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临晋帖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táng lín jìn tiē成语注音:ㄊㄤˊ ㄌㄧㄣˊ ㄐㄧㄣˋ ㄊㄧㄝ
成语简拼:TLJT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紧缩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唐臨晉帖
成语解释
临:摹仿字画;帖:书法、绘画的范本。唐人书法多临摹晋人范本,脱胎变化而成。比喻善临摹,少独创。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
成语造句
(1)本子的第二页上面写着“唐临晋帖”几个大字。
(2)格格不会写成语“唐临晋帖”的最后一个字。
(3)天英叔叔给涵媛和茜颍介绍了“唐临晋帖”的成语故事。
(4)鮀浦中心学校的镜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唐临晋帖”。
(5)小晨写不出成语“唐临晋帖”,因此期中考试仅98分。
成语出处
明·陶宗仪《辍耕录·论诗》:『德机诗如何?曰:「德机诗如唐临晋帖。」』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唐唐:táng 1、<名>朝堂前或宗庙门内的大路。《诗经·陈风·防有鹊巢》:『中唐有甓。』2、<形>广大。扬雄《甘泉赋》:『平原唐其坛曼兮。』3、<形>空。王安石《再月前韵寄蔡天启》诗:『昔功恐唐捐。』4、周代诸侯国,后改叫『晋』。5、朝代名。(1)传说中虞舜之前的朝代,君主是尧。(2)公元618—907年,第一代君主是李渊,都市城在长安。(3)公元923—907年,五代之一,又称『后唐』,第一代君主是李勖。
临临:lín 1、<动>从高处向下看。《滕王阁序》:『飞阁流丹,下临无地。』2、<动>到;靠近。《陈情表》:『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3、<动>面对;对着。《过秦论》:『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4、<副>将要;快要。《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临池] 学习书法。[临存] 地位高的人对下人的问候,看望。[临命] 将死的时候。[临蓐] 将要分娩。
晋晋:jìn 1、<动>进。班固《幽通赋》:『盍孟晋以迨群兮。』2、<动>通『搢』,插。3、<名>周代诸侯国,在今山西、河北南部和陕西中部等地,公元前403年分为韩、赵、魏三国。4、<名>朝代名。(1)公元265-420年,第一代君主是司马炎。原建都洛阳,公元317年迁都建康,迁都以前称为『西晋』,迁都以后称为『东晋』。(2)公元936-947年,五代之一,又称『后晋』,第一代君主是石敬塘。
帖帖:tiē 1、<形>安定。魏徵《十渐不克终疏》:『脱因水旱,谷麦不收,恐百姓之心,不能如前日之宁帖。』2、<动>通『贴』。挨紧;粘附。《梁书·羊侃传》:『能反腰帖地。』《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3、<动>通『贴』。典当;典押。《新唐书·李峤传》:『有卖舍、帖田供王役者。』tiě<名>文书;告示。杜甫《新安吏》:『府帖昨夜下。』[引] 简条;便条。《南齐书·萧坦之传》:『家赤贫,唯有质钱帖子数百。』tiè<名>书法、绘画时摹仿的样本。龚自珍《跋某帖后》:『于塾中日展此帖临之。』[帖服] 顺从。[帖息] 安静平息。
唐唐:《丑集上·口字部》“(古文)啺《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徒郎切,音堂。《说文》大言也。从口庚声。《庄子·天下篇》荒唐之言。又《史记·司马相如·上林赋》瑉玉旁唐。〈注〉郭璞云:旁唐,盘薄。又国名。《玉篇》尧称唐者荡荡,道德至大之貌。《书·五子之歌》惟彼陶唐,有此冀方。〈疏〉韦昭云:陶,唐皆国名,犹汤称殷商也。○按书传皆言尧以唐侯升为天子,不言封於陶唐。陶唐二字,或共为地名,未必如昭言也。又《诗·唐风疏》唐者,成王母弟叔虞所封其地,帝尧夏禹所都之墟,汉曰太原郡。又汉县名。《前汉·地理志》中山国唐县。〈注〉故尧国也,唐水在西。《诗·唐风疏》皇甫谧曰:尧始封於唐,今中山唐县是也。后徙晋阳,及为天子,都平阳,於诗为唐国,则唐国为平阳也。又鲁地。《春秋·隐二年》公及戎盟于唐。〈注〉高平方舆县北有武唐亭。又《战国策》左济右天唐。〈注〉谓高唐。《前汉·地理志》平原郡高唐。〈注〉桑钦言,漯水所出也。