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uò lì bù ān
成语注音:ㄗㄨㄛˋ ㄌㄧˋ ㄅㄨˋ ㄢ
成语简拼:ZLBA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坐立不安
歇后语:属泥翁的;猴屁股扎蒺藜成语谜语躺下才舒服
成语英文:ants in one's pants成语日文いても立(た)ってもいられない,いらいらする成语法文être sur des charbons ardents成语德文wie auf Kohlen sitzen
成语解释
坐着也不是,站着也不是。形容心情紧张,情绪不安。
成语释义
形容焦急、烦躁,心神不宁的样子。※语或本《周书·卷四七·艺术列传·姚僧垣》。△『忐忑不安』
成语辨析
一、[同]『坐立不安』及『忐忑不安』都是用来形容不安宁的样子。[异]『坐立不安』侧重於形容行为的表现;『忐忑不安』侧重於形容内心的感觉。二、坐立不安与『坐卧不宁』有别:坐立不安多用在口语里;『坐卧不宁』多用在书面语里。
成语用法
一、[义]形容焦急、烦躁,心神不宁的样子。[类]用在『惶惶不安』的表述上。[例](1)在等待考试录取通知的日子里,他成天坐立不安。(2)听说家里发生事故,他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坐立不安。(3)登山者的家属在等候救难队的搜救消息时,显得坐立不安。(4)明天就要放榜了,看他坐立不安的样子,大家都劝他不要太着急。(5)知道公司可能被查封,每个员工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6)母亲应该在家的,为何电话没人接?不祥的预感,让他顿时坐立不安起来。(7)当医生正在为这个女孩进行手术时,她的父母在手术室外不停地走来走去,显得坐立不安。二、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的情绪。
近义词
坐卧不安、坐卧不宁、芒刺在背、如坐针毡、七上八下、心神不定、六神无主、忐忑不安、惴惴不安、寝食难安、踧踖不安、惶恐不安、担惊受怕、胆战心惊、受怕担惊、惶惶不安、忐忑不定、睡卧不宁、手足无措、局促不安、坐不安席、心烦意乱、心神不安、行坐不安
反义词
心安理得、安之若素、处之泰然、镇定自若、心平气和、平心静气
关联成语
坐卧不安、坐卧不宁
成语接龙
1、坐立不安→安邦定国→国而忘家→家贫如洗→洗手奉公→公私兼顾→顾此失彼→彼此彼此→此呼彼应→应天承运→运拙时艰→艰深晦涩→涩于言论→论心定罪→罪该万死→死不改悔→悔其少作→作奸犯罪→罪恶深重→重气徇命→命词遣意→意气高昂→昂首伸眉→眉来眼去→去粗取精
2、坐立不安→安步当车→车驰马骤→骤不及防→防不胜防→防萌杜渐→渐不可长→长斋绣佛→佛头加秽→秽德垢行→行同能偶→偶烛施明→明察秋毫→毫厘不爽→爽心豁目→目注心营→营营苟苟→苟合取容→容头过身→身体力行→行间字里→里应外合→合二为一→一榻横陈→陈古刺今
3、坐立不安→安如太山→山崩川竭→竭泽而渔→渔海樵山→山林隐逸→逸闻琐事→事与原违→违害就利→利己损人→人神共嫉→嫉贤妒能→能工巧匠→匠门弃材→材茂行洁→洁己奉公→公买公卖→卖男鬻女→女大难留→留连忘返→返本还元→元元之民→民困国贫→贫贱骄人→人给家足
4、坐立不安→安如泰山→山阴乘兴→兴高彩烈→烈火轰雷→雷动风行→行己有耻→耻言人过→过犹不及→及第成名→名声籍甚→甚嚣尘上→上嫚下暴→暴取豪夺→夺人所好→好语似珠→珠流璧转→转败为成→成事不说→说长说短→短褐穿结→结发夫妻→妻梅子鹤→鹤发鸡皮→皮破血流
5、坐立不安→安土重旧→旧事重提→提要钩玄→玄妙入神→神情自若→若有若无→无大不大→大块朵颐→颐养精神
成语示例
(1)《儒林外史·第二一回》:『牛老心里着实不安,请他坐下,忙走到柜里面,一个罐内倒出两块橘饼和些蜜饯天茄,斟了一杯茶,双手递与卜诚,说道:「却是有劳的紧了,使我老汉坐立不安。」』
(2)《二刻拍案惊奇·卷一〇》:『走一个到朱家去看,见说儿子不曾到家,倒叫了娘子去,一发不解。走来回覆众人,大家疑惑,就像热盘上蚁子,坐立不安。』
(3)《官场现形记·第二回》:『他平时见了稍些阔点人,已经坐立不安,语无伦次,何况学台大人,钦差体制,是何等威严?未尝见面,已经吓得昏的了。』
(4)《三侠五义·第九回》:『且说公孙策自包公入朝後,他便提心吊胆,坐立不安,满心要打点行李起身,又恐谣言惑众,只得忍耐。』
(5)《水浒传·第三七回》:『今日天使李俊在家,坐立不安,棹船出来,江里赶些私盐。不想又遇着哥哥在此受难!』
(6)萧状元终日在此来往,吾等见了坐立不安。▼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
(7)《三国演义·第二六回》:『(关)公退,寻思去计,坐立不安。』
(8)当医生正在为这个女孩进行手术时,她的父母在手术室外不停地走来走去,显得坐立不安。
