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gōu shēn zhì yuǎn成语简拼:GSZY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探賾索隱,鉤深致遠
成语解释
探:寻求,探测;赜:幽深玄妙;索:搜求;隐:隐秘;致:招致。探究深奥的道理,搜索隐秘、深远的问题。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封面上写着“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几个大字。
(2)菲菲写不出成语“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的拼音。
(3)谷堆三中的邹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4)建坊大哥哥给钰恩和小鸟讲述了“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的历史典故
(5)小慧不会写成语“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的最后一个字。
(6)夫推历生律,制器规圆矩方,权重衡平,准绳嘉量,探赜索隐,钩深致远,莫不用焉。
(7)在去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根河市好里堡林业第二中学之前,芷仪大哥哥给羽璇和佳钰讲述了『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的历史典故
(8)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成语出处
《周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索隐索隐:寻求事物的隐僻之理。《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探探:tàn 1、<动>掏;手伸进去摸取。《两小儿辩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2、<动>寻求;寻找。《促织》:『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3、<动>探访;探寻游览。《游黄山记》:『因念黄山当年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4、<运>探讨;探究。《谭嗣同》:『闭户养心读书,冥探孔佛之精奥。』5、<动>探望。《祭妹文》:『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6、<动>侦察;侦探。《群英会蒋干中计》:『瑜欲亲往探看曹军水寨。』[探花] 看花;采花。唐代进士及第,在杏园宴会,由同榜进士中最年轻的二人采折名花,称探花郎或探花使。宋代专称科举考试中殿试一甲第三名。
赜赜:zé <形>深奥;玄妙。《周易·系辞上》:『探赜索隐。』
索索:suǒ 1、<名>大绳子;绳索。《报任安书》:『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2、<动>绞合;搓。《诗经·七月》:『昼尔于茅,宵尔索綯。』3、<动>寻求。《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4、<动>寻找。《扁鹊见蔡桓公》:『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5、<动>索要;索取。《兵车行》:『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6、<形>孤独。白居易《与元稹书》:『索居则以诗相慰,同处则以诗相娱。』7、<形>尽。《宋史·刘绮传》:『逮未申间,敌力疲气索。』8、<副>须;得;能。《长亭送别》:『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辨] 绳,索。『绳』指小绳子。『索』指大绳子。[索居] 独居。[索然] (1)离散的零落的样子。(2)流泪的样子。[索笑] 求笑;取笑。[索隐] 寻求事物的隐僻之理。
