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ǔ què zhī yá
成语注音:ㄕㄨˇ ㄑㄩㄝˋ ㄓㄧ ㄧㄚˊ
成语简拼:SQZY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鼠雀之牙
成语解释
指争讼之事。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细微小事
近义词
鼠牙雀角、雀角鼠牙
成语接龙
1、鼠雀之牙→牙白口清→清风亮节→节用裕民→民怨沸腾→腾云驾雾→雾涌云蒸→蒸蒸日上→上树拔梯→梯愚入圣→圣主垂衣→衣弊履穿→穿窬之盗→盗亦有道→道听耳食→食案方丈→丈二和尚→尚虚中馈→馈贫之粮→粮尽援绝→绝妙好辞→辞严气正→正身清心→心术不正→正大堂皇
2、鼠雀之牙→牙白口清→清贫如洗→洗垢求瑕→瑕瑜互见→见精识精→精益求精→精金良玉→玉巵无当→当仁不让→让三让再→再作道理→理不胜辞→辞严气正→正言直谏→谏尸谤屠→屠毒笔墨→墨守成规→规绳矩墨→墨迹未干→干啼湿哭→哭天喊地→地北天南→南去北来→来情去意
3、鼠雀之牙→牙白口清→清水衙门→门堪罗雀→雀马鱼龙→龙腾豹变→变化无常→常胜将军→军不血刃→刃迎缕解→解甲休兵→兵未血刃→刃树剑山→山光水色→色若死灰→灰心丧意→意气自如→如原以偿→偿其大欲→欲扬先抑→抑郁寡欢→欢忭鼓舞→舞弄文墨→墨迹未干→干脆利落
4、鼠雀之牙→牙牙学语→语短情长→长计远虑→虑周藻密→密锣紧鼓→鼓唇弄舌→舌端月旦→旦夕之间→间不容缓→缓歌缦舞→舞文弄墨→墨迹未干→干戈载戢→戢鳞委翼→翼翼小心→心有灵犀→犀颅玉颊→颊上三毛→毛骨耸然→然糠照薪→薪桂米珠→珠沉玉陨→陨雹飞霜→霜露之感
5、鼠雀之牙→牙牙学语→语近词冗→冗词赘句→句比字栉→栉霜沐露→露红烟绿→绿惨红愁→愁肠殢酒→酒色财气→气象万千→千载一日→日下无双→双瞳剪水→水洩不通→通幽洞灵→灵牙利齿→齿牙为祸→祸国殃民→民安国泰→泰然处之→之死靡二→二仙传道→道尽途殚→殚谋戮力
成语造句
(1)春化中学校的寸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鼠雀之牙”。
(2)打开本子,上面赫然是“鼠雀之牙”几个大字。
(3)红红不会写成语“鼠雀之牙”的最后一个字。
(4)俊宇大哥哥给思凯和引弟讲述了“鼠雀之牙”的历史典故
(5)莉莉写不出成语“鼠雀之牙”的拼音。
成语出处
元·柯丹邱《荆钗记·奸诘》:『学生失于龙蛇之辨,致有鼠雀之牙,抚己多惭,见公甚愧。』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鼠鼠:shǔ哺乳动物的一科,种类多,一般的身体小,尾长,门齿很发达,没有犬齿,毛褐色或黑色,繁殖力很强,有的能传播鼠疫。通称老鼠,有的地区叫耗子。
雀雀:1、[qiāo] 。2、[qiǎo] 义同『雀(què)』。方言。用于『家雀儿』(jiāqiǎor)、『雀盲眼』(qiǎomángyǎn)。3、[què] 〈名〉(1)(会意。从小隹。『隹』是短尾鸟的泛称,上加三点表示小。本义:麻雀)(2)同本义。雀,依人小乌也。――《说文》;从雀嗷嗷。――宋玉《高唐赋》;雀跃而游。――《庄子·在宥》;小者至于燕雀。――《礼记·月令》;青雀白鹄舫。――《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如:雀盲症;雀舌牙茶(嫩芽茶);雀子(麻雀);雀爪(像麻雀的爪形,为绘画法中的一种名称);雀立(跳跃。一说:竦身而立);雀豹(指勇猛的雀);雀钗(雀形的钗头);雀罗(捕捉麻雀的网子);雀儿肠肚(比喻气量小);雀喜(早晨雀噪是喜庆之兆);雀儿(麻雀,小鸟)(3)泛指小鸟,鸟。二人雀弁执惠。――《书·顾命》。郑注:『赤黑曰雀。』。(4)如:雀舫(古代鸟形游船);雀翎(孔雀或鶡的羽毛);雀马鱼龙(泛指珍禽异兽);雀金泥(用孔雀毛织成的毛料)。