(9)母亲应该在家的,为何电话没人接?不祥的预感,让他顿时坐立不安起来。
(10)知道公司可能被查封,每个员工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
(11)明天就要放榜了,看他坐立不安的样子,大家都劝他不要太着急。
(12)登山者的家属在等候救难队的搜救消息时,显得坐立不安。
(13)听说家里发生事故,他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坐立不安。
(14)在等待考试录取通知的日子里,他成天坐立不安。
(15)…又闻身上;闻了身上,又闻脸上:弄的满面通红,坐立不安,羞愧要死。——清·李汝珍《镜花缘》
(16)…子、甥女口口声声只是埋怨,一时想起妹夫,真是坐立不安,随即推故有事,匆匆回家。把燕窝货卖,置了几顷庄…——清·李汝珍《镜花缘》
(17)…不当你是个下人。』恽来只得坐下同吃,却只觉着坐立不安。——晚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8)…话说,慢腾腾的踱到书房,换过便衣,唉声叹气的坐立不安。直等到晚上十二点多钟,新人方才回来。辅成一肚子…——晚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9)…后来就好了。』我听了这两句话,又是如芒在背,坐立不安。在身边取出两张钱票子,给了那家人,便走了。——晚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成语造句
(1)“他总是坐立不安,”惠特曼回忆。
(2)本子的第二页赫然是“坐立不安”几个大字。
(3)成语坐立不安和心情有关。
(4)当对方双手不停摩擦膝盖显示出坐立不安,他们会吸鼻并且往下看。
(5)到最后她才完全弄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于是在椅子上坐立不安,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又坐下去,一会儿诧异,一会儿又为自己祝福。
(6)赫赫写不出成语“坐立不安”,导致期末考试才考了97分。
(7)横桥中学的奈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坐立不安”。
(8)换句话说,总是坐立不安未必就是一定需要药物治疗的疾病,也许它就是在全球各地被称作童年的一种表现。
(9)或者你可以把这作为坐立不安的一个理由。
(10)暨叔叔给南南和他的同学介绍了“坐立不安”的历史故事。
(11)焦虑还会表现在动作方面,例如坐立不安,四处走动或者关注不寻常的地方。
(12)嚼口香糖或坐立不安比你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消耗更多的能量。
(13)就我自己而言,当我觉得打搅到别人的时候,我会感到坐立不安。
(14)咖啡难喝极了,我在座位上坐立不安。
(15)譬如自杀性袭击者,记录显示他们在动手前并不都是举止异常、开始出汗或坐立不安。
(16)墙上贴着一大张彩色海报,画着毛泽东和其他共产党领导人。海报旁是一座老式挂钟,秒针滴答走着,为前屋坐立不安的刘晓伴奏。
(17)如果你发现你的孩子坐立不安时,试着把他举起来,或者左右摇晃下他们,还可以给他们讲些故事。
(18)他向女孩的住所走去,紧张,坐立不安。头脑中一遍遍想着那些。
(19)瓦尔特有点坐立不安,找不到合适的话来表示他的奇怪心情,或者,也许他只是急于想结束这场谈话。
(20)我再也不用整天盯着手表在座位上坐立不安了。
(21)小程不会写成语“坐立不安”的最后一个字。
(22)在颁奖仪式快要开始的时候,我看到她在扇扇子,坐立不安,可能她正在找门。
(23)这是个欢乐的时刻,即使因为缺了无线网让莱佛青有点坐立不安。
(24)这一消息不仅令员工坐立不安,而且令他们的老板们心神不定。
(25)症状包括注意力涣散和集中困难,难于理解或执行指令,过度活跃,经常坐立不安或不停说话。
成语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回:『自从哥哥吃官事,兄弟坐立不安,又无路可救。』
成语典源
※《周书·卷四七·艺术列传·姚僧垣》大将军、襄乐公贺兰隆先有气疾,加以水肿,喘息奔急,坐卧不安。或有劝其服决命大散者,其家疑未能决,乃问僧垣。僧垣曰:『意谓此患不与大散相当。若欲自服,不烦赐问。』因而委去。其子殷勤拜请曰:『多时抑屈,今日始来。竟不可治,意实未尽。』僧垣知其可差,即为处方,劝使急服,便即气通。更服一剂,诸患悉愈。[注](1)水肿:因液体在身体的细胞组织中发生异常的积聚现象,而引起全身或局部的肿胀症状。通常发生於心脏病、肾脏病患者。(2)喘息奔急:呼吸急促。
成语典故
