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饼之会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tāng bǐng zhī huì成语简拼:TBZH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湯餅之會
成语解释
指孩子出生第三天举行宴会
成语用法
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示例
(1)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十卷:『一来为寿诞,二来小孩儿三朝,就当个汤饼之会。』
成语造句
(1)练习本的封面上写着“汤饼之会”几个大字。
(2)思南县塘头中学的奇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汤饼之会”。
(3)小昂不会写成语“汤饼之会”的最后一个字。
(4)小诚写不出成语“汤饼之会”,因此期中考试仅仅考了98分。
(5)旋斐叔叔给舒午和月樱介绍了“汤饼之会”的成语故事。
(6)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十卷:『一来为寿诞,二来小孩儿三朝,就当个汤饼之会。』。
成语出处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二卷:『三朝洗儿,曰汤饼之会;周岁试周,曰睟盘之期。』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汤汤:tāng 1、<名>热水;开水。《送东阳马生序》:『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2、<名>食物加水煮后的液汁。王建《新嫁娘》:『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3、<名>汤剂;用水煎服的中药。《史记·偏鹊仓公列传》:『治病不以汤液。』4、<名>人名。商朝的创建人。历史上著名的贤君《论积贮疏》:『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tàng<动>通『烫』。用热水焐;烫。《扁鹊见蔡桓公》:『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shāng见『汤汤』。[汤池] (1)灌注沸水的护城河,喻称城防坚固。(2)灌注温泉水的浴池。[汤火] 沸水和烈火,比喻极其危险的情势。[汤镬] 古代一种酷刑把人投入沸水中处死。[汤汤] shāngshāng(1)水流浩大的样子。《岳阳楼记》:『浩浩汤,横无际涯。』(2)指琴声。《吕氏春秋·本味》:『善哉乎鼓琴,汤乎若流水。』
饼饼:bǐng(1)泛称烤熟或蒸熟的面食,形状大多扁而圆:月饼;烧饼;大饼。(2)(饼儿)形体象饼的东西:铁饼;豆饼;柿饼儿。
之之:zhī 1、<动>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2、<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4、<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5、<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6、<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7、<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9、<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10、<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11、<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12、<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会会:huì 1、<动>会合;聚集。《陈涉世家》:『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2、<动>会盟;宴会。《廉颇蔺相如列传》:『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又] 会见;见面。《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闻,不肯与会。』《孔雀东南飞》:『于今无会因。』3、<名>机会;时机。《<指南录>后序》:『中兴机会,庶几在此。』4、<名>节奏。《庖丁解牛》:『乃中《经首》之会。』5、<动>领会;理解。《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6、<副>适逢;恰巧遇上。《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7、<动>能。《林黛玉进贾府》:『我自来是如此,从会饮食时便吃药。』8、<副>当然;必定。《孔雀东南飞》:『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9、<副>将要。《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kuài 1、<动>算帐;结帐。《冯谖客孟尝君》:『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2、<名>帽子上缀结采玉的缝隙叫会,作朝及蔽膝的领缝也叫会。[会圣] 有超人本领。[会子] (1)宋代发行的一种纸币。(2)约会的帖子。
