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tàn lí huò zhū
成语简拼:TLHZ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探驪獲珠
成语解释
骊:黑龙。《庄子·列御寇》记载:有个靠编织蒿草帘为生的人潜入深水,得一颗价值千金的珠。比喻诗文写作抓住了关键。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比喻做文章能扣紧主题
近义词
探骊得珠、探渊索珠
成语造句
(1)成语「探骊获珠」是一个连动式成语。
(2)朵儿写不出成语“探骊获珠”的拼音。
(3)记事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探骊获珠”几个大字。
(4)小牛不会写成语“探骊获珠”的最后一个字。
(5)彝良县第一中学的巢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探骊获珠”。
(6)应发叔叔给香莉和鄂盈介绍了“探骊获珠”的成语故事。
成语出处
《古今诗话·探骊获珠》:『四人探骊,子先获珠,所余麟角,何用!』
成语故事
唐朝时期,诗人元稹、刘禹锡、韦楚客等到乐天家做客,大家商量各作一首《金陵怀古》。刘禹锡一气呵成做成一首。元稹等感慨地说:『四人探骊,子先获珠,所余麟角,何用!』于是大家弃笔不做诗,开始喝酒作乐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探探:tàn 1、<动>掏;手伸进去摸取。《两小儿辩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2、<动>寻求;寻找。《促织》:『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3、<动>探访;探寻游览。《游黄山记》:『因念黄山当年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4、<运>探讨;探究。《谭嗣同》:『闭户养心读书,冥探孔佛之精奥。』5、<动>探望。《祭妹文》:『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6、<动>侦察;侦探。《群英会蒋干中计》:『瑜欲亲往探看曹军水寨。』[探花] 看花;采花。唐代进士及第,在杏园宴会,由同榜进士中最年轻的二人采折名花,称探花郎或探花使。宋代专称科举考试中殿试一甲第三名。
骊骊:lí 1、<名>黑色的马。《诗经·齐风·载驱》:『四骊济济,垂辔沵沵。』2、<形>黑色的。《庄子·列御寇》:『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3、<形>并列的;成对的。《汉书·王葬传》:『大国乘车、安车各一,骊马二驷。』4、<名>山名,在今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墓所在地。
获获:huò 1、<动>猎得禽兽。《孟子·滕文公》:『终日而不获一禽。』2、<动>俘获。《殽之战》:『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3、<动>得到;收获。《六国论》:『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送东阳马生序》:『卒获有所闻。』4、<动>收割庄稼。晁错《论贵粟疏》:『春耕夏耘,秋获冬藏。』[辨] 獲,穫。捕获人或鸟兽写作前者,获得农产品写作后者,有时候,农业收成也写作前者,但捕获不写成后者。现在,两字都简化『获』。
珠珠:zhū 1、<名>珍珠。《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盘。』2、<动>把珍珠看作……《阿房宫赋》:『鼎铛玉石,金块珠砾。』3、<名>珠状的小颗粒。《孔雀东南飞》:『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4、<形>珍贵;华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散入珠帘湿罗幕。』5、<名>优美的文辞。《文心雕龙·时序》:『茂先摇笔而散珠。』[珠斗] 北斗星。[珠晖] 月光。[珠玉] (1)珠宝玉石。(2)谈吐文雅或文辞美好。(3)容貌姣美。
