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tāng shāo huǒ rè
成语注音:ㄊㄤ ㄕㄠ ㄏㄨㄛˇ ㄖㄜˋ
成语简拼:TSHR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近代成语
成语繁体:湯燒火熱
成语解释
指生病发高烧。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接龙
1、汤烧火热→热肠古道→道不举遗→遗哂大方→方滋未艾→艾发衰容→容光焕发→发蒙振落→落雁沉鱼→鱼肠尺素→素隐行怪→怪事咄咄→咄嗟之间→间不容发→发短心长→长驱直进→进善退恶→恶紫夺朱→朱轮华毂→毂击肩摩→摩顶至足→足高气扬→扬长而去→去太去甚→甚嚣尘上
2、汤烧火热→热肠古道→道听涂说→说古道今→今愁古恨→恨海难填→填街塞巷→巷议街谈→谈优务劣→劣迹昭着→着人先鞭→鞭驽策蹇→蹇蹇匪躬→躬冒矢石→石破天惊→惊神破胆→胆小如鼷→鼷腹鹪枝→枝源派本→本小利微→微不足道→道头会尾→尾生抱柱→柱天踏地→地老天昏
3、汤烧火热→热火朝天→天高云淡→淡扫蛾眉→眉眼高低→低声哑气→气愤填膺→膺箓受图→图财害命→命辞遣意→意气自如→如有所失→失张失智→智均力敌→敌国通舟→舟中敌国→国色天姿→姿意妄为→为非作恶→恶声恶气→气焰熏天→天造地设→设心积虑→虑周藻密→密密层层
4、汤烧火热→热火朝天→天命有归→归马放牛→牛童马走→走斝传觞→觞酒豆肉→肉眼愚眉→眉飞色悦→悦近来远→远不间亲→亲上成亲→亲如手足→足不踰户→户枢不蝼→蝼蚁贪生→生功止过→过而能改→改操易节→节变岁移→移樽就教→教无常师→师老兵疲→疲于奔命→命中注定
5、汤烧火热→热火朝天→天壤之别→别具只眼→眼瞎耳聋→聋者之歌→歌声绕梁→梁孟相敬→敬老恤贫→贫病交攻→攻瑕索垢→垢面蓬头→头上着头→头焦额烂→烂熳天真→真赃实犯→犯而勿校→校短推长→长往远引→引绳批根→根深蔕固→固壁清野→野鹤闲云→云心鹤眼→眼意心期
成语造句
(1)本子的封面上写着“汤烧火热”几个大字。
(2)海南州民族中学的载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汤烧火热”。
(3)静静写不出成语“汤烧火热”,导致语文测试只得了97分。
(4)小会不会写成语“汤烧火热”的最后一个字。
(5)彦熙大哥哥给茹方和思琳讲述了“汤烧火热”的历史典故
成语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回:『又见他汤烧火热,自己守着他,歪在旁边劝他:「只养病,别想着些没要紧的事。」』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火热火热:[huǒrè] (1)非常热,火似的热。火热的太阳。(2)十分亲近。打得火热。(3)紧张激烈。火热的斗争生活。
烧火烧火:使柴、煤等燃烧(多指炊事)。如:烧火做饭。
汤汤:tāng 1、<名>热水;开水。《送东阳马生序》:『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2、<名>食物加水煮后的液汁。王建《新嫁娘》:『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3、<名>汤剂;用水煎服的中药。《史记·偏鹊仓公列传》:『治病不以汤液。』4、<名>人名。商朝的创建人。历史上著名的贤君《论积贮疏》:『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tàng<动>通『烫』。用热水焐;烫。《扁鹊见蔡桓公》:『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shāng见『汤汤』。[汤池] (1)灌注沸水的护城河,喻称城防坚固。(2)灌注温泉水的浴池。[汤火] 沸水和烈火,比喻极其危险的情势。[汤镬] 古代一种酷刑把人投入沸水中处死。[汤汤] shāngshāng(1)水流浩大的样子。《岳阳楼记》:『浩浩汤,横无际涯。』(2)指琴声。《吕氏春秋·本味》:『善哉乎鼓琴,汤乎若流水。』
