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ōu zhī sāng yú
成语注音:ㄕㄡ ㄓㄧ ㄙㄤ ㄧㄩˊ
成语简拼:SZSY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紧缩式成语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収之桑榆
歇后语:失之东隅
成语解释
指初虽有失,而终得补偿。后指事犹未晚,尚可补救。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常与『失之东隅』连用
近义词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亡羊补牢
成语接龙
1、收之桑榆→榆枋之见→见财起意→意气扬扬→扬清激浊→浊泾清渭→渭浊泾清→清心少欲→欲速不达→达人知命→命蹇时乖→乖唇蜜舌→舌锋如火→火妻灰子→子曰诗云→云程万里→里谈巷议→议论纷错→错落参差→差三错四→四海承风→风流雨散→散言碎语→语笑喧哗→哗世取名
2、收之桑榆→榆枋之见→见卵求鸡→鸡肠狗肚→肚里泪下→下落不明→明珠暗投→投膏止火→火烧眉毛→毛骨悚然→然糠照薪→薪桂米珠→珠沉玉陨→陨雹飞霜→霜露之悲→悲欢离合→合衷共济→济苦怜贫→贫病交加→加减乘除→除恶务本→本同末异→异端邪说→说亲道热→热血沸腾
3、收之桑榆→榆枋之见→见溺不救→救过补阙→阙一不可→可心如意→意得志满→满而不溢→溢言虚美→美玉无瑕→瑕瑜互见→见鞍思马→马面牛头→头晕眼花→花花公子→子夏悬鹑→鹑衣鹄面→面朋口友→友风子雨→雨凑云集→集思广益→益寿延年→年逾古稀→稀世之宝→宝山空回
4、收之桑榆→榆枋之见→见豕负涂→涂炭生灵→灵牙利齿→齿如含贝→贝阙珠宫→宫车晏驾→驾鹤成仙→仙液琼浆→浆酒霍肉→肉薄骨并→并容徧覆→覆车之鉴→鉴影度形→形孤影寡→寡情薄意→意味深长→长久之计→计功量罪→罪有攸归→归奇顾怪→怪声怪气→气满志得→得婿如龙
5、收之桑榆→榆枋之见→见兔放鹰→鹰嘴鹞目→目若悬珠→珠投璧抵→抵背扼喉→喉长气短→短兵接战→战战业业→业精于勤→勤能补拙→拙贝罗香→香象绝流→流芳后世→世道人情→情同手足→足蹈手舞→舞文饰智→智尽能索→索隐行怪→怪诞不经→经纬天下→下车作威→威胁利诱
成语示例
(1)谷城之变,朕还是不肯治他的罪,仍望他『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九章
(2)这于我是很不好的,所以赶紧订正宁此,庶几「收之桑榆」云。▲鲁迅《后记》
成语造句
(1)本子的封面上写着“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几个大字。
(2)果果不会写成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最后一个字。
(3)玘洋哥哥给月罐和毕滢介绍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成语典故。
(4)他虽然赛场失利,但在大赛中积累了临阵经验,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
(5)太白园实验中学的钊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6)小宝写不出成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所以昨天考试只得了99分。
(7)百官中学的利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收之桑榆”。
(8)本子的第二页写着“收之桑榆”几个大字。
(9)京京哥哥给旎惠和昕芝介绍了“收之桑榆”的成语典故。
(10)租界的文化语境,对于左翼文学现象来说,是一种“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历史安排。
(11)在去孔家大院的火车上,行哥哥给菀琳和品妤讲了『收之桑榆』的历史故事。
(12)事先败而后成,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事将成而终止,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13)殿下,此番定下之计已不能行,但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此番我们也不是劳而无功。
(14)这于我是很不好的,所以赶紧订正宁此,庶几收之桑榆云。见鲁迅《<华盖集>后记》。
(15)谷城之变,朕还是不肯治他的罪,仍望他『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见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九章。
(16)在去往靖远县北湾乡古城初中的小面包车上,德声哥哥给坤潞和牡蓓讲解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故事。
成语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成语故事
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派大将冯异与邓禹去围剿赤眉农民起义军,邓禹与义军交战后不幸损兵折将,冯异命令部队加强防御,收拢溃散的散兵,同时派军装成赤眉军打入其内部,结果大获全胜。朝廷下文书表彰他们的战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桑榆桑榆:夕阳余辉照在桑树榆树的树梢上,代称日落的地方。常比喻老年时光。《太平御览》卷三引《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
收收:shōu 1、<动>拘捕;捕捉。《张衡传》:『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2、<动>收获。《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又] 收成。晁错《论贵粟疏》:『百亩之收不过百担。』3、<动>收拾;拣收。《殽之战》:『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4、<动>收藏;收养。《促织》:『意似良,喜而收之。』5、<动>征收。《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6、<动>收拢;聚集。《赤壁之战》:『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7、<动>收取;夺取。《过秦论》:『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8、<动>收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收谷] (1)收藏谷物。(2)收养。[收杀] 结局。