探探:《卯集中·手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他含切,音贪。《说文》远取之也。《增韵》伺也,索也。《易·系辞》探赜索隐。〈疏〉探谓阅探求取。《书·多方》则惟尔多方,探天之威。〈注〉自取天威也。《谷梁传·隐元年》已探先君之邪志。《前汉·董仲舒传》春秋深探其本。又《尔雅·释言》探,试也。《论语》见不善如探汤。《史记·郦生传》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又《集韵》《类篇》《韵会》《正韵》□他绀切,音僋。义同。又《集韵》时占切,音蟾。亦取也。与撏同。《说文》本作□。今文作探。《周礼》作掸。互见掸字注。
骊骊:《亥集上·马字部》《唐韵》吕支切《集韵》《韵会》邻知切,□音离。《玉篇》盗骊,千里马也。《尔雅·释畜》小领盗骊。〈注〉郭注《穆天子传》曰天子之骏盗骊,绿耳,又曰右服盗骊。《诗·齐风》四骊济济。《礼·檀弓》夏后氏尚黑,戎事乗[音chéng]骊。又《月令》冬驾铁骊。又驾两马曰骊。《后汉·寇恂传》光武北征时,军食急乏,寇恂以辇车骊驾转输,前后不绝。〈注〉骊驾,倂驾也。又山名。《后汉·郡国志》京兆尹新丰有骊山。〈注〉杜预曰:古骊戎国。韦昭曰:戎成居此山,故号骊戎。又高句骊,国名。又县名。《前汉·地理志》右北平郡骊成县。又《广韵》郞奚切《韵会》怜题切《正韵》邻溪切,□音黎。义同。又《集韵》陈尼切,音驰。骊靬,县名。《前汉·地理志》张掖郡骊靬县。〈注〉李奇曰:音迟虔。师古曰:骊,力迟反。靬音虔。令其土俗人呼骊靬,疾言之曰力虔。考证:(《尔雅·释畜》小领盗骊。〈注〉周穆王八骏有盗骊。盗骊,窃骊也。窃浅青色,骊纯黑色。)谨按周穆王云云与尔雅注不符。谨照原文注字以下改:郭注穆天子传曰天子之骏盗骊,绿耳,又曰右服盗骊。
获获:《巳集下·犬字部》《唐韵》胡伯切《集韵》《韵会》胡陌切,□音韄。《说文》猎所获也。《周礼·夏官·射人》三获。《释文》刘音胡伯反。又《集韵》兽名。又《集韵》亦姓。又《广韵》胡麦切,音画。得也。《书·太甲》弗虑胡获。《诗·小雅》笑语卒获。〈传〉获,得时也。又《尔雅·释诂》馘,穧,获也。〈注〉获贼耳为馘,获禾为穧。《诗·秦风》舍拔则获。又《小雅》执讯获丑。又《广韵》臧获。《方言》云:荆淮海岱亲齐之间,马奴曰臧,马婢曰获。又门名。《左传·昭二十年》公孟有事于盖获之门外。〈注〉盖获,卫郭门。又回获,县名。属北地郡。见《前汉·地理志》。又《广韵》亦姓。宋大夫尹获之后。又《集韵》黄郭切,音镬。陨获,困迫失志貌。《礼·儒行》不陨获于贫贱,通作获。又《集韵》《类篇》□忽郭切,音霍。恢廓貌。又《集韵》胡故切,音护。《礼·曲礼》毋固获。又《集韵》胡化切,音话。争取也。《周礼·春官·司常》凡射,共其获旌。〈注〉获旌,获者所持旌。《释文》李音胡霸反。
珠珠:《午集上·玉字部》《唐韵》章俱切《集韵》钟输切《正韵》专于切,□音朱。《说文》蚌之阴精。春秋国语曰:珠以御火灾,是也。《通雅》古有辟尘珠,辟寒珠,夜光照乗[音chéng],大者径寸,或出於龙鱼异物腹中,非独出於蚌也。陆佃云:龙珠在颔,蛇珠在口,鱼珠在眼,鲛珠在皮,□珠在足,蛛珠在腹,皆不及蚌珠。《沈怀远·南越志》珠有九品,寸五分以上至寸八九分者为大品,有光彩,一边小平似覆釜者名璫珠,璫珠之次名走珠,走珠之次为滑珠,滑珠之次为磊砢珠,磊砢珠之次为官珠雨珠,官雨珠之次为税珠,税珠之次为葱珠。见续博物志。《书·禹贡》淮夷□珠曁鱼。《周礼·天官·玉府》若合诸侯,则共珠盘玉敦。又《博物志》江珠,琥珀别名。又《正字通》山海经滥水注:汉水多□□之鱼,状如覆铫,是生珠玉数,正山楚水多白珠,蜀郡平泽出青珠。左思云:青珠黄环,西国琅玕[音gān]碧珠,皆宝石名之以珠者也。又地名。《前汉·武帝纪》珠厓儋耳。〈注〉二郡在大海中,崖岸之边出真珠,故曰珠崖。《穆天子传》天子舍于珠泽。〈注〉珠泽在越巂。《水经注》若水旁有光珠穴。又木名。《山海经》开明北有视玉珠树。〈注〉论衡云:珠树似珠,非真珠也。又连珠,文家篇名。《傅□序》连珠兴於汉章帝之世,班固,贾逵,傅毅三子受诏作之,不指说事情,假喻达旨,合古诗劝兴之义,欲使正正如贯珠,易睹而可悦也。《沈约·注连珠表》窃寻连珠之作,始於子云,谓辞句连续,互相发明,若珠之结排也。又《韵补》叶音周。《易林》老猾大偸,东行盗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