隐隐:yǐn 1、<动>隐藏。《核舟记》:『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2、<动>隐居,不出来做官。《信陵君窃符救赵》:『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3、<名>隐衷;隐情。《病梅馆记》:『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4、<动>同情。《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5、<副>暗地里。《促织》:『然睹促织,隐中胸怀。』6、<名>矮墙。《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逾隐而待之。』[隐忍] 隐瞒真情而勉力忍耐。[隐逸] 隐居;隐居的人。[隐隐] 不很清楚;隐约。[隐约] 依稀不清楚。
钩钩:gōu 1、<名>衣带上的钩。[引] 各种挂东西的钩。《陌上桑》:『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2、<动>钩取;捉取。《狱中杂记》:『少有连,必多方钩致。』3、<动>钩连;牵连。《五人墓碑记》:『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4、<名>木匠用来画圈的工具。《庄子·马蹄》:『曲者中钩,直者应绳。』5、<名>一种兵器。左思《吴都赋》:『吴钩越棘。』6、<名>镰刀。《汉书·龚遂传》:『诸持鉏钩田器者,皆为良民。』[钩党] 指相牵连的同党。[钩援] 登成之具。
深深:shēn 1、<形>水深,与『浅』相对。《滕王阁序》:『地势极而南溟深。』2、<形>深远,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距离大。《口技》:『遥闻深巷中犬吠。』《游园》:『人立小庭深院。』3、<形>时间久。《琵琶行》:『夜深忽梦少年,梦啼妆泪红阑干。』4、<形>程度深。《扁鹊见蔡桓公》:『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5、<形>苛刻;严厉;刻毒。《荆轲刺秦王》:『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6、<形>深刻;深入。《过秦论》:『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游褒禅山记》:『此所以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也。』7、<形>茂盛。《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8、<副>很;非常。《赤壁之战》:『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孤望。』
致致:zhì 1、<动>送;送达。《柳敬亭传》:『皖帅欲结欢于宁南,致敬亭于幕府。』2、<动>表达;表示。《屈原列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3、<动>说;回答。《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4、<动>达到。《劝学》:『假舆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5、<动>获得;得到。《送东阳马生序》:『家贫,无以致书以观。』6、<动>招致;引来。《信陵君窃符救赵》:『致食客三千人。』7、<动>招请;招集。《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8、<动>致使;使得。《孔雀东南飞》:『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9、<动>送还;交还。《柳毅传》:『昔为钱塘长,今则致政焉。』10、<动>用。《张衡传》:『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11、<名>情致;情趣。《兰亭集序》:『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12、<形>细密;细致。《汉书·辛延年传》:『按其狱,皆文致,不可得反。』13、<副>通『至』,极。《与吴致书》:『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致力] 把力量集中用在某个方面。[致命] (1)舍弃生命。(2)要害的。[致意] (1)向别人表达自己的用意。(2)表达问候之意。