『坐立不安』指是一个人情绪不安,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这个成语可能出自於北周姚僧垣的故事。姚僧垣精通医术。大将军、襄乐公贺兰隆原先就有气喘的疾病,加上身体水肿,导致呼吸急促,以致焦急、烦躁,心神不宁,坐卧不安。有人劝他服用决命大散,可是他的家人犹豫不决,於是去请教僧垣。僧垣不赞成服用决命大散,并直言如果想自行服用,就不要来问。说完就想弃之而去。但是在贺兰隆的儿子再三恳求,僧垣开了处方,贺兰隆服用两剂,病就全好了。後来『坐立不安』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焦急、烦躁,心神不宁的样子。出现『坐立不安』的书证如《三国演义·第二六回》:『(关)公退,寻思去计,坐立不安。』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不安不安:[bù ān] (1)不安宁的。世界局势动荡不安。(2)感到烦恼、不宁或不祥之兆的。坐立不安。(3)客套话。表达歉意和感激。老来麻烦您,真是不安。
坐坐:zuò 1、<动>坐。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臂部靠在脚后跟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坐章台见相如。』2、<动>坐(在座位上)。《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3、<名>座位。《鸿门宴》:『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座』。4、<动>犯罪;因……犯罪;犯……罪。《晏子使楚》:『王曰:「何坐?」曰:「坐盗。」』5、<动>牵连治罪。《苏武传》:『副罪,当相坐。』6、<动>诉讼时在法官面前对质。《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晋人使邾大夫坐。』7、<动>驻守。《左传·桓公二十三年》:『楚人坐其北门。』8、<动>坐待;坐等。《冯婉贞》:『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9、<介>因为;由于。《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10、<副>空;徒然。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11、<副>恰好。林逋《易从师山亭》:『西村渡口人烟晚,坐见渔舟两两归。』12、<副>即将。柳宗元《早梅》:『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坐大] 自然强大。[坐法] 犯法而处罚。[坐化] 佛教用语,指和尚盘膝端坐而死。[坐食] 不劳而食。
立立:lì 1、<动>站立;站着。《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2、<动>停立;停止。《陌上桑》:『五马立踟蹰。』3、<动>竖立;耸立。《五人墓碑记》:『且立石于其墓之门。』《石钟山记》:『大石侧立千尺。』4、<动>设立;建立;制定。《为学》:『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又] <动使动>使……立。《赤壁之战》:『兵精粮多,足以立事。』5、<动>存在;生存。《赤壁之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6、<动>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置。《陈涉世家》:『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7、<副>立刻;马上。《鸿门宴》:『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不不:bú 1、<副>不,表一般否定。2、<副>没有,表存在的否定。《毛遂自荐》:『今日出而从,日中不决,何也?』3、<副>不是,表否定判断。《卖柑者言》:『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fǒu通『否』。 1、<助>在句末表询问。《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2、<副>用在句中表否定。《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为所虏。』《师说》:『或师焉,或不焉。』[不齿] 齿,并列,并排。不与并列,不与同列。表示极度鄙视。[不佞] 1.无口才;不会巧言善说。《论语·公冶长》:『雍也仁而不。』2.无才,自谦之词。《史记·孝文本纪》:『寡人不,不足以称宗庙。』