之之:zhī 1、<动>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2、<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4、<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5、<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6、<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7、<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9、<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10、<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11、<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12、<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桑桑:sāng 1、<名>桑树。《齐桓晋文之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2、<名>桑叶。《陌上桑》:『采桑成南隅。』3、<名>采桑养蚕纺织一类的工作。《观刈麦》:『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桑榆] 夕阳余辉照在桑树榆树的树梢上,代称日落的地方。常比喻老年时光。[桑梓] 桑树梓树是古代家宅边常栽的树的树木,用作故乡的代称。
榆榆:yú榆树,落叶乔木,叶子卵形,花有短梗。翅果倒卵形,通称榆钱。木材可供建筑或制器具用。
收收:《卯集下·攴字部》《唐韵》式周切《集韵》尸周切,□音荍。《说文》捕也。《五经文字》作収,讹。《诗·大雅》此宜无罪,女反收之。〈传〉收,拘收也。又《诗·周颂》我其收之。〈传〉收,聚也。又《礼·玉藻》有事则收之。〈疏〉当有事之时,则收敛之。又《左传·襄二十七年》何以恤我,我其收之。〈注〉收,取也。又《战国策》秦可以少割而收害也。〈注〉收,犹息也。又《博雅》收,振也。《中庸》振河海而不泄。《朱传》振,收也。又车轸也。《诗·秦风》小戎俴收。〈传〉收,轸也。又夏冠名。《仪礼·士冠礼》周弁,殷冔,夏收。〈注〉收,言所以收敛发也。又神名。《礼·月令》其神蓐收。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舒救切,音狩。获多也。《礼·月令》农事备收。《释文》收,如字,又守又反。又《易·井卦》井收勿幕。〈疏〉凡物可收成者,则谓之收。《朱子·本义》收,汲取也。诗救反,又如字。
之之:《子集上·丿字部》《唐韵》《正韵》止而切《集韵》《韵会》真而切,□音枝。《说文》出也,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适也,往也。《礼·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气,则无不之也。又於也。《礼·大学》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注〉之,适也。《朱传》犹於也。又语助辞。《书·金縢》礼亦宜之。《礼·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语尾,或层出。如毛诗我之怀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六句九之字,常华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诗·周南》之子于归。〈注〉之子,是子也。又变也。《易传》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孙奕示儿编》之字训变,左传,遇观之否。言观变为否也。又至也。《诗·鄘风》之死矢靡他。又遗也。《扬子·法言》或问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则载而恶乎之。曰:之后世君子。〈注〉言行道者贵乎及身,乃载以遗后世。又姓。出《姓苑》。又《郝敬读书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属,地有所往,连属之辞也。通作旃。《诗·唐风》舍旃舍旃。又《魏风》上慎旃哉。□与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义互通。又《韵补》叶职流切,音周。《楚辞·九章》吕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饭牛。不逢尧舜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气,焉本鸢,后人借为助语,助语之用既多,反为所夺,又制字以别之,乃有芝字吁字鸢字。考证:(《礼·文王世子》冬亦如之。)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
桑桑:《辰集中·木字部》《唐韵》息郞切《集韵》《韵会》《正韵》苏郞切,□颡平声。《说文》蚕食叶。《徐曰》叒音若。日初出东方汤谷所登搏桑叒木也。蚕所食神叶,故加木叒下以别之。《典术》桑箕,星之精。《诗·豳风·注疏》爰求柔桑,穉桑也。猗彼女桑,荑桑也。蚕月条桑,枝落采其叶也。《礼·月令》季春之月,命野虞毋伐桑柘。〈注〉爱蚕食也。《史记·货殖传》齐鲁千亩桑麻,其人与千户侯等。又《周礼·夏官·司爟》变国火以救时疾。〈注〉夏取桑柘之火。又檿桑,山桑也,丝中琴瑟弦。《书·禹贡》厥篚檿丝。又其材中弓干。《周礼·冬官考工记》弓人:取干之道,柘为上,檿桑次之。又台桑,地名。启所生处。《楚辞·天问》焉得嵞山氏女,而通之于台桑。又空桑,山名。《吕氏春秋》伊尹生于空桑。又桑林,乐名。《左传·襄十年》宋公享鲁侯于楚丘,请以桑林。又桑扈,鸟名。《左传·昭十七年》九扈为九农正。注:桑扈,窃脂。又姓。《姓苑》秦大夫子桑之后,汉桑弘羊、桑楚。又复姓。桑丘、庚桑。□,籀文桑。考证:(《礼·月令》季夏之月,命野虞毋伐桑柘。)谨照原文夏改春。(《书·禹贡》厥贡檿丝。)谨照原文贡改篚。(《周礼·冬官考工记》工人取干之道。柘为上,檿桑次之。)谨照原文工人改弓人。(《左传·襄四年》桑扈,窃脂,为蚕驱雀者也。)谨按此系昭十七年传注非襄四年传文,今据改左传昭十七年,九扈为九农正。注桑扈窃脂。
榆榆:《考证》《辰集中·木字部》(《礼·内则》菫荁枌楡,兔槁滫□以滑之。)谨照原文兔改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