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í chén hǎi dǐ
成语简拼:SCHD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石沉海底
成语解释
石头沉到海底。比喻从此没有消息。
成语接龙
石沉海底→底死谩生→生不逢时→时变是守→守常不变→变风改俗→俗不可医→医时救弊→弊车羸马→马齿加长
成语示例
(1)典型的恩将仇报,从此便犹如石沉海底,至使我那老岳丈癖瘾大发,顶着鸭舌帽从此一蹶不振。▼冯苓植《与死共舞——『鞭杆』的故事》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三页赫然是“石沉海底”几个大字。
(2)菲菲写不出成语“石沉海底”的拼音。
(3)红河县浪堤中学的奇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石沉海底”。
(4)朦朦不会写成语“石沉海底”的最后一个字。
(5)猪轰叔叔给妮净和楠韵介绍了“石沉海底”的成语故事。
(6)去新政离堆的火车上,贸老师给慧玲和笑馨讲了『石沉海底』的历史故事。
(7)典型的恩将仇报,从此便犹如石沉海底,至使我那老岳丈癖瘾大发,顶着鸭舌帽从此一蹶不振。见冯苓植《与死共舞——『鞭杆』的故事》。
成语出处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他若是不来,似石沉大海。』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海底海底:[hǎidǐ] (1)海洋的底部。(2)海床。
石石:shí 1、<名>石头。《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名>石碑。《五人墓碑记》:『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3、<名>矿物类药物;古代治病用的石针。《扁鹊见蔡桓公》:『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4、<名>石制的磬类乐器。金、土、石、革、丝、匏、竹八音之一。5、<量>今读dàn。古代容量计算单位,十斗为一石。《马说》:『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石肠] 心肠如石。喻意志坚强。[石田] 多石而不可耕之田。喻无用。
沉沉:chén 1、<动>沉入水中;沉没。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岳阳楼记》:『浮光跃金,静影沉璧。』2、<动>泛指下落;沉陷。《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3、<动>沉溺;陷入。《冯谖客孟尝君》:『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4、<形>重;沉重。《采草药》:『无苗时采,则实而沉。』5、<形>深;深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幕,沉醉不知归路。』[注] 『沉』原来写作『沈』,音shěn;『沉没』、『深沉』各义写作『沉』,音chén。[沉沉] 1.深沉、凝重的样子。2.昏愦不清的样子。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楚天阔。』[沉浮] 1.在水面上出没。2.亦作『浮沉』。比喻人事的升降、盛衰、消长。[沉沦] 1.沉没;沉溺。范晔《后汉书·寇荣传》:『蹈陆土而有沉之忧,远岩墙而有镇压之患。』2.埋没;沦落。杜甫《赠鲜于京兆二十韵》:『奋飞超等级,容易失沉。』3.死的委婉说法。陈寿《三国志·魏书·高堂隆传》:『若遂沉,魂而有知,结草以报。』[沉迷] 陷溺;迷惑。丘迟《与陈伯之书》:『沉猖獗,以至于此。』[沉湎] 沉溺于酒。[沉抑] 1.郁结而不顺畅。屈原《九章·异诵》:『情沉而不达兮,又蔽而莫之曰。』2.隐退。《管子·宙合》:『知道之不可行,则沉以辟罚,静默以侔免。』3.压制。[沉毅] 沉着而刚毅。[沉吟] 1.沉思。曹操《短歌行》:『但为君故,沉至今。』2.犹豫不决。《后汉书·隗嚣传》:『邯得书,沉十馀日,乃谢士众,归命洛阳。』3.低声吟咏。谢庄《月赋》:『沉齐章,殷勤陈篇。』[沉郁] 1.积滞而不通畅。韦应物《善福阁对雨寄李儋幼遐》:『感此穷秋气,沉命友生。』2.含蕴深刻。任昉《王文宪集序》:『若乃金版玉匮之书,海上名山之旨,沉淡雅之思,离坚合异之谈,莫不揔制清衷,递为心极。』[沉鸷] 深沉勇猛。杜牧《罪言》:『故其人沉多材力,重许可,能辛苦。』[沉滞] 1.积滞而不通畅。吕不韦《吕氏春秋·情欲》:『筋骨沉,血脉壅塞。』2.仕宦久不得升迁。《北史·王慧龙传》:『去州归京,多年沉。』3.停滞;拖延。《后汉书·尹敏传》:『帝深非之,虽竟不罪,而亦以此沉。』4.隐退。宋玉《九辩》:『愿沉而不见兮,尚欲布名乎天下。』