安安:ān 1、<形>安定;安稳;安宁;安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山。』《归去来兮辞》:『审容膝之易安。』2、<形>安适;安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琵琶行》:『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3、<动>养;奉养.《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论语十则》:『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4、<动>抚慰;安抚.《孔雀东南飞》:『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赤壁之战》:『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之安,与结盟好。』5、<形>安心;习惯于.《柳敬亭传》:『敬亭亦无所不安。』6、<动>安置;安放.《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7、<疑问副词>怎么;哪里.《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8、<疑问代词>表处所.哪里;什么地方.《鸿门宴》:『沛公安在?』[安厝] 1.安葬.《三国志·蜀书·先主甘皇后传》:『园陵将成,安有期。』2.停灵待葬或浅埋以符改葬.《红楼梦》:『且说贾政等送殡到了寺内,安毕,亲友散去。』[安堵] 安居;不受骚扰.《三圉志·魏书·钟会传》:『百姓士民,安旧业。』也作『案堵』『按堵』。
坐坐:《丑集中·土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徂卧切,音座。行之对也。《礼·曲礼》坐如尸。〈又〉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又便坐,别坐之处。《前汉·文翁传》在便坐受事。又《后汉·宣秉传》秉修高节,光武特拜御史中丞,诏与司隶校尉中书令同专席而坐,京师谓之三独坐。又犹守也。《左传·桓十二年》楚伐绞,军其南门。绞人争出,驱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大败之。又古者谓跪为坐。《礼·曲礼》先生琴瑟书策在前,坐而迁之。〈注〉坐,跪也。又〈律〉有罪坐。《前汉·文帝纪》除收帑相坐律令。又罪人对理曰坐。《左传·僖二十八年》鍼庄子为坐。又释氏大坐曰跏趺。《莲华经》结跏趺坐。又与座通。《前汉·梅福传》当户牖之法坐。〈注〉正座也。又姓。见《姓苑》。又《集韵》徂果切,音睉。义同。○按坐有上去二音,字韵诸书训注皆同,惟《转注古音》坐注引《史记》高帝纪,遂坐上坐。《正义》云:前坐字,在果反,后坐字,在卧反。《字汇》行坐之坐读上声,非。《正字通》谓坐字在上声者,叶音也,亦非。本作□。《说文》从土,从畱省,土所止也。隷作坐。考证:(《左传·桓十二年》楚人坐其北门,而覆其山下,大败之。)谨照原文覆其山下改为覆诸山下。(本作□。《说文》从土从留省,土所止也。)谨照说文□改□。留改畱。
立立:《午集下·立字部》《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力入切,音力。《说文》立,住也。《释名》立,林也。如林木森然,各驻其所也。《广韵》立,行立。《礼·曲礼》立必正方。又成也。《礼·冠义》而后礼义立。又坚也。《易·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论语》三十而立。又树立也。《易·说卦传》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书·伊训》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左传·襄二十四年》穆叔曰: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又置也,建也。《书·牧誓》立尔矛。《周礼·天官》建其牧,立其监。《左传·桓二年》师服曰: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又存立也。《论语》己欲立而立人。又速意也。《史记·平原君传》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又直起也。《前汉·五行志》上林苑中,大柳树断仆地,一朝起立。又《杜甫·朝献太清宫赋》四海之水皆立。《张翥诗》蝃蝀下饮湖水立。又《赵孟頫[音fǔ]诗》骥闻秋风双耳立。又赤立。《宋史·乔行□传》百姓多垂罄之宝,州县多赤立之帑。又阙立。《张衡·周天大象赋》阙立拟乎两观,水府司乎百川。又立政,尚书篇名,周公作。又车名。《后汉·舆服志》有立车。又与粒通。《诗·周颂》立我烝民。〈笺〉立,当作粒。又姓。汉有贤人立如子,唐有长兴令立述。又于贵切。同位。《石经春秋》公即位,作公即立。《周礼·春官》小宗伯掌神位。〈注〉故书位作立。郑司农云:古者立位同字。
