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ǔ bǐ èr sēng
成语简拼:SBES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蜀鄙二僧
成语解释
蜀:四川;鄙:边境;僧:和尚。比喻穷与富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条件。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不同条件的人
成语接龙
蜀鄙二僧→僧多粥少→少吃没穿→穿花纳锦→锦簇花团→团花簇锦→锦花绣草→草草收兵→兵挫地削→削草除根
成语造句
(1)第八十九中学的况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蜀鄙二僧”。
(2)海泉大哥哥给穑雨和睿荷讲述了“蜀鄙二僧”的历史典故
(3)记事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蜀鄙二僧”几个大字。
(4)琅琅写不出成语“蜀鄙二僧”,导致语文测试才97分。
(5)小楚不会写成语“蜀鄙二僧”的最后一个字。
成语出处
《白鹤堂时文集》:『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成语故事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穷和尚对富和尚说要到几千里远的南海去,富和尚问他靠什么去。穷和尚表示只靠一个水瓶和一个饭碗。富和尚不屑一顾地说自己想买一条船去南海都没去成。一年后,穷和尚从南海回来,富和尚只好满脸愧色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蜀蜀:shǔ 1、<名>周代诸侯国,在今四川成都一带。[又] 地域名,在四川一带。2、<名>朝代名(公元221-263年)。三国之一,在今四川东部和云南、贵州北部以及陕西汉中一带,又称『蜀汉』,第一代君主是刘备。[又] 朝代名(公元907-925年)。五代时王建所建,史称前蜀。[又] 朝代名(公元934-965年)。后唐孟知祥所建,史称后蜀。
鄙鄙:bǐ 1、<名>边远的地方。《为学》:『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2、<形>鄙陋,鄙俗。《曹刿论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廉颇蔺相如列传》:『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3、<形>轻贱。《孔雀东南飞》:『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4、<动>鄙薄,轻视。《训俭示康》:『孔子鄙其其小器。』5、谦词。《滕王阁序》:『敢竭鄙诚。』
二二:èr(1)数目,一加一后所得。『二』和『两』用法上的分别,参看『两』。(2)两样:不二价。
僧僧:sēng 1、<名>梵语译音『僧伽』的简称。原指僧团,即佛教修行团体,后来泛称出家的男女佛教徒个人,如『男僧』。『女僧』等。特称出家的男性佛教徒,和尚,与『尼』(尼姑)相对。《醉翁亭记》:『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蜀蜀:《申集中·虫字部》《唐韵》市玉切《集韵》殊玉切,□音属。《说文》葵中蚕也。《淮南子·说林训》蚕与蜀状相□,而爱憎异也。《诗·豳风》蜎蜎者蠋。本作蜀。详蠋字注。又兽名。《山海经》杻阳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马,其文如虎,名曰鹿蜀。佩其皮尾,宜子孙。又《韵会》鸡大者谓之蜀鸡。又巴蜀,地名。秦置蜀郡,即益州地。又《尔雅·释山》独者,蜀。〈疏〉山之孤独者名蜀。又《字汇补》祠器也。《管子·形势篇》抱蜀不言而庙堂既修。又同睽,见《归藏易》。《杨慎曰》蠲字从蜀为声,音圭,则蜀固有圭音矣。考证:(《尔雅·释山》独山,蜀。)谨照原文独山改独者。
鄙鄙:《酉集下·邑字部》《广韵》方美切《集韵》《韵会》补美切《正韵》补委切,□音比。《释名》鄙,否也。小邑不能远通也。《周礼·天官·大宰》以八则治都鄙。〈注〉都之所居曰鄙,公卿大夫之采邑,王子弟所食邑在畿内者。又《地官·遂人》掌造县鄙形体之法,五酇为鄙,五鄙为县。又《广韵》边鄙也。《左传·隐元年》太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注〉鄙,郑边邑。又《正韵》陋也,厌薄之也。《左传·宣十四年》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老子·道德经》衆[音zhòng]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又鄙与都对言,朴野也。《淮南子·诠言训》夫始于都者,常大于鄙。又鄙与仁对,言不通也。《前汉·董仲舒传》或仁或鄙。又啬於财者曰鄙吝。俗作鄙、□。考证:(《老子·道德经》衆[音zhòng]人皆有以,我独顽且鄙。)谨照原文且改似。
二二:《子集上·二字部》(古文)弍《唐韵》《集韵》《韵会》《正韵》□而至切,音樲。地数之始,即偶之两画而变之也。《易·系辞》分而为二,以象两。《左传·定四年》卫侯将会,使祝佗从。佗曰:若又共二徼大罪也。〈注〉谓兼二职。《荀子·议兵篇》权出於一者强,权出於二者弱。《史记·韩信传》功无二於天下。《前汉·严助传》诏曰:子在朕前之时,知略辐辏,以为天下少双,海内寡二。又巽二,风神名。又古货布文帝字。见《六书略》。□字上下画均齐。上画短者,乃古文上字也。今相仍上短下长作二字,非。贰。□□□二。考证:(《左传·定四年》卫侯将会,使祝佗从。佗曰,若又供二招大罪也。)谨照原文供改共。招改徼。
僧僧:《子集中·人字部》《广韵》苏增切《集韵》慈陵切《韵会》思澄切《正韵》思登切,□塞平声。沙门也。梵音云僧伽,从浮屠敎者,或称上人。梵语僧伽邪三合音,俗取一字,名曰僧。《魏书·释老志》其始修心,则依佛法,僧之三归,若君子之三畏也。又《禅宗记》禅僧衣褐,讲僧衣红,瑜伽僧衣葱白。瑜伽僧者,今应赴僧也。又真腊国呼僧为苎菇,僧皆茹鱼肉,惟不饮酒,供佛亦用鱼肉。僧用金银轿,扛伞柄者,国王有大政,亦咨访之。又《唐本草》密陀,僧一名没多僧,出波斯国,形似黄龙齿而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