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tàn lí dé zhū
成语注音:ㄊㄢˋ ㄌㄧˊ ㄉㄜ ㄓㄨ
成语简拼:TLDZ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连动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近代成语
成语繁体:探驪得珠
成语英文:write and bring out important points from a mass of facts as one who plucks a pearl from the black dragon
成语解释 骊:古指黑龙。在骊龙的颔下取得宝珠。原指冒大险得大利。后常比喻文章含义深刻,措辞扼要,得到要领。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比喻做文章能扣紧主题
近义词 探骊获珠
成语示例 (1)高阳《胡雪岩全传·烟消云散 》:『我一定说实话,你老兄一开头就探骊得珠了。』
成语造句 (1)陈村镇初级中学的单于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探骊得珠”。
(2)婧婧写不出成语“探骊得珠”的拼音。
(3)练习本的第三页赫然是“探骊得珠”几个大字。
(4)态午叔叔给欣秋和敏钰讲了“探骊得珠”的历史故事。
(5)小畅不会写成语“探骊得珠”的最后一个字。
(6)高阳《胡雪岩全传·烟消云散》:『我一定说实话,你老兄一开头就探骊得珠了。』。
(7)大师的不平凡处就在于他把问题看得透彻,处理问题化繁为简,探骊得珠,举重若轻。
(8)前往神木县解家堡初级中学的火车上,凯骏叔叔给丽骁和颢凌讲了『探骊得珠』的历史故事。
成语出处 《庄子·列御寇》:『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有人去游说宋王,宋王一时糊涂相信了他,而且赐他十辆车。这人就骄傲地在庄周面前夸耀,庄周给他讲故事:有人在黄河得到一颗骊龙嘴里的珍珠,他父亲说他是趁骊龙睡着时偷到的,让他把珍珠砸了,以免骊龙来报复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探 探:tàn 1、<动>掏;手伸进去摸取。《两小儿辩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2、<动>寻求;寻找。《促织》:『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3、<动>探访;探寻游览。《游黄山记》:『因念黄山当年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4、<运>探讨;探究。《谭嗣同》:『闭户养心读书,冥探孔佛之精奥。』5、<动>探望。《祭妹文》:『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6、<动>侦察;侦探。《群英会蒋干中计》:『瑜欲亲往探看曹军水寨。』[探花] 看花;采花。唐代进士及第,在杏园宴会,由同榜进士中最年轻的二人采折名花,称探花郎或探花使。宋代专称科举考试中殿试一甲第三名。
骊 骊:lí 1、<名>黑色的马。《诗经·齐风·载驱》:『四骊济济,垂辔沵沵。』2、<形>黑色的。《庄子·列御寇》:『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3、<形>并列的;成对的。《汉书·王葬传》:『大国乘车、安车各一,骊马二驷。』4、<名>山名,在今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墓所在地。
得 得:dé 1、<动>获得;得到;取得。与『失』相对。《鱼我所欲也》:『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垓下之战》:『汉皆已得楚乎?』2、<动>贪求;贪得。《论语·季氏》:『戒之在得。』3、<名>心得;收获。《游褒禅山记》:『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4、<形>得意;满足。《兰亭集序》:『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5、<动>领会;理解。《朝三暮四》:『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6、<形>合适;恰当。《六国论》:『此言得之。』7、<动>实现;达到。《信陵君窍符救赵》:『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谏太宗十思疏》:『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8、<动>能;能够。《垓下之战》:『项王自度不得脱。』《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9、<副>应该;应当。《鸿六宴》:『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10、<助>表示完成或补充说明结果。《琵琶行》:『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11、<副>必须。《红楼梦》:『这件事还得你去才弄的明白。』[得非] 同『得无』,莫不是。[得无] 副词。(1)莫非;该不会。(2)能不;怎么能不。