不不:《子集上·一字部》《韵会》《正韵》□逋没切,补入声。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又《周礼·夏官》服不氏,掌养猛兽而敎扰之。〈注〉服不服之兽者。又《广韵》《韵会》□分物切。与弗同。今吴音皆然。又《韵会》俯九切,音缶。与可否之否通。《说文》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象形。又《玉篇》甫负切《广韵》甫救切,□缶去声。义同。又《广韵》甫鸠切《集韵》《韵会》《正韵》方鸠切,□音浮。夫不,□也。亦作鳺鴀。《尔雅·释鸟》□其鳺鴀。《郉疏》陆玑云:今小鸠也。一名□鸠,幽州人或谓鷱鴡,梁宋间谓之隹,扬州人亦然。又未定之辞也。《陶潜诗》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又姓。《晋书》汲郡人不准。◎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转注古音,音彪。又《正韵》芳无切。与柎通。花萼跗也。《诗·小雅》鄂不韡韡。《郑笺》承华者,鄂也。不当作柎。郑樵曰:不象萼蔕形。与旉通。《陆玑诗疏》柎作跗。《束皙·补亡诗》白华绦趺。《唐诗》红萼青趺皆因之。又华不注,山名,在济南城东北。《左传·成二年》晋却克战于鞌,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伏琛齐记》引挚虞畿服经,不,与诗鄂不之不同。李白诗: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盖因华跗而比拟之。胡传读不如卜,非。又《古诗·日出东南隅行》使君谢罗敷,还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〇按愚当读若吾,疑模切,与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韵,《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又与丕同。《书·大诰》尔丕克远省。马融作不。《秦·诅楚文》不显大神巫咸。《秦·和钟铭》不显皇祖。□与诗周颂不显不承同。不显不承,犹书云丕显丕承也。又《韵补》叶补美切,音彼。《荀子·赋篇》□然易知,而致有理者与。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所不谓小人所鄙也。《正字通》不字在入声者,方音各殊,或读逋入声,或读杯入声。司马光切韵图定为逋骨切,今北方读如帮铺切,虽入声转平,其义则一也。考证:(《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日有食之,)谨照原文省下日字。(《荀子·赋论篇》)谨照原书省论字。(〈注〉谓小人所鄙也。)谨按原文无此注,改为所不谓小人所鄙也。
安安:《寅集上·宀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於寒切,案平声。《说文》静也,从女,在宀下。《广韵》徐也,止也。《书·尧典》钦明文思安安。〈注〉安安,自然性之也。《益稷》安汝止。〈注〉谓止於至善也。又宁也,定也。《书·臯陶谟》在知人,在安民。《齐语》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又危之对也。《前汉·贾谊传》置之安处则安,置之危处则危。又佚乐也。《礼·表记》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偸。《左传·僖二十三年》怀与安实败名。又《諡法》和好不争曰安。又何也。《礼·檀弓》吾将安仰。《楚辞·天问》九天之际,安放安属。又与焉同。《正字通》安之於焉,犹何之於曷,音别义通。又姓。《风俗通》汉太守安成,唐安金藏。又安期,安平,俱复姓。又州名,春秋时郧国,汉属江夏郡,宋改为安州。又叶乌前切,音烟。《诗·大雅》执讯连连,攸馘安安。又叶於真切,音因。《苏轼·李仲蒙哀辞》矫矫荦荦,自贵珍兮。欺世幻俗。内弗安兮。考证:(《贾谊·治安策》置之安处则安,置之危处则危。)谨照原书改前汉贾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