远远:yuǎn 1、<形>空间距离大,跟『近』相对。《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2、<名>远方;远方的国家或人民。《殽之战》:『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3、<动>疏远。《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帝所以兴隆也。』4、<动>远离。《陈情表》:『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5、<形>时间长、久。《登泰山记》:『其远古刻尽漫失。』6、<形>长远;深远。《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7、<动>远播。《爱莲说》:『香远益清。』8、<副>差距大。《邹忌讽齐王纳谏》:『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远布] 远扬。[远人] (1)关系疏远的人。(2)远方的人。
探探:《卯集中·手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他含切,音贪。《说文》远取之也。《增韵》伺也,索也。《易·系辞》探赜索隐。〈疏〉探谓阅探求取。《书·多方》则惟尔多方,探天之威。〈注〉自取天威也。《谷梁传·隐元年》已探先君之邪志。《前汉·董仲舒传》春秋深探其本。又《尔雅·释言》探,试也。《论语》见不善如探汤。《史记·郦生传》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又《集韵》《类篇》《韵会》《正韵》□他绀切,音僋。义同。又《集韵》时占切,音蟾。亦取也。与撏同。《说文》本作□。今文作探。《周礼》作掸。互见掸字注。
赜赜:《酉集中·贝字部》《广韵》士革切,音啧。《易·系辞》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疏〉谓幽深难见。《释文》赜,京氏作啧。○按徐铉说文叙辨俗书伪谬,不合六书之体者,以赜为假借之字,当通用啧。《集韵》赜或作□。
索索:《未集中·糸字部》《广韵》苏各切《集韵》《韵会》昔各切,□音□。《说文》作□,草有茎叶可作绳索。从□糸。《韵会》隷作索。《小尔雅》大者谓之索,小者谓之绳。《急就篇注》索,总谓切捻之令紧者也。《书·五子之歌》若朽索之驭六马。《诗·豳风》宵尔索綯。又《易·震卦》震索索。〈疏〉心不安之貌。《释文》惧也。又《书·牧誓》惟家之索。〈传〉索。尽也。又《周礼·夏官·方相氏》以索室殴疫。〈注〉索,廋也。又《礼·檀弓》吾离羣而索居。〈注〉索,散也。又《左传·昭十二年》八索九丘。《书序》八卦之说,谓之八索。又地名。《前汉·地理志》武都郡有索县。又姓。《左传·定四年》殷民七族,有索氏。又《广韵》山戟切《集韵》色窄切,□音色。同□,求也。《礼·曲礼》大夫以索牛。〈注〉索,求得而用之。又《集韵》苏故切,音素。《释名》索,素也。八索,着素王之法也。《屈原·离骚》衆[音zhòng]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注〉索,音素。○按《说文》在木部,今倂附入。索从□,《说文》在□部。考证:(《屈原·离骚》羌内恕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谨照原文恕下增己字。
隐隐:《戌集中·阜字部》《唐韵》《正韵》於谨切《集韵》《韵会》倚谨切,□音櫽。《尔雅·释诂》隐,微也。〈注〉微谓逃藏也。《易·乾卦》龙德而隐者也。又《礼·礼运》大道既隐。〈注〉隐犹去也。又《说文》蔽也。《玉篇》匿也。《论语》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礼·檀弓》事亲有隐而无犯。《鲁语》□五而已,无有隐者,隐乃讳也。又《广韵》私也。《论语》吾无隐乎尔。〈疏〉孔子敎人无所隐惜。又《玉篇》不见也。《易·系辞》巽称而隐。〈注〉称扬命令,而百姓不知其由。《史记·韩安国传》壷遂之深中隐厚。又《礼·曲礼》不以隐疾。〈注〉隐疾,衣中之疾也。又《史记·秦始皇纪》隐宫徒□者,七十余万人。〈注〉宫□,一百日隐於阴室养之,故曰隐宫。又《史记·滑稽传》齐威王之时喜隐。《前汉·艺文志》隐书十八篇。〈注〉《刘向·别录》云:隐书者,疑其言以相问,对者以虑思之,可以无不喻。又《礼·玉藻》隐辟而后履。〈注〉隐辟,俛逡巡而退着履也。又《尔雅·释言》隐,占也。〈注〉隐度。〈疏〉占者,视兆以知吉凶,必先隐度。