珠 珠:zhū 1、<名>珍珠。《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盘。』2、<动>把珍珠看作……《阿房宫赋》:『鼎铛玉石,金块珠砾。』3、<名>珠状的小颗粒。《孔雀东南飞》:『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4、<形>珍贵;华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散入珠帘湿罗幕。』5、<名>优美的文辞。《文心雕龙·时序》:『茂先摇笔而散珠。』[珠斗] 北斗星。[珠晖] 月光。[珠玉] (1)珠宝玉石。(2)谈吐文雅或文辞美好。(3)容貌姣美。
探 探:《卯集中·手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他含切,音贪。《说文》远取之也。《增韵》伺也,索也。《易·系辞》探赜索隐。〈疏〉探谓阅探求取。《书·多方》则惟尔多方,探天之威。〈注〉自取天威也。《谷梁传·隐元年》已探先君之邪志。《前汉·董仲舒传》春秋深探其本。又《尔雅·释言》探,试也。《论语》见不善如探汤。《史记·郦生传》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又《集韵》《类篇》《韵会》《正韵》□他绀切,音僋。义同。又《集韵》时占切,音蟾。亦取也。与撏同。《说文》本作□。今文作探。《周礼》作掸。互见掸字注。
骊 骊:《亥集上·马字部》《唐韵》吕支切《集韵》《韵会》邻知切,□音离。《玉篇》盗骊,千里马也。《尔雅·释畜》小领盗骊。〈注〉郭注《穆天子传》曰天子之骏盗骊,绿耳,又曰右服盗骊。《诗·齐风》四骊济济。《礼·檀弓》夏后氏尚黑,戎事乗[音chéng]骊。又《月令》冬驾铁骊。又驾两马曰骊。《后汉·寇恂传》光武北征时,军食急乏,寇恂以辇车骊驾转输,前后不绝。〈注〉骊驾,倂驾也。又山名。《后汉·郡国志》京兆尹新丰有骊山。〈注〉杜预曰:古骊戎国。韦昭曰:戎成居此山,故号骊戎。又高句骊,国名。又县名。《前汉·地理志》右北平郡骊成县。又《广韵》郞奚切《韵会》怜题切《正韵》邻溪切,□音黎。义同。又《集韵》陈尼切,音驰。骊靬,县名。《前汉·地理志》张掖郡骊靬县。〈注〉李奇曰:音迟虔。师古曰:骊,力迟反。靬音虔。令其土俗人呼骊靬,疾言之曰力虔。考证:(《尔雅·释畜》小领盗骊。〈注〉周穆王八骏有盗骊。盗骊,窃骊也。窃浅青色,骊纯黑色。)谨按周穆王云云与尔雅注不符。谨照原文注字以下改:郭注穆天子传曰天子之骏盗骊,绿耳,又曰右服盗骊。
得 得:《寅集下·彳字部》《唐韵》《正韵》多则切《集韵》《韵会》的则切,□音德。《说文》行有所得也。《玉篇》获也。《韵会》凡有求而获皆曰得。又赋受亦曰得。《易·乾卦》知得而不知丧。《礼·曲礼》临财毋苟得。《左传·定九年》凡获器用曰得,得用焉曰获。《孟子》求则得之。又贪也。《论语》戒之在得。又《韵会》与人契合曰相得。《王褒·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又得得,唐人方言,犹特地也。《全唐诗话》贯休入蜀,以诗投王建曰:一瓶一鉢[音bō]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来。又叶都木切,音笃。《老子·道德经》罪莫大於可欲,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易林》入市求鹿,不见头足,终日至夜,竟无所得。《集韵》或作□。
珠 珠:《午集上·玉字部》《唐韵》章俱切《集韵》钟输切《正韵》专于切,□音朱。《说文》蚌之阴精。春秋国语曰:珠以御火灾,是也。《通雅》古有辟尘珠,辟寒珠,夜光照乗[音chéng],大者径寸,或出於龙鱼异物腹中,非独出於蚌也。陆佃云:龙珠在颔,蛇珠在口,鱼珠在眼,鲛珠在皮,□珠在足,蛛珠在腹,皆不及蚌珠。《沈怀远·南越志》珠有九品,寸五分以上至寸八九分者为大品,有光彩,一边小平似覆釜者名璫珠,璫珠之次名走珠,走珠之次为滑珠,滑珠之次为磊砢珠,磊砢珠之次为官珠雨珠,官雨珠之次为税珠,税珠之次为葱珠。见续博物志。《书·禹贡》淮夷□珠曁鱼。《周礼·天官·玉府》若合诸侯,则共珠盘玉敦。又《博物志》江珠,琥珀别名。又《正字通》山海经滥水注:汉水多□□之鱼,状如覆铫,是生珠玉数,正山楚水多白珠,蜀郡平泽出青珠。左思云:青珠黄环,西国琅玕[音gān]碧珠,皆宝石名之以珠者也。又地名。《前汉·武帝纪》珠厓儋耳。〈注〉二郡在大海中,崖岸之边出真珠,故曰珠崖。《穆天子传》天子舍于珠泽。〈注〉珠泽在越巂。《水经注》若水旁有光珠穴。又木名。《山海经》开明北有视玉珠树。〈注〉论衡云:珠树似珠,非真珠也。又连珠,文家篇名。《傅□序》连珠兴於汉章帝之世,班固,贾逵,傅毅三子受诏作之,不指说事情,假喻达旨,合古诗劝兴之义,欲使正正如贯珠,易睹而可悦也。《沈约·注连珠表》窃寻连珠之作,始於子云,谓辞句连续,互相发明,若珠之结排也。又《韵补》叶音周。《易林》老猾大偸,东行盗珠。
注 :本文资料中的部分内容由互联网资料提取而成,未与权威书籍校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