之之:zhī 1、<动>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2、<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4、<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5、<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6、<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7、<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9、<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10、<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11、<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12、<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牙牙:yá 1、<名>槽牙,泛指牙齿。《劝学》:『蚓无爪牙之利。』2、<动>咬。《战国策·秦策三》:『王见大王之狗……投之一骨,轻起相牙者,何则?有争意也。』3、<名>形状似牙齿的东西。《张衡传》:『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牙门] (1)军营门,因树在将帅的牙旗得名。(2)同『衙门』。[牙旗] 将帅的大旗。[牙牙] 婴儿学语声。
鼠鼠:《亥集下·鼠字部》《唐韵》书吕切《集韵》《韵会》《正韵》赏吕切,□音暑。《说文》穴虫之总名也。《广韵》鼠,小兽,善为盗。《春秋·运斗枢》玉枢星散而为鼠。《易·系辞》艮为鼠。又十二生肖之首。又水鼠。《云僊亲志》穴水旁岸隙,似鼠而小,食菱芡鱼虾。又冰鼠。东方朔云:生北荒积冰下,皮毛柔,可为席。又火鼠。《神异经》出西域及南海火洲山有野火鼠,人取其毛绩之,号火浣布。又阴鼠。《郭璞·山海经序》阴鼠生於炎山。又耳鼠。《山海经》丹熏山有兽,状如鼠,以其尾飞。又香鼠。《字汇》河南禹州密县雪霁山香鼠,长寸余,齿须毕具香,类麝,踰大路则死。又辟毒鼠。《西域旧图》大秦有辟毒鼠。又天鼠。《王羲之·十七帖》天鼠膏可治耳聋。又兀儿鼠。《甘肃地志》凉州地有兀儿鼠者,似鼠,有鸟名木周儿者,似雀,常与兀儿鼠同穴而处。○按此即《尙书》同穴之鸟鼠也。又鸟名。□鼠。《山海经》栒状之山有鸟,状如鸡而鼠毛,名曰□鼠。又昌鼠,鲳鯸[音tái,河豚的别称]鱼别名。又鼠妇,虫名。《尔雅·释虫》蟠,鼠负。〈注〉瓮器底虫。〈疏〉负作□。陶注本草云:多在鼠坎中,鼠背负之。《诗·豳风》伊威在室。《毛传》委黍也。郭璞曰:鼠□之别名。□,亦作妇。又马直肉下曰输鼠。《齐民要术》相马法输鼠欲方。又木名。《尔雅·释木》楰鼠梓。《郭注》楸属。又《本草》有鼠李。又草名。《尔雅·释草》葝,鼠尾。〈注〉可以染皁。〈又〉□鼠莞。〈注〉纤细似龙须,可为席。又《正字通》山名。鸟鼠同穴山,在陇西首阳县。又土色。《释名》土赤曰鼠肝,似鼠肝色也。又忧也。《诗·小雅》鼠思泣血。亦书作癙。《小雅》癙忧以痒。又持两端曰首鼠。《史记·灌夫传》武安君召韩御史曰:何为首鼠两端。〈注〉首鼠,言一前一却也。上象齿,下象腹爪尾。俗省作□。楰字原刻臾作□。考证:(《释名》大赤曰鼠肝,似鼠肝石也。)谨照原文大赤改土赤。石也改色也。
雀雀:《戌集中·隹字部》《唐韵》即略切《集韵》《韵会》《正韵》即约切,□音爵。《说文》依人小鸟也。从小,隹。读与爵同。《古今注》雀,一名家賔。《埤雅》雀,物之淫者。《诗·召南》谁谓雀无角。《左传·襄二十五年》如鹰鸇之逐鸟雀也。又《书·顾命》二人雀弁。〈传〉雀韦弁。〈疏〉雀,言如雀头色也。又《周礼·春官·巾车》漆车藩蔽豻□雀饰。又《战国策》雀立不转。〈注〉雀立,踊也。又《扬子·方言》鹂黄,或谓之楚雀。《尔雅·释鸟》鵹黄,楚雀。〈注〉即仓庚也。又《尔雅·释鸟》鷣,负雀。〈注〉鷣,鹞也。善捉雀,因名。又《尔雅·释鸟·桑鳸窃脂注》俗谓之青雀。又《尔雅·释鸟·桃虫鹪注》鹪□,桃雀也。俗呼为巧妇。〈疏〉方言说,巧妇之名,自关而东谓之工爵,自关而西或谓之韈雀。又《扬雄·羽猎赋》□鸾,孔雀。又《临海异物志》南海有黄雀鱼,六月化为黄雀,十月入海为鱼。又《尔雅·释草》蘥,雀麦。〈注〉即燕麦也。又朱雀,南方宿名。《礼·曲礼》前朱雀而后□武。考证:(《扬雄·校猎赋》□鸾,孔雀。)谨照原文校猎赋改羽猎赋。