《礼·少仪》军旅思险,隐情以虞。〈注〉隐,意也,思也。《后汉·安帝纪》隐亲悉心,勿取浮华。〈注〉皆隐审尽心,勿取浮华不实者。又《扬子·方言》隐,定也。又《玉篇》安也。又痛也。《诗·邶风》如有隐忧。〈传〉痛也。《礼·檀弓》拜稽颡,哀戚之至隐也。稽颡,隐之甚也。《孟子》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又〉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前汉·韩安国传》此仁人之所隐也。又《左传·昭二十五年》隐民皆取食焉。〈注〉隐约穷困。又《定三年》君以弄马之故,隐君身。〈注〉隐,忧约也。《荀子·儒效篇》隐隐兮其恐人之不当也。〈注〉隐隐,忧戚貌。又《司马相如·上林赋》湛湛隐隐。〈注〉隐隐,盛貌。又《前汉·郊祀歌》休嘉砰隐溢四方。〈注〉砰隐,盛意。又《左传·襄二十三年》踰隐而待之。〈注〉隐,短墙也。又《諡法》隐拂不成曰隐,不显尸国曰隐,见美坚长曰隐。又姓。《吴志》有廷尉左监隐蕃。又《尔雅·释草》蒡,隐葱。〈注〉似苏,有毛,江东呼为隐葱,藏以为葅。又《广韵》《集韵》□於靳切,音檼。《广韵》隈隐之貌。又《孟子》隐几而卧。〈注〉隐,倚也。於靳反。又《集韵》筑也。《前汉·贾山传》厚筑其外,隐以金椎。又《集韵》於刃切,駰去声。《礼·檀弓》既葬而封,广轮揜坎,其高可隐也。〈注〉隐,据也。封可手据,谓高四尺所。《释文》隐,於刃反。《集韵》俗作□□隐。考证:(《后汉·安帝纪》隐视幽心,勿取浮华。)谨照原文隐视改隐亲。幽心改悉心。(《定二年》君以弄马之故,隐君身。)谨照原文二年改三年。(《襄二十三年》隃隐而待之。)谨照原文隃隐改踰隐。(《尔雅·释草》蒡,隐葱。〈注〉似苏,有毛,江东呼为隐葱)谨照原文两葱字□改葱。
钩钩:《戌集上·金字部》《广韵》古侯切《集韵》《韵会》《正韵》居侯切,□音沟。《玉篇》铁曲也。又《广韵》刃属。《韵会》古兵有钩,有镶,皆刃属。引来曰钩,推去曰镶。《前汉·韩延寿传》铸作刀刃钩镡。〈注〉钩,亦兵器也。似刃而曲,所以钩杀人也。又刃环。《战国策》无钩竿镡,蒙须之便。〈注〉钩,刃头环。《史记·楚世家》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注〉凡戟有钩喙,钩口之尖也。言楚国戟之钩,口尖有折者,足以为鼎也。又刃名。《淮南子·修务训》纯钩鱼肠。〈注〉纯钩,利刃名。又刀名。《鲍照·乐府》锦带佩吴钩。《沈括曰》吴钩,刀名也。刀弯,今南蛮用之,谓之葛党刀。《李贺诗》男儿何不带吴钩。又钓钩。《庄子·外物篇》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又带钩。《孟子》岂谓一钩金。〈注〉钩,带钩也。又刈禾镰曰刈钩。《前汉·龚遂传》遂为渤海太守,贼弃弓弩而持鉏钩。又幔钩。《隋书·苏威传》威见宫中以银为幔钩,盛□节俭之美,帝为攺容。又马颔钩。《诗·大雅》钩膺鞗革。〈注〉娄颔之钩。又凡县物者曰钩。亦曰鹿觡,曰钩格。见《扬子·方言》。又钩物也。《左传·襄二十三年》或以戟钩之。又《正字通》钩索义理,犹言穷理也。《易·系辞》钩深致远。〈疏〉物在深处,能钩取之。又绕也。《仪礼·乡射礼》豫则钩楹内。〈注〉钩楹,绕楹而东也。又屈也。《战国策》弓拨矢钩。〈注〉钩,矢锋屈也。或作拘。古通。又留也。《前汉·鲍宣传》使吏钩止丞相掾史。〈注〉钩,留也。又致也。《前汉·赵广汉传》善为钩距,以得事情。〈注〉钩,致也。距,闭也。使对者无疑,示若不问而自知,衆[音zhòng]莫觉所由,以闭其术为距也。《前汉·□万年传》咸皆钩校发其奸臧。又规也。《前汉·扬雄传》带钩矩而佩衡兮。〈注〉钩,规也。矩,方也。又牵引也。《后汉·灵帝纪》皆为钩党下狱。〈注〉钩,谓相牵引也。又车名。《礼·明堂位》钩车,夏后氏之路也。〈注〉钩,有曲舆者也。又车心木。《易·小畜舆脱辐疏》谓舆下缚木,舆轴相连,钩心之木是也。《周礼·冬官考工记·车人》以凿其钩。〈注〉钩,钩心。又射具。《诗·小雅》决拾既佽。〈疏〉决,钩弦也。又服饰名。《仪礼·士虞礼》钩袒。〈注〉如今擐衣也。〈疏〉若汉时人擐衣以露臂,故云如今擐衣也。又星名。《后汉·班固传·两都赋》周以钩□之位。〈注〉前书音义曰:钩□,紫宫外星也。宫卫之位,亦象之。又钩钤,详前钤字注。又《字汇补》钩芒,神名。与句芒同。《前汉·扬雄传》丽钩芒与骖[音cān]乗[音chéng]蓐收兮。又汉宫名。《前汉·车千秋传》钩弋夫人。〈注〉钩弋,宫名。赵婕妤好居之,故号钩弋夫人。又《列仙传》钩弋夫人发手,得一玉钩,故号焉。又宦者署。《前汉·昭帝纪》上耕於钩盾弄田。〈注〉钩盾,宦者近署。又官名。《前汉·百官公卿表》又中书,谒者,黄门,钩盾,尚方,御府,永巷内者,宦者,八官令丞。〈注〉钩盾,主近苑囿。又地名。《前汉·李陵传》遮钩营之道。