烧烧:shāo 1、<动>燃烧;焚烧。《冯谖客孟尝君》:『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2、<动>被烧。《赤壁之战》:『人马烧溺死者甚众。』3、<动>点燃。苏轼《海棠》:『故烧高烛照红妆。』4、<动>照耀。王禹偁《正月尽偶题》:『何曾快见花烧眼,只解潜催雪满头。』shào 1、<动>放火烧野草肥田。苏轼《正月二十日往岐亭》:『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2、<名>野火。白居易《秋思》:『夕照红于烧,晴空碧似蓝。』[烧砚] 自愧文章不如他人,欲烧笔砚表示不妄作。
火火:huǒ 1、<名>火;火焰。《五蠹》:『有圣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2、<形>比喻紧急,急迫。武则天《腊日宣诏幸上苑》:『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3、<形>比喻激动、暴躁、愤怒。白居易《感春》:『忧喜皆心火。』4、<名>古代军队的建制单位,十人为『火』。柳宗元《段太尉事状》:『皆解甲,散还火伍中。』5、<名>同『伙』,同伴。《木兰诗》:『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6、<名>古代星名,又叫『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7、<名>五行之一。《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热热:rè(1)物体内部分子不规则运动放出的一种能。物质燃烧都能产生热。(2)温度高;感觉温度高(跟『冷』相对)。如:热水;趁热打铁;三伏天很热。(3)使热;加热(多指食物)。如:热一热饭;把菜汤热一下。(4)生病引起的高体温:发热;退热。(5)情意深厚:亲热;热爱;热心肠儿。(6)形容非常羡慕或急切想得到:眼热;热中。(7)受很多人欢迎的:热货;热门儿。(8)放射性强:热原子。
汤汤:《巳集上·水字部》《唐韵》土郎切《集韵》《韵会》《正韵》他郎切,□音镗。《说文》热水也。《楚辞·九歌》浴兰汤兮沐芳。又水名。《山海经》上申之山,汤水出焉。又《水经注》江水,东迳瞿巫滩,左则汤谿水注之,源出朐忍县北。又谷名。《张衡·南都赋》汤谷涌其后。又州名。《韵会》广南化外,唐置汤州,天宝时为汤泉郡。又县名。《广舆记》汤阴县,属彰德府。又《书·虞书疏》除残去虐曰汤。马融又云:云行雨施曰汤。又《风俗通·王霸篇》汤者,攘也,昌也。言其攘除不轨,天下炽盛。又《广韵》式羊切《集韵》《韵会》《正韵》尸羊切,□音商。汤汤,流貌。一曰波动之状。《诗·大雅》江汉汤汤。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他浪切,音傥。热水沃也。《礼·月令》如以热汤。又《集韵》余章切,音阳。与阳同。阳谷,日所出也。亦作阳。《淮南子·天文训》日出于汤谷。又《广韵》他浪切,音荡。与荡通。《诗·陈风》子之汤兮。〈传〉汤,荡也。〈笺〉言游荡无不为也。又与荡同。《前汉·天文志》四星若合,是谓大汤。又《韵补》叶透空切,音通。《东方朔·七谏》何青云之流澜兮,微霜降之蒙蒙。徐风至而徘徊兮,疾风过之汤汤。考证:(《楚辞·九歌》浴兰汤兮沐芳华。)谨按原文华字属下为句不连芳读,谨省华字。
烧烧:《巳集中·火字部》《唐韵》式昭切《集韵》《韵会》《正韵》尸招切,□音□。《说文》□也。《玉篇》燔[音fán]也。《礼·月令》仲夏毋烧灰。《战国策》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又烧当,羌名。《后汉·西羌传》至硏十三世孙烧当立。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失照切,音少。《广韵》放火。《韵会》野火曰烧。