之之:《子集上·丿字部》《唐韵》《正韵》止而切《集韵》《韵会》真而切,□音枝。《说文》出也,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适也,往也。《礼·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气,则无不之也。又於也。《礼·大学》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注〉之,适也。《朱传》犹於也。又语助辞。《书·金縢》礼亦宜之。《礼·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语尾,或层出。如毛诗我之怀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六句九之字,常华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诗·周南》之子于归。〈注〉之子,是子也。又变也。《易传》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孙奕示儿编》之字训变,左传,遇观之否。言观变为否也。又至也。《诗·鄘风》之死矢靡他。又遗也。《扬子·法言》或问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则载而恶乎之。曰:之后世君子。〈注〉言行道者贵乎及身,乃载以遗后世。又姓。出《姓苑》。又《郝敬读书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属,地有所往,连属之辞也。通作旃。《诗·唐风》舍旃舍旃。又《魏风》上慎旃哉。□与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义互通。又《韵补》叶职流切,音周。《楚辞·九章》吕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饭牛。不逢尧舜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气,焉本鸢,后人借为助语,助语之用既多,反为所夺,又制字以别之,乃有芝字吁字鸢字。考证:(《礼·文王世子》冬亦如之。)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
牙牙:《巳集中·牙字部》《唐韵》五加切《集韵》《类篇》《韵会》《正韵》牛加切,□音芽。齿也。《说文》牡齿也。象上下相错之形。《易·大畜》豶豕之牙。又《战国策》投之一骨。轻起相牙。〈注〉以牙相噬。又《诗·周颂》设业设虡,崇牙树羽。〈疏〉栒之上刻为崇牙。以锯齿捷业然,故谓之业牙,即业之上齿也。《礼·明堂位》殷之崇牙。又《礼·玉藻》佩玉有冲牙。〈疏〉其形似牙也。又《周礼·春官·典瑞》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注〉牙璋,瑑以为牙,牙齿兵象,故以牙璋发兵。又《集韵》旗名。《张衡·东京赋》牙旗□纷。〈注〉古者天子出,建大牙旗,竿上以象牙饰之。又《韵会》立于帐前,谓之牙门。《后汉·公孙瓒传》拔其牙门。又《史记·东方朔传》远方当来归义,而驺牙先见,其齿前后若一,齐等无牙,故谓之驺牙。又姓。《风俗通》周大司徒君牙之后。又与芽通。《前汉·金日磾传》霍氏有事萌牙。〈注〉师古曰:萌牙者,言始有端绪,若草之始生。又《集韵》语下切,音雅。车罔。又《集韵》鱼驾切《韵会》五驾切,□音讶。《周礼·冬官考工记·轮人》牙也者,以为固抱也。〈注〉牙读如讶。谓轮輮也。〈疏〉讶,迎也。此车牙亦輮之,使两头相迎,故读从之。又《唐韵正》古音吾。《诗·小雅》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又《唐韵正》与虞吾□通。《诗·召南》吁嗟乎驺虞。《山海经》《墨子》□作驺吾。《前汉·东方朔传》作驺牙。又叶五红切。《诗·小雅》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又叶音峨。《晋京洛童谣》遥望晋国何嵯峨,千岁髑髅生齿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