〈注〉单于要害道。又山名。《山海经》钩吾之山。又水名。《尔雅·释水》九河,八钩盘。〈注〉水曲如钩流盘桓也。〈疏〉在东光之南,鬲县之北。又草名。《尔雅·释草》钩芺。〈注〉大如拇指,中空,茎头有台,似蓟,初生可食。〈疏〉蓟类也。一名钩。一名芺。〈又〉钩,藈姑。〈注〉钩,□也。一名王瓜。实如瓝瓜正赤,味苦。《博雅》茛,钩吻也。又藤名。《山海经》其上多桃枝钩端。〈注〉郭云:钩端,桃枝属。吴任臣曰:钩端,藤也。又鸟名。《山海经》有鸟焉,其状如凫而鼠尾,善登木,其名曰絜钩。又姓。《正字通》宋钩光祖。又藏钩。《风土记》京师人,□日后为藏钩之戏,分二曹,鬭胜负。《李商隐诗》隔坐送钩春酒暖。又《正韵》与阄同。《荀子·君道篇》探筹投钩。又交钩,语不止也。《欧阳修诗》异日说交钩。又钩輈,鹧鸪鸣声。《林逋诗》云水叫钩輈。又《集韵》权俱切,音劬。钩町,西南夷国名。《前汉·西南夷传》立亡波为钩町王。〈注〉钩音钜于反,町音大鼎反。又《集韵》居□切,音冓。钩梯,攻城具。《诗·大雅》以尔钩援。〈传〉钩,钩梯也。所以钩引上城者。《释文》钩,古□反。又古侯反。又《韵补》叶音拘。《古·日出东南隅行》罗敷善采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绳,桂枝为笼钩。
深深:《巳集上·水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式针切,音□。水名。《说文》水出桂阳南平,西入营道。又邃也。《增韵》深者,浅之对。《诗·邶风》深则厉,浅则揭。又深微也。《易·系辞》惟深也能通天下之志。又藏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必深其爪。又衣名。《礼·深衣疏》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又州名。《韵会》后汉博陆郡,隋置深州。《广舆记》今属真定府。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式禁切,音谂。度浅深曰深。《周礼·地官》以土圭测土深。
致致:《未集下·至字部》《广韵》《集韵》□陟利切,音踬。《说文》送诣也。《春秋·成九年》夏,季孙行父如宋致女。〈注〉女嫁三月,又使大夫随加聘问,谓之致女。《礼·曲礼》献田宅者操书致。〈注〉详书其多寡之数,致之于人也。又招致也。《杨升庵外集》致有取意。《易·系辞》备物致用。〈疏〉谓备天下之物,招致天下所用。《周礼·地官·遂人》凡治野,以下剂致甿。〈注〉致,犹会也。民虽受上田中田下田,及会之。以下剂为率。又纳也。《礼·曲礼》大夫七十而致事。〈注〉致其所掌之事於君,而告老。〈疏〉不云置,而云致者,置是废绝,致是与人,明朝廷必有贤代己也。又传致也。《诗·小雅》工祝致告。〈笺〉祝於是致孝孙之意,告尸以利成。又极也。《书·盘庚》凡尔衆[音zhòng],其惟致告。〈传〉致我诚,告汝衆[音zhòng]。《礼·礼器》有放而不致也。〈疏〉致,极也。又《礼·乐记》致乐以治心。〈注〉致,犹□审也。又委也。《易·困卦》君子以致命遂志。《论语》事君能致其身。《朱注》致,犹委也。又诚也。《老子·道德经》其致之。〈注〉致,诚也。又挑战曰致师。《左传·宣十二年》楚许伯御乐伯,摄叔为右,以致晋师。〈疏〉致师,致其必战之志。又态也。《水经注》茂竹便媚,致可翫也。《六帖》崔远风致整峻。《王缙诗》自然成高致。又至也。《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梦之灋。一曰致梦。〈疏〉训致为至,梦之所至也。又制也。《管子·白心篇》以致为仪。〈注〉致者,所以节制其事,故为仪。又《易·系辞》一致而百虑。〈疏〉所致虽一,虑必有百,言虑虽百种,必归於一致也。又就也。《老子·道德经》故致数车无车。〈注〉致,就也。言人就车数之,为辐,为轮,为毂,为衡,为轝,无有各为车者。又《诗·大雅》是致是附。〈传〉致,致其社稷羣神。〈疏〉致者,运转之词。又密也。《礼·礼器》德产之致也精微。〈注〉致,致密也。《前汉·严延年传》文致不可得反。〈注〉言其文案整齐。又与致通。《礼·月令》孟冬,命工师效功,陈祭器,按度程,必功致为上。〈注〉谓功力密致也。致至同。
远远:《酉集下·辵字部》《广韵》云阮切《集韵》《韵会》雨阮切,□爰上声。《说文》辽也。《广韵》遥远也。《正韵》指远近定体也。又《广韵》《集韵》《韵会》于愿切《正韵》于怨切,□爰去声。《正韵》远之也。远近之远上声,如《诗》其人则远之类。远离之远去声,如《论语》敬鬼神而远之之类是也。又叶于员切,音渊。《诗·小雅》尔之远矣,民胥然矣。俗作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