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幽索隐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tàn yōu suǒ yǐn成语注音:ㄊㄢˋ ㄧㄡ ㄙㄨㄛˇ ㄧㄣˇ
成语简拼:TYSY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探幽索隱
成语英文:investigate the hidden mysteries of things
成语解释
探探究深奥的道理,搜索隐秘的事情。同『探赜索隐』。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学问等
近义词
探赜索隐、探奥索隐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三页写着“探幽索隐”几个大字。
(2)房寺镇善集中学的轩辕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探幽索隐”。
(3)风风写不出成语“探幽索隐”的拼音。
(4)如源哥哥给琳倩和鹃诗讲述了“探幽索隐”的成语典故。
(5)小嘉不会写成语“探幽索隐”的最后一个字。
(6)学习上也要有探幽索隐的精神。
(7)悟真直指是其篇探幽索隐,钩深致远,远取物,近取身,比象多端。
(8)在去往港北区实验中学的面包车上,兰芹叔叔给乎孀和君珩讲解了『探幽索隐』的历史故事。
成语出处
汉·袁康《越绝书·外传纪策考》:『夫仁者乐,知者好诚,秉礼者探幽索隐。』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索隐索隐:寻求事物的隐僻之理。《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探探:tàn 1、<动>掏;手伸进去摸取。《两小儿辩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2、<动>寻求;寻找。《促织》:『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3、<动>探访;探寻游览。《游黄山记》:『因念黄山当年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4、<运>探讨;探究。《谭嗣同》:『闭户养心读书,冥探孔佛之精奥。』5、<动>探望。《祭妹文》:『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6、<动>侦察;侦探。《群英会蒋干中计》:『瑜欲亲往探看曹军水寨。』[探花] 看花;采花。唐代进士及第,在杏园宴会,由同榜进士中最年轻的二人采折名花,称探花郎或探花使。宋代专称科举考试中殿试一甲第三名。
幽幽:yōu 1、<形>深沉。《屈原列传》:『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2、<形>昏暗。《涉江》:『下幽晦以多雨。』3、<形>隐晦。《琵琶行》:『别有幽愁暗恨生。』4、<形>僻静。《涉江》:『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5、<形>清幽。《黄冈竹楼记》:『幽阒辽夐,不可具状。』6、<形>幽深。《兰亭集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7、<动>监禁。《苏武传》:『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幽篁] 幽深的竹林。[幽梦] 模糊不清的梦境。[幽情] 深远而高雅的感情。[幽州] 三代十二州之一,在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
