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虞之治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táng yú zhī zhì成语简拼:TYZZ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繁体:唐虞之治
成语解释
唐虞:唐尧、虞舜,传说中的古代圣帝贤君。旧指上古政治清明,人民康乐的理想时代。
成语造句
(1)超毅大哥哥给砻琼和炜馨讲述了“唐虞之治”的历史典故
(2)淙淙写不出成语“唐虞之治”,导致语文测试才考了97分。
(3)打开本子,上面赫然是“唐虞之治”几个大字。
(4)吉尔嘎朗中学的斯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唐虞之治”。
(5)芮芮不会写成语“唐虞之治”的最后一个字。
(6)此乃欺罔天听,靖言庸违,当伏共兜之诛,以清唐虞之治。见宋·司马光《辞知制诰第四状》。
(7)或者燕先君禅位,欲效唐虞之治,尔齐国竖子乃夷灭我宗庙,使宫室丘墟,痛入骨髓,诚不共戴天之仇。
成语出处
《古文观止·王鏊〈亲政篇〉》:『吴楚材等尾批「谁谓唐虞之治,不可见于今哉。」』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唐唐:táng 1、<名>朝堂前或宗庙门内的大路。《诗经·陈风·防有鹊巢》:『中唐有甓。』2、<形>广大。扬雄《甘泉赋》:『平原唐其坛曼兮。』3、<形>空。王安石《再月前韵寄蔡天启》诗:『昔功恐唐捐。』4、周代诸侯国,后改叫『晋』。5、朝代名。(1)传说中虞舜之前的朝代,君主是尧。(2)公元618—907年,第一代君主是李渊,都市城在长安。(3)公元923—907年,五代之一,又称『后唐』,第一代君主是李勖。
虞虞:yú 1、<动>预料;意料。《左传·僖公四年》:『不虞公之涉吾地也。』2、<动>准备。《谋攻》:『以虞待不虞者胜。』3、<动>担心。《中山狼传》:『前虞拔胡,后恐疐尾。』4、<动>欺骗。《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5、<名>远古朝代名。在夏之前,君主是舜。[虞人] 古代掌管山林苑囿的官吏。
之之:zhī 1、<动>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2、<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4、<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5、<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6、<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7、<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9、<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10、<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11、<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12、<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治治:zhì 1、<动>治理。《论积贮疏》:『民不足而可治者,自下及今未之尝闻。』2、<动>惩处。《出师表》:『不效则治臣之罪。』3、<动>医治。《扁鹊见蔡桓公》:『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4、<动>建造。《西门豹治邺》:『为治斋宫河上。』5、<动>整理;备办。《冯谖客孟尝君》:『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6、<动>训练。《左忠毅公逸事》:『史公治兵,往来桐城。』7、<动>对付;抵御。《赤壁之战》:『同心一意,共治曹操。』8、<动>处理。《苏武传》:『单于使卫律治其事。』9、<动>讲求;研究。《齐桓晋文之事》:『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10、<名>地方政府所在地。《过小孤山大孤山》:『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11、<形>治理得好;太平。《屈原列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治具] (1)置办酒食。(2)治国措施。[治剧] 处理难办的事情。[治世] 治理得好的时代,太平盛世。[治严] [治装] 均为整理行装。
唐唐:《丑集上·口字部》“(古文)啺《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徒郎切,音堂。《说文》大言也。从口庚声。《庄子·天下篇》荒唐之言。又《史记·司马相如·上林赋》瑉玉旁唐。〈注〉郭璞云:旁唐,盘薄。又国名。《玉篇》尧称唐者荡荡,道德至大之貌。《书·五子之歌》惟彼陶唐,有此冀方。〈疏〉韦昭云:陶,唐皆国名,犹汤称殷商也。○按书传皆言尧以唐侯升为天子,不言封於陶唐。陶唐二字,或共为地名,未必如昭言也。又《诗·唐风疏》唐者,成王母弟叔虞所封其地,帝尧夏禹所都之墟,汉曰太原郡。又汉县名。《前汉·地理志》中山国唐县。〈注〉故尧国也,唐水在西。《诗·唐风疏》皇甫谧曰:尧始封於唐,今中山唐县是也。后徙晋阳,及为天子,都平阳,於诗为唐国,则唐国为平阳也。又鲁地。《春秋·隐二年》公及戎盟于唐。〈注〉高平方舆县北有武唐亭。又《战国策》左济右天唐。〈注〉谓高唐。《前汉·地理志》平原郡高唐。〈注〉桑钦言,漯水所出也。又《武帝纪》南巡狩至於盛唐。〈注〉韦昭曰:在南郡。又《地理志》会稽郡钱唐。〈注〉武林水所出。又《后汉·光武纪》进屠唐子乡。〈注〉唐子乡有唐子山,在今唐州湖阳县西南。《广韵》唐州,楚地。战国时属晋,后入於韩,秦属南阳郡,后魏为淮州,隋为显州,贞观攺为唐州,因唐城山为名。又姓。《广韵》唐尧之后,子孙氏焉。《史记·秦本纪》孝文王立,尊唐八子为唐太后。