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táo qī liǔ mò
成语注音:ㄊㄠˊ ㄑㄧ ㄌㄧㄨˇ ㄇㄛˋ
成语简拼:TQLM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桃蹊桺陌
成语解释
指春景艳丽的地方。亦作『桃蹊柳曲』。
成语用法
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
桃蹊柳曲
成语接龙
1、桃蹊柳陌→陌路相逢→逢场竿木→木人石心→心绪如麻→麻痹不仁→仁义之兵→兵出无名→名正言顺→顺水人情→情不自禁→禁网疏阔→阔步高谈→谈虎色变→变色易容→容光焕发→发家致富→富轹万古→古肥今瘠→瘠人肥己→己溺己饥→饥焰中烧→烧犀观火→火光烛天→天不作美
2、桃蹊柳陌→陌路相逢→逢凶化吉→吉星高照→照章办事→事过景迁→迁于乔木→木讷寡言→言外之意→意气风发→发秃齿豁→豁达大度→度己失期→期颐之寿→寿比南山→山崩钟应→应对如响→响遏行云→云交雨合→合而为一→一坐一起→起根发由→由来已久→久而久之→之死靡二
3、桃蹊柳陌→陌路相逢→逢机立断→断齑画粥→粥粥无能→能不称官→官法如炉→炉火纯青→青蝇吊客→客死他乡
成语造句
(1)彩杨哥哥给意语和茱砻讲了“桃蹊柳陌”的故事。
(2)成语桃蹊柳陌的形成和名人有关。
(3)单县浮岗镇中学的宰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桃蹊柳陌”。
(4)冬冬不会写成语“桃蹊柳陌”的最后一个字。
(5)记事本的封面上写着“桃蹊柳陌”几个大字。
(6)佳佳写不出成语“桃蹊柳陌”,所以单元测试仅仅考了99分。
成语出处
唐·刘禹锡《蹋歌词》之二:『桃蹊柳陌好经过,镫下妆成月下歌。』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桃桃:táo(1)桃树,落叶小乔木,品种很多。小枝光滑,叶长椭圆形,花单生,粉红色,果实略呈球形,表面有短绒毛,味甜,是一种常见的水果。核仁可入药。(2)(桃儿)这种植物的果实。(3)(桃儿)形状象桃儿的东西:棉桃。(4)指核桃;桃酥。
蹊蹊:xī 1、<名>小路。《史记·李将军列传》:『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2、<动>走;踩踏。《左传·宣公十一年》:『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qī见『蹊跷』。[蹊要] xīyào小路险要之处。[蹊跷] qīqiāo奇怪;可疑。
柳柳:liǔ(1)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柔荑花序,种类很多,有垂柳、旱柳等。(2)二十八宿之一。(3)姓。
陌陌:mò <名>田间小道。古代称南北向的为阡,东西向的陌;阡陌合称指田间道路。《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又] 泛指路;街道。《柳毅传》:『公,乃陌上人也,而能急之。』bǎi<名>一百文钱。《窦娥冤》:『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
桃桃:《辰集中·木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徒刀切,音陶。《说文》果也。《尔雅·释木》旄,冬桃。榹,山桃。《礼·月令》仲春桃始华。《内则》桃曰胆之。〈疏〉桃多毛,拭治令青滑如胆。又桃诸。《王肃云》诸,菹也,今之藏桃也。又《典术》桃,五木之精,仙木也。《礼·檀弓》君临臣丧,以巫祝桃茢执戈。《左传·昭四年》桃弧棘矢,以除其灾。《后汉·礼仪志》为桃印,施门户,以止恶气。又含桃,樱桃也。《尔雅》谓之楔。又桃氏,攻金之工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桃氏为刃。又胡桃。《名物志》谓之羌桃。又铫芅曰羊桃。《尔雅·释草》苌楚,铫芅。又桃枝,竹名。《尔雅·释草》桃枝四寸有节。又《本草》猪苓名地乌桃。又桃虫,鹪也。一名巧妇。《诗·周颂》肇允彼桃虫,拚飞维鸟。又桃林,地名,在华山东。《书·武成》放牛桃林之野。又老桃,宋地。《左传·隐十年》公会齐侯、郑伯于老桃。又水名。《山海经》乐游之山,桃水出焉。又姓。《姓苑》战国桃应,晋桃豹。又《集韵》他雕切,音祧。长枋,可以持物于器中者。又《集韵》上与切,音墅。抒物器也。又《集韵》直绍切,音赵。与□同。《博雅》板也。考证:(《尔雅》作楔。)谨按含桃又名楔,非字之通作也。谨改尔雅谓之楔。
蹊蹊:《酉集中·足字部》《广韵》胡鸡切《集韵》《韵会》《正韵》弦鸡切,□音奚。《博雅》径道也。《释名》步所用道曰蹊。蹊,系也。射疾则用之,故还系于正道也。《左传·宣十一年》牵牛以蹊人之田。〈注〉径也。《孟子》山径之蹊间。《史记·李将军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又与徯通。《礼·月令》塞徯径。《集韵》或又作□。又《集韵》户礼切。与徯同。待也。
柳柳:《辰集中·木字部》(古文)丣《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力九切,留上声。《说文》小杨也。本作桺。从木丣声。《埤雅》柔脆易生,与杨同类。纵横颠倒植之皆生。又柳谷,日入处。《书·尧典》宅西曰昧谷。徐广云:柳谷。《宋祁笔记》古文卯本柳字,后借为辰卯之卯。北本别字,后借为西北之北。虞翻笑郑元不识古文,以卯为昧,训北曰:北,犹别也。又星名。《尔雅·释天》咮谓之柳。又车也。服虔曰:东郡谓广辙车为柳。李奇曰:大牛车为柳。邓展曰:丧车为柳。又《尔雅·释乐》宫谓之重,商谓之敏,角谓之经,徵谓之迭,羽谓之柳。又侯国名。《前汉·地理志》属渤海郡。又姓。《姓谱》鲁子展之后,食邑于柳,遂以为氏。○按杨柳一物二种,《毛诗》分而言之者,《齐风》折柳樊圃,《陈风》东门之杨是也。合而言之者,《小雅》杨柳依依是也。《本草》云:杨枝硬而扬起,故谓之杨。柳枝弱而垂流,故谓之柳。《正字通》据古诗南杨北有柳分为二,非。
陌陌:《戌集中·阜字部》《广韵》《集韵》《正韵》莫白切《韵会》莫百切,□音貊。《玉篇》阡陌也。详前阡字注。又市中街也。《后汉·袁绍传》填接街陌。又《释名》绡头或曰陌头,言其从后横陌而前也。齐人谓之□。◎按陌头之陌,当与帞通。又姓。见《正字通》。又《唐韵正》古音莫各反。《史记·龟策传》故牧人民,为之城郭,内经闾术,外为阡陌。《楚辞·九思》逡巡兮圃薮,率彼兮畛陌。川谷兮渊渊,山峊兮硌硌。《魏文帝·陌上桑诗》披荆棘,求阡陌,侧足独窘,步路局窄。虎豹嘷动,鸡惊禽失,羣鸣相索。窄,古音作。又借作百。《五代史·王章传》缗钱出入,皆以八十为陌,章减其出者陌三。《梦溪笔谈》今之数钱,百钱谓之陌。借陌字用之。《正韵》亦作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