索索:suǒ 1、<名>大绳子;绳索。《报任安书》:『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2、<动>绞合;搓。《诗经·七月》:『昼尔于茅,宵尔索綯。』3、<动>寻求。《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4、<动>寻找。《扁鹊见蔡桓公》:『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5、<动>索要;索取。《兵车行》:『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6、<形>孤独。白居易《与元稹书》:『索居则以诗相慰,同处则以诗相娱。』7、<形>尽。《宋史·刘绮传》:『逮未申间,敌力疲气索。』8、<副>须;得;能。《长亭送别》:『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辨] 绳,索。『绳』指小绳子。『索』指大绳子。[索居] 独居。[索然] (1)离散的零落的样子。(2)流泪的样子。[索笑] 求笑;取笑。[索隐] 寻求事物的隐僻之理。
隐隐:yǐn 1、<动>隐藏。《核舟记》:『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2、<动>隐居,不出来做官。《信陵君窃符救赵》:『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3、<名>隐衷;隐情。《病梅馆记》:『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4、<动>同情。《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5、<副>暗地里。《促织》:『然睹促织,隐中胸怀。』6、<名>矮墙。《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逾隐而待之。』[隐忍] 隐瞒真情而勉力忍耐。[隐逸] 隐居;隐居的人。[隐隐] 不很清楚;隐约。[隐约] 依稀不清楚。
探探:《卯集中·手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他含切,音贪。《说文》远取之也。《增韵》伺也,索也。《易·系辞》探赜索隐。〈疏〉探谓阅探求取。《书·多方》则惟尔多方,探天之威。〈注〉自取天威也。《谷梁传·隐元年》已探先君之邪志。《前汉·董仲舒传》春秋深探其本。又《尔雅·释言》探,试也。《论语》见不善如探汤。《史记·郦生传》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又《集韵》《类篇》《韵会》《正韵》□他绀切,音僋。义同。又《集韵》时占切,音蟾。亦取也。与撏同。《说文》本作□。今文作探。《周礼》作掸。互见掸字注。
幽幽:《寅集下·幺字部》《唐韵》《集韵》於虯切《韵会》幺虯切《正韵》於尤切,□音呦。《说文》幽隐也。《易·履卦》幽人贞吉。〈疏〉幽隐之人,守道贞吉。《礼·儒行》幽居而不淫。〈疏〉君子虽复隐处,常自修整不倾邪也。《后汉·章帝章和元年诏》光照六幽。〈注〉谓六合幽隐之处也。又《尔雅·释诂》幽,微也。〈疏〉幽者,深微也。《史记·乐书》极幽而不隐。又《玉篇》幽,深远也。《易·系辞》无有远近幽深。〈疏〉言易之告人,无问远之与近,及幽邃深远之处,皆告之也。《诗·小雅》幽幽南山。〈注〉幽幽,深远也。又《玉篇》幽,不明。《正韵》幽,闇也。《书·舜典》黜陟幽明。〈注〉黜退其幽者,升进其明者。《礼·檀弓》望反诸幽,求诸鬼神之道也。〈注〉鬼神处幽闇。又《正韵》幽,囚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幽於缧绁。《杨恽报孙会宗书》身幽北阙。又州名。《书·舜典》肇十有二州。〈传〉禹治水之后,舜分冀州为幽州幷[同并]州。《尔雅·释地》燕曰幽州。〈疏〉燕其气深要,厥性剽疾,故曰幽。幽,要也。又地名。《左传·庄十六年》同盟于幽。〈注〉幽,宋地。又国名。《山海经》大荒之中,有思幽之国,思士不妻,思女不夫。〈注〉言其人直思感而气通,无配合而生子。又姓。《广韵》出《姓苑》。又与黝通。《集韵》黝或作幽。《礼·玉藻》一命縕绂幽衡,再命赤绂幽衡。〈注〉幽,读为黝黑之黝。又叶於交切,音窔。《道藏歌》回舞太空岭,六气运重幽。我际岂能穷,使尔终不雕。又《诗·小雅》隰桑有阿,其叶有幽。既见君子,德音孔胶。〈传〉幽,黑色。考证:(《礼·檀弓》望及诸幽,求诸鬼神之道也。)谨照原文及改反。