汤汤:《巳集上·水字部》《唐韵》土郎切《集韵》《韵会》《正韵》他郎切,□音镗。《说文》热水也。《楚辞·九歌》浴兰汤兮沐芳。又水名。《山海经》上申之山,汤水出焉。又《水经注》江水,东迳瞿巫滩,左则汤谿水注之,源出朐忍县北。又谷名。《张衡·南都赋》汤谷涌其后。又州名。《韵会》广南化外,唐置汤州,天宝时为汤泉郡。又县名。《广舆记》汤阴县,属彰德府。又《书·虞书疏》除残去虐曰汤。马融又云:云行雨施曰汤。又《风俗通·王霸篇》汤者,攘也,昌也。言其攘除不轨,天下炽盛。又《广韵》式羊切《集韵》《韵会》《正韵》尸羊切,□音商。汤汤,流貌。一曰波动之状。《诗·大雅》江汉汤汤。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他浪切,音傥。热水沃也。《礼·月令》如以热汤。又《集韵》余章切,音阳。与阳同。阳谷,日所出也。亦作阳。《淮南子·天文训》日出于汤谷。又《广韵》他浪切,音荡。与荡通。《诗·陈风》子之汤兮。〈传〉汤,荡也。〈笺〉言游荡无不为也。又与荡同。《前汉·天文志》四星若合,是谓大汤。又《韵补》叶透空切,音通。《东方朔·七谏》何青云之流澜兮,微霜降之蒙蒙。徐风至而徘徊兮,疾风过之汤汤。考证:(《楚辞·九歌》浴兰汤兮沐芳华。)谨按原文华字属下为句不连芳读,谨省华字。
饼饼:《戌集下·食字部》《正字通》俗餠字。
之之:《子集上·丿字部》《唐韵》《正韵》止而切《集韵》《韵会》真而切,□音枝。《说文》出也,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适也,往也。《礼·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气,则无不之也。又於也。《礼·大学》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注〉之,适也。《朱传》犹於也。又语助辞。《书·金縢》礼亦宜之。《礼·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语尾,或层出。如毛诗我之怀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六句九之字,常华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诗·周南》之子于归。〈注〉之子,是子也。又变也。《易传》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孙奕示儿编》之字训变,左传,遇观之否。言观变为否也。又至也。《诗·鄘风》之死矢靡他。又遗也。《扬子·法言》或问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则载而恶乎之。曰:之后世君子。〈注〉言行道者贵乎及身,乃载以遗后世。又姓。出《姓苑》。又《郝敬读书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属,地有所往,连属之辞也。通作旃。《诗·唐风》舍旃舍旃。又《魏风》上慎旃哉。□与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义互通。又《韵补》叶职流切,音周。《楚辞·九章》吕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饭牛。不逢尧舜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气,焉本鸢,后人借为助语,助语之用既多,反为所夺,又制字以别之,乃有芝字吁字鸢字。考证:(《礼·文王世子》冬亦如之。)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
会会:《辰集上·曰字部》《唐韵》《集韵》□黄外切,音绘。合也。《易·乾卦》亨者,嘉之会也。〈疏〉使物嘉美之会聚。《书·禹贡》灉沮会同。〈疏〉谓二水会合而同。又《洪范》会其有极。〈疏〉会,谓集会。《礼·乐记》竹声滥,滥以立会,会以聚衆[音zhòng]。又《周礼·天官·大宰》大朝觐会同。又《春官·大宗伯》时见曰会。又《礼·檀弓》周人作会,而民始疑。〈注〉会,谓盟也。《左传·昭三年》有事而会,不协而盟。又《左传·宣七年》凡师出与谋曰及,不与谋曰会。又《集韵》《韵会》□古外切,音侩。与绘通。《书·益稷》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传〉会,五采也。《释文》马、郑作绘。又《诗·卫风》会弁如星。〈笺〉会,谓弁中之缝也。《释文》会,《说文》作□。《周礼·夏官·弁师》王之皮弁会五采。〈注〉会,作□。郑司农云:谓以五采束发也。士丧礼曰:桧用组,乃笄。桧,读与□同,书之异耳。又《周礼·天官·小宰》听出入以要会。〈注〉谓计最之簿书,月计曰要,岁计曰会。又《天官·司会注》会,大计也。又《周礼·夏官·职方氏》东南曰扬州,其山镇曰会稽。〈注〉会稽,在山阴。又姓。《姓氏急就篇》汉武阳令会栩。又《集韵》古活切,音括。会撮项椎也。又《集韵》户栝切,音活。《庄子·人间世》会撮指天。向秀读。又《韵补》今声浊,叶泰。古声清,叶祭。《却正·释讥》三方鼎峙,九有未乂。圣贤拯救之秋,列士树功之会。考证:(《春官·大宗伯》时见而会。)谨照原文而会改曰会。(《集韵》古活切,音括。撮项椎也。)谨照原文撮上增会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