又《武帝纪》南巡狩至於盛唐。〈注〉韦昭曰:在南郡。又《地理志》会稽郡钱唐。〈注〉武林水所出。又《后汉·光武纪》进屠唐子乡。〈注〉唐子乡有唐子山,在今唐州湖阳县西南。《广韵》唐州,楚地。战国时属晋,后入於韩,秦属南阳郡,后魏为淮州,隋为显州,贞观攺为唐州,因唐城山为名。又姓。《广韵》唐尧之后,子孙氏焉。《史记·秦本纪》孝文王立,尊唐八子为唐太后。又《屈原传》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又唐山,复姓。《前汉·礼乐志》高祖唐山夫人。又《诗·□风》中唐有甓。〈传〉中,中庭也。唐,堂途也。〈疏〉尔雅释宫云:庙中路谓之唐,堂途谓之□。李巡曰:唐,庙中路名。孙炎引诗中唐有甓。堂途,堂下至门之径也。然则唐之与□,庙庭之异名耳,其实一也。故云:唐,堂途也。《周语》陂唐汚庳,以钟其美。〈注〉唐,俗本作塘。《说文》无塘字。《庄子·徐无鬼》其求唐子也,而未始出域,有遗类矣。〈注〉唐子者,堂途给使令之人,犹周礼云门子耳。又草名。《诗·鄘风》爰采唐矣。〈传〉唐,蒙菜名。《尔雅·释草》唐蒙,女萝。女萝,菟丝。又弓名。《周礼·夏官·司弓矢》唐弓,大弓,以授学射者。又叶徒红切,音同。《欧阳修·杨谏议铭》震官太尉,四世以公。於陵正直,仆射於唐。考证:(《武帝纪》南巡狩至於盛唐。〈注〉韦昭曰:南郡。)谨照原文南郡上增在字。”
临临:《未集下·臣字部》《唐韵》力寻切《集韵》《韵会》犂针切《正韵》犂沉切,□音林。《尔雅·释诂》临,视也。《诗·卫风》日居月诸,照临下土。又《大雅》上帝临女,无贰尔心。〈笺〉临,视也。《礼·曲礼》临诸侯,畛於鬼神。〈疏〉以尊适□曰临。《谷梁传·哀七年》春秋有临天下之言焉,有临一国之言焉,有临一家之言焉。〈注〉徐乾曰:临者,抚有之也。又《博雅》临,大也。又《战国策》县阴以甘之,循有燕以临之。〈注〉临,犹制也。又易卦名。又车名。《诗·大雅》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传〉临,临车也。〈疏〉临者,在上临下之名。《释名》临,如字。韩诗作隆。又地名。《左传·哀四年》荀寅奔鲜虞,赵稷奔临。〈注〉临,晋邑。又丘名。《尔雅·释丘》右高名临丘。又姓。《后赵录》秦州刺史临深。《孔融传》有临孝存。又门名。《左思·吴都赋》左称弯崎,右号临硎。〈注〉弯崎,临硎,阍闼名。吴后主起昭明宫,於太初之东开弯崎临硎二门,弯崎宫东门,临硎宫西门。又《韵会》力鸩切《正韵》力禁切,□林去声。《增韵》丧哭。《颜师古曰》衆[音zhòng]哭曰临。《左传·宣十二年》楚子围郑,旬有七日。郑人卜行成,不吉。卜临于大官,且巷出车,吉。〈注〉临,哭也。《释文》临,力鸩切。又《韵补》叶卢东切,音隆。《诗·大雅》后稷不克,上帝不临。耗斁下土,宁丁我躬。《司马相如·长门赋》奉虚言而望诚兮,期城南之离宫。修薄具而自设兮,君不肯乎幸临。又叶力阳切,音良。《秦始皇祠洛水歌》洛阳之水,其色苍苍。祠祭大泽,倏忽南临。洛滨醊祷,色连三光。考证:(《礼·檀弓》临诸侯,畛於鬼神。)谨照原书檀弓改曲礼。(《司马相如·长门赋》君不肯兮幸临。)谨照原文兮改乎。
晋晋:《辰集上·日字部》《正字通》俗□字。(晋)《唐韵》《集韵》《韵会》□即刃切。《说文》作□,进也,日出万物进也。《类篇》隶省作晋。《易·晋卦》晋,进也。〈疏〉以今释古,古之晋字,即以进长为义。〈又〉明出地上晋。又《周礼·春官·典瑞》王晋大圭。〈疏〉晋,插也。又《周礼·夏官·田仆》凡田,王提马而走,诸侯晋大夫驰。〈注〉晋,犹抑也。又《周礼·地官·鼓人》以晋鼓鼓金奏。〈注〉晋鼓长六尺六寸。又《周礼·冬官考工记·庐人》凡为殳,去一以为晋围。〈注〉郑司农云:晋谓矛戟下铜鐏也。《释文》晋如字。又国名。《诗·唐风谱》成王封母弟叔虞於尧之故墟,曰唐侯。南有晋水,至子燮改为晋侯。又姓。《广韵》本自唐叔虞之后,以晋为氏,魏有晋鄙。又《集韵》子贱切,音箭。水名。又《周礼·冬官考工记·庐人》晋围。《释文》又音箭。又《陆云·登台赋》长发其祥,天监在晋。肃有命而龙飞兮,跚重斯而肇建。
帖帖:《寅集中·巾字部》《唐韵》他叶切《集韵》《韵会》托协切《正韵》他协切,□音贴。《说文》帛书署也。《广韵》券帖。又《通俗文》题赋曰帖。又唐制,帖试士曰试帖。举人总括经文,以应帖试,曰帖括。《文献通考》帖经,以其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开惟一行,裁纸为帖。凡帖三字,随时增损,可否不一,或得四,或得五,或得六,为通。《唐书·选举志》杨绾疏言明经,但记帖括。又《唐国史补》宰相判事有堂案,处分百司曰堂帖。又《广雅》帖,服也。又《增韵》妥帖,定也。《王逸楚辞序》义多乖异,事不妥帖。《陆机·文赋》或妥帖而易施。又《广韵》牀前帷也。《释名》牀前帷曰帖。言帖帖而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