[wù] (1)小矮凳。如:杌坐儿(小凳子);杌床(用绳编制的轻便坐具)(2)砍树剩余的桩子。杌,刊余木。――《集韵》。2、[wù] 摇,动摇。扬翠叶,杌紫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饕饕:[tāo] (1)<形>极贪婪。《庄子·骈拇》:『不仁之人,决性命之情,而饕富贵。』(2)<动>亦特指贪食。宋孙奕《履斋示儿编·正误·饕餮》:『杜曰:「贪财为饕,贪食为餮」……至东坡赋老饕,又直以饕之一字为贪食云。』(3)<形>比喻猛烈。唐韩愈《祭河南张员外文》:『岁弊寒凶,雪虐风饕。』
餮餮:[tiè] (1)<动>贪食;贪。《左传·文公十八年》:『谓之「饕餮」』晋杜预注:『贪食为餮。』
杌杌:《辰集中·木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五忽切,音兀。《玉篇》木无枝也。《集韵》木短出貌。又檮杌,人名。亦兽名。见檮字注。又不安貌。《书·秦誓》邦之杌陧。又《类篇》鱼屈切,音崛。□余木。又《集韵》鱼厥切。义同。
饕饕:《戌集下·食字部》《唐韵》土刀切《集韵》《韵会》他刀切,□音滔。《玉篇》贪财也。《韵会》贪嗜饮食曰饕。《左传·文十八年》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注〉贪财为饕,贪食为餮。互详餮字注。考证:(《左传·文十八年》天下之民一比三凶,谓之饕餮。)谨照原文一比改以比。
餮餮:《戌集下·食字部》《广韵》《集韵》《韵会》《正韵》□他结切,音铁。《玉篇》与飻同。贪食也。《左传·文十八年》缙云氏有不才子,贪於饮食,冒於货贿,天下谓之饕餮。〈注〉贪财为饕,贪食为餮,即三苗也。又《吕氏春秋》周鼎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又《正字通》古器有饕餮,垂腹,羸其面,坐则似人。下有若承盘者,敦彝器,止有兽面,无身,皆以寓戒也。◎按山海经所纪浑敦、穷奇、檮杌、饕餮,皆恶兽名,故取以为四凶之号。又《集韵》徒典切,音殄。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