海海:hǎi 1、<名>百川汇聚处;大海。《劝学》:『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2、<名>大湖。《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3、<名>比喻事物多而广。《游黄山记》:『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海客] 1、航海的人。2、浪迹四方的人。
底底:dǐ 1、<名>底部;底面。《小石潭记》:『全石以为底。』2、<名>里面;下面。白居易《琵琶行》:『间关莺语花底当滑,幽咽泉流冰下难。』3、<名>原稿;草稿。如『底本』。4、<名>末尾;尽头。如『年底』。5、<动>到;到达。《列子·天瑞》:『底春披裘。』6、<动>停滞。柳宗元《天说》:『人之血气败逆壅底。』7、<代>何;什么。《乐府诗集·秋歌》:『寒衣尚未了,郎唤侬底为?』8、<助>相当于『的』。
石石:《午集下·石字部》《唐韵》《集韵》《正韵》常只切《韵会》常亦切,□音硕。《增韵》山骨也。《释名》山体曰石。《易·说卦传》艮为山,为小石。《杨泉物理论》土精为石,石气之核也。气之生石,犹人筋络之生爪牙也。《春秋·说题词》石,阴中之阳,阳中之阴,阴精补阳,故山含石。又乐器,八音之一。《书·益稷》击石拊石。〈注〉石,磬也。又乐声不发扬亦曰石。《周礼·春官·典同》厚声石。〈注〉钟太厚则如石,叩之无声。又坚也。《前汉·扬雄传》石画之臣。《师古注》言坚固如石。亦作硕。又星亦称石。《左传·僖十六年》陨石于宋五,陨星也。又量名。十斗曰石。《前汉·食货志》夫治田百畮,岁收畮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又官禄秩数称石。《师古曰》汉制,三公号称万石,以下递减至百石。又粗布皮革之数亦称为石。《唐书·张弘靖传》汝辈挽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又水亦称石。《水经注》河水浊,清澄一石水六斗泥。又酒亦称石。《史记·滑稽传》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又衡名。百二十斤为石。《书·五子之歌》关石和钧。〈注〉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礼·月令》仲春钧衡石。《前汉·律正志》石者,大也,权之大者。又州名。《广韵》秦伐赵取离石,周因邑以名州。又姓。《左传》卫大夫石碏。又复姓。孔子弟子有石作蜀。又叶常义切,音嗜。《宋玉·高唐赋》势薄岸而相击兮,隘交引而却会。崪中怒而特高兮,若浮海而望碣石。又叶石若切,音杓。《楚辞·惜誓》方世俗之幽昬兮,眩白黑之美恶。放山渊之龟玉兮,相与贵夫砾石。又《招魂》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十日代出,流金砾石些。又叶七各切,音错。《郭璞·尔雅赞》鳆似蛤,有鳞无殻。一面附石,细孔亲亲,或七或八。
沉沉:《巳集上·水字部》《字汇》同沈。
海海:《巳集上·水字部》《唐韵》《正韵》呼攺切《集韵》《韵会》许亥切,□音醢。《说文》天池也。以纳百川者。《释名》海,晦也。主承秽浊水,黑如晦也。《书·禹贡》江汉朝宗于海。又环九州为四海。《书·禹贡》四海会同。《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又物产饶富为陆海。《前汉·东方朔传》所谓天下陆海之地。又天海,星名。《甘氏星经》天海十星,在壁西南。又州名。《广韵》禹贡徐州之域,七国时属楚,秦为薛郡,汉为东海郡。后魏为海州。又《韵补》叶虎洧切,音喜。《诗·小雅》沔彼流水,朝宗于海。鴥彼飞隼,载飞载止。又叶火五切,音虎。《陆云·陆丞相诔》靖共夙夜,匪宁匪处。经始绵绵,滂沱淮海。《集韵》或作□。
底底:《寅集下·广字部》《唐韵》都礼切《集韵》《韵会》《正韵》典礼切,□音邸。《说文》山居也。又《说文》下也。又《玉篇》止也。《尔雅·释诂》底,待也。〈注〉止也。〈疏〉底者,在物之下,是亦止也。又《玉篇》滞也。《左传·昭元年》勿使有所壅闭湫底。〈注〉底,滞也。《晋语》戾久将底,底箸滞淫。又《增韵》器臀也。《诗·大雅》于橐[音tuó]于囊。〈笺〉无底曰橐[音tuó]。有底曰囊。又文书槀曰底。《春明退朝录》公家文书稿,中书谓之草,枢密院谓之底,三司谓之检。秘府有梁朝宣底二卷,即贞明中崇政院书也。又凡供役使者曰小底。《晋公谈录》皇城使刘承规,在太祖朝为黄门小底。又设疑之辞。《匡谬正俗》俗谓何物为底。此本言何等物,后省何,直云等物耳。应璩诗云:用等谓才学,言用何等才学也。去何言等,其言已旧,今人不详根本,乃作底字,非也。唐人诗多用底字。《杜甫·寄王陶二少尹诗》文章差底病。《韩愈·曲江寄白舍人诗》有底忙时不肯来。又与厎通。《韵会》厎,通作底。《诗·小雅》靡所底止。〈传〉底,至也。又与砥通。《前汉·枚乗[音chéng]传》磨砻底厉。〈注〉底,柔石也。又叶都木切,音啄。《郭璞·东海外大壑赞》写溢洞穴,暵昏龙烛。爰有天壑,号为无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