索索:《未集中·糸字部》《广韵》苏各切《集韵》《韵会》昔各切,□音□。《说文》作□,草有茎叶可作绳索。从□糸。《韵会》隷作索。《小尔雅》大者谓之索,小者谓之绳。《急就篇注》索,总谓切捻之令紧者也。《书·五子之歌》若朽索之驭六马。《诗·豳风》宵尔索綯。又《易·震卦》震索索。〈疏〉心不安之貌。《释文》惧也。又《书·牧誓》惟家之索。〈传〉索。尽也。又《周礼·夏官·方相氏》以索室殴疫。〈注〉索,廋也。又《礼·檀弓》吾离羣而索居。〈注〉索,散也。又《左传·昭十二年》八索九丘。《书序》八卦之说,谓之八索。又地名。《前汉·地理志》武都郡有索县。又姓。《左传·定四年》殷民七族,有索氏。又《广韵》山戟切《集韵》色窄切,□音色。同□,求也。《礼·曲礼》大夫以索牛。〈注〉索,求得而用之。又《集韵》苏故切,音素。《释名》索,素也。八索,着素王之法也。《屈原·离骚》衆[音zhòng]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注〉索,音素。○按《说文》在木部,今倂附入。索从□,《说文》在□部。考证:(《屈原·离骚》羌内恕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谨照原文恕下增己字。
隐隐:《戌集中·阜字部》《唐韵》《正韵》於谨切《集韵》《韵会》倚谨切,□音櫽。《尔雅·释诂》隐,微也。〈注〉微谓逃藏也。《易·乾卦》龙德而隐者也。又《礼·礼运》大道既隐。〈注〉隐犹去也。又《说文》蔽也。《玉篇》匿也。《论语》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礼·檀弓》事亲有隐而无犯。《鲁语》□五而已,无有隐者,隐乃讳也。又《广韵》私也。《论语》吾无隐乎尔。〈疏〉孔子敎人无所隐惜。又《玉篇》不见也。《易·系辞》巽称而隐。〈注〉称扬命令,而百姓不知其由。《史记·韩安国传》壷遂之深中隐厚。又《礼·曲礼》不以隐疾。〈注〉隐疾,衣中之疾也。又《史记·秦始皇纪》隐宫徒□者,七十余万人。〈注〉宫□,一百日隐於阴室养之,故曰隐宫。又《史记·滑稽传》齐威王之时喜隐。《前汉·艺文志》隐书十八篇。〈注〉《刘向·别录》云:隐书者,疑其言以相问,对者以虑思之,可以无不喻。又《礼·玉藻》隐辟而后履。〈注〉隐辟,俛逡巡而退着履也。又《尔雅·释言》隐,占也。〈注〉隐度。〈疏〉占者,视兆以知吉凶,必先隐度。《礼·少仪》军旅思险,隐情以虞。〈注〉隐,意也,思也。《后汉·安帝纪》隐亲悉心,勿取浮华。〈注〉皆隐审尽心,勿取浮华不实者。又《扬子·方言》隐,定也。又《玉篇》安也。又痛也。《诗·邶风》如有隐忧。〈传〉痛也。《礼·檀弓》拜稽颡,哀戚之至隐也。稽颡,隐之甚也。《孟子》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又〉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前汉·韩安国传》此仁人之所隐也。又《左传·昭二十五年》隐民皆取食焉。〈注〉隐约穷困。又《定三年》君以弄马之故,隐君身。〈注〉隐,忧约也。《荀子·儒效篇》隐隐兮其恐人之不当也。〈注〉隐隐,忧戚貌。又《司马相如·上林赋》湛湛隐隐。〈注〉隐隐,盛貌。又《前汉·郊祀歌》休嘉砰隐溢四方。〈注〉砰隐,盛意。又《左传·襄二十三年》踰隐而待之。〈注〉隐,短墙也。又《諡法》隐拂不成曰隐,不显尸国曰隐,见美坚长曰隐。又姓。《吴志》有廷尉左监隐蕃。又《尔雅·释草》蒡,隐葱。〈注〉似苏,有毛,江东呼为隐葱,藏以为葅。又《广韵》《集韵》□於靳切,音檼。《广韵》隈隐之貌。又《孟子》隐几而卧。〈注〉隐,倚也。於靳反。又《集韵》筑也。《前汉·贾山传》厚筑其外,隐以金椎。又《集韵》於刃切,駰去声。《礼·檀弓》既葬而封,广轮揜坎,其高可隐也。〈注〉隐,据也。封可手据,谓高四尺所。《释文》隐,於刃反。《集韵》俗作□□隐。考证:(《后汉·安帝纪》隐视幽心,勿取浮华。)谨照原文隐视改隐亲。幽心改悉心。(《定二年》君以弄马之故,隐君身。)谨照原文二年改三年。(《襄二十三年》隃隐而待之。)谨照原文隃隐改踰隐。(《尔雅·释草》蒡,隐葱。〈注〉似苏,有毛,江东呼为隐葱)谨照原文两葱字□改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