又《屈原传》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又唐山,复姓。《前汉·礼乐志》高祖唐山夫人。又《诗·□风》中唐有甓。〈传〉中,中庭也。唐,堂途也。〈疏〉尔雅释宫云:庙中路谓之唐,堂途谓之□。李巡曰:唐,庙中路名。孙炎引诗中唐有甓。堂途,堂下至门之径也。然则唐之与□,庙庭之异名耳,其实一也。故云:唐,堂途也。《周语》陂唐汚庳,以钟其美。〈注〉唐,俗本作塘。《说文》无塘字。《庄子·徐无鬼》其求唐子也,而未始出域,有遗类矣。〈注〉唐子者,堂途给使令之人,犹周礼云门子耳。又草名。《诗·鄘风》爰采唐矣。〈传〉唐,蒙菜名。《尔雅·释草》唐蒙,女萝。女萝,菟丝。又弓名。《周礼·夏官·司弓矢》唐弓,大弓,以授学射者。又叶徒红切,音同。《欧阳修·杨谏议铭》震官太尉,四世以公。於陵正直,仆射於唐。考证:(《武帝纪》南巡狩至於盛唐。〈注〉韦昭曰:南郡。)谨照原文南郡上增在字。”
虞虞:《申集中·虍字部》吴《唐韵》遇俱切《集韵》《韵会》元俱切,□音愚。《说文》驺虞也。白虎黑文,尾长于身,仁兽,食自死之肉。《诗·周南》吁嗟乎驺虞。又度也。《书·大禹谟》儆戒无虞。《左传·桓十七年》疆埸之事,慎守其一,而备其不虞。又安也。《仪礼·士虞礼注》士既葬其父母,迎精而返,日中而祭之于□宫以安之。又误也。《诗·鲁颂》无贰无虞,上帝临女。〈疏〉言天下归周,无有贰心,无有疑误。又备也。《晋语》卫文公有郉翟之虞。又乐也。《孟子》霸者之民,驩虞如也。《赵岐注》霸者行善□民,恩泽暴见易知,故民驩虞乐之也。又《博雅》助也,望也,择也。又《玉篇》有也,专也。又《正韵》虑也,测也。又官名。《易·屯卦》即鹿无虞。〈注〉谓虞官。《周礼·天官·大宰》虞衡,作山泽之材。〈疏〉掌山(泽者谓之虞)又国名。《诗·大雅》虞芮质厥成。《左传注》虞国,在河东大阳县。又县名。《晋书·地理志》虞县属梁国。又姓。《潜夫论》帝舜姓虞。《左传·昭三年》箕伯,直柄,虞遂,伯戏。〈注〉四人皆舜后。《通志·氏族略》禹封商均之子于虞城为诸侯,后以国为氏。又虞渊,地名。《淮南子·天文训》日至于虞渊,是为高舂。又《韵会》元具切,音遇。《扬雄·长杨赋》奉太尊之烈,遵文武之度,复三王之田,反五帝之虞。又与□同。《史记·孝武帝纪》不虞不骜。索隐读话。又通吾。吾丘寿王。《水经注》作虞丘寿王。《王应麟·诗考》邹虞,或作驺吾。见《刘芳·诗义疏》。《直音》俗作虞。考证:(《扬雄·长杨赋》复三王之日。)谨照原文日改田。
之之:《子集上·丿字部》《唐韵》《正韵》止而切《集韵》《韵会》真而切,□音枝。《说文》出也,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适也,往也。《礼·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气,则无不之也。又於也。《礼·大学》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注〉之,适也。《朱传》犹於也。又语助辞。《书·金縢》礼亦宜之。《礼·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语尾,或层出。如毛诗我之怀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六句九之字,常华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诗·周南》之子于归。〈注〉之子,是子也。又变也。《易传》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孙奕示儿编》之字训变,左传,遇观之否。言观变为否也。又至也。《诗·鄘风》之死矢靡他。又遗也。《扬子·法言》或问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则载而恶乎之。曰:之后世君子。〈注〉言行道者贵乎及身,乃载以遗后世。又姓。出《姓苑》。又《郝敬读书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属,地有所往,连属之辞也。通作旃。《诗·唐风》舍旃舍旃。又《魏风》上慎旃哉。□与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义互通。又《韵补》叶职流切,音周。《楚辞·九章》吕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饭牛。不逢尧舜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气,焉本鸢,后人借为助语,助语之用既多,反为所夺,又制字以别之,乃有芝字吁字鸢字。考证:(《礼·文王世子》冬亦如之。)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
治治:《巳集上·水字部》(古文)乿《唐韵》直之切《集韵》《韵会》澄之切《正韵》陈知切,□音持。水名。《说文》水,出东莱曲城阳丘山,南入海。又水,出泰山。《前汉·地理志》泰山郡南武阳冠石山,治水所出,南至下邳入泗。又《集韵》汤来切,音胎。水名。水出鴈门郡。《前汉·地理志》鴈门郡阴馆累头山,治水所出,东至泉州入海。又理也。《周礼·天官》大宰以九职任万民,七日嫔妇,化治丝枲。又盈之切,音怡。义同。又《广韵》《集韵》《韵会》直利切《正韵》直意切,□音穉。亦理也。《荀子·修身篇》少而理曰治。又□习也。《周礼·春官·大宗伯》治其大礼。又校也。《战国策》皆无敢与赵治。又有所求乞也。《周礼·地官·旅师》凡新甿之治,皆听之。又监督也。《周礼·地官·乡师》用役则帅其民而至,遂治之。又听狱之成辞亦曰治。《周礼·秋官·方士》凡都家之士所上治,则主之。〈注〉所上治,谓狱讼之小事,不附罪者也。又才多亦曰治。《左传·庄九年》鲍叔曰:管夷吾治于高傒,使相可也。〈注〉言管仲治理政事之才多于敬仲。又道家静室曰治。《六朝诗话》送谢灵运於杜治,犹今之宫观也。又所都之处曰治。《前汉·田儋传》更王胶东,治即墨。〈注〉治,谓都之也。又州郡所驻曰治,如蜀刺史曰治成都,扬刺史曰治会稽。《毛氏韵增》治字本平声,修治字借为去声,经典释文治字平声皆无音,假借治道平治字,□直吏切。考证:(《周礼·春官·大宗伯》治其大体。)谨照原文体改大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