火火:《巳集中·火字部》《唐韵》《集韵》呼果切《韵会》《正韵》虎果切,□货上声。《说文》火,毁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释名》火化也,消化物也。亦言毁也,物入中皆毁坏也。《玉篇》□者,化也,随也,阳气用事万物变随也。《古史考》燧人氏初作火。《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又星名。《书·尧典》日永星火。〈传〉火,苍龙之中星。又大火,鹑火,辰次之名。又《礼·王制》昆虫未蛰,不以火田。《前汉·成帝纪》火耕水耨。又《周礼·夏官·司爟》变国火以救时疾。〈注〉春取楡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论语》钻燧改火。又盛阳曰炎火。《诗·小雅》田祖有神,秉畀炎火。〈传〉炎火,盛阳也。〈笺〉螟螣之属,盛阳气嬴则生之。明君为政,田祖之神不受此害,持之付与炎火,使自消亡。又官名。《左传·昭十七年》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疏〉春官为大火。夏官为鹑火,秋官为西火,冬官为北火,中官为中火。又《春秋·宣十六年》成周宣榭火。《左传》人火也。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又《南史·齐武帝纪》魏地谣言,赤火南流,有沙门从北齎此火至,色赤而微,云以疗疾贵贱争取之,多得其验,咸云圣火。又《唐书·兵志》府兵,十人为火,火有长。彍骑,十人为火,五火为团。《通典·兵制》五人为烈,烈有头目,二烈为火,立火子,五火为队。又《司马法》人人正正,辞辞火火。〈注〉言一火与一火犹人人殊之人人也。即俗谓火伴。《古木兰诗》出门看火伴。又人身有火。《本草纲目》心藏神为君火。包络为相火。又阴火,海中盐气所生。凡海水遇阴晦,波如然火,有月即不复见。《木华·海赋》阴火潜然。又山名。《山海经》崑仑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又《正字通》陆游曰:火山军,其地锄深,则有烈焰,不妨耕种。又井名。《左思·蜀都赋》火井沈荧於幽泉。〈注〉火井,在临邛县。欲出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须臾隆隆如雷声,焰出通天,光辉十里,以筒盛接,有光无灰。又寒火。《抱朴子·地真篇》南海萧丘,火春生秋灭。生木小,焦黑。又火传。《庄子·养生主》指穷放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又南方有食火之国,其人能食火炭。又《尔雅·释鱼》十龟,一曰火龟。〈疏〉龟生火中者。又火□。《山海经》火山国,其山虽霖,雨火常燃,火中白□,时出山边求食,人捕得之,以毛作布,名火澣布。又姓。《明纪事本末》火济,从诸葛亮南征孟获有功,封罗甸国王。《正字通》洪武时,翰林火原洁。又《广东通志》古人一年四时改火。今琼州西乡音谓一年为一火,火音微。东乡人谓一年为喜,或为之化,乃喜之变音。又叶虎洧切《诗·豳风》七月流火,八月萑苇。◎按唐韵正:火,古音毁,转声则为喜,故灰字从火得声。而左传襄三十年:或叫于宋太庙,曰:譆譆出出,鸟鸣于亳社。如曰譆譆,则为火之徵也。是直以为火当读作毁,非止叶音矣。又叶后五切。《韩愈·元和圣德诗》施令酬功,急疾如火。天地中间,莫不顺序。又叶虎何切。《庄子·外物篇》利害相摩生火寔多,衆[音zhòng]人焚和,月固不胜火。《韵会小补》今人谓兔岐唇曰火。盖古音也。《集韵》或作灬。
热热:《巳集中·火字部》《唐韵》如列切《集韵》《韵会》《正韵》而列切,□音苶。《说文》温也。《释名》□也。如火所烧□。《增韵》炎气。《诗·大雅》谁能执热,逝不以濯。《礼·月令》大雨时行,烧薙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又《唐韵正》如例反。《束皙·近游赋》系复襦以御冬。胁汗衫以当热。帽引四角之缝。裙为数条之杀。《饼赋》三春之初,阴阳交际,寒气既除,温不至热。《正字通》说文本作□,十二画。省作热。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