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糜廪粟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uò mí lǐn sù成语简拼:ZMLS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坐糜廩粟
成语解释
糜:浪费;廪:米仓;粟:谷子,泛指粮食。坐着消耗国家的粮食,不干实事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讽刺
近义词
坐靡廪饩
成语造句
(1)程程写不出成语“坐糜廪粟”,所以单元测试才99分。
(2)练习本的第三页写着“坐糜廪粟”几个大字。
(3)南昌昌东一中的隆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坐糜廪粟”。
(4)乔叔叔给康康和他的同学讲述了“坐糜廪粟”的典故。
(5)小蕊不会写成语“坐糜廪粟”的最后一个字。
成语出处
明·刘基《卖柑者言》:『坐糜廪粟而不知耻。』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坐坐:zuò 1、<动>坐。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臂部靠在脚后跟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坐章台见相如。』2、<动>坐(在座位上)。《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3、<名>座位。《鸿门宴》:『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座』。4、<动>犯罪;因……犯罪;犯……罪。《晏子使楚》:『王曰:「何坐?」曰:「坐盗。」』5、<动>牵连治罪。《苏武传》:『副罪,当相坐。』6、<动>诉讼时在法官面前对质。《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晋人使邾大夫坐。』7、<动>驻守。《左传·桓公二十三年》:『楚人坐其北门。』8、<动>坐待;坐等。《冯婉贞》:『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9、<介>因为;由于。《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10、<副>空;徒然。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11、<副>恰好。林逋《易从师山亭》:『西村渡口人烟晚,坐见渔舟两两归。』12、<副>即将。柳宗元《早梅》:『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坐大] 自然强大。[坐法] 犯法而处罚。[坐化] 佛教用语,指和尚盘膝端坐而死。[坐食] 不劳而食。
糜糜:mí 1、<名>粥。《释名·释饮食》:『糜,煮米使糜烂也。』2、<形>碎烂;败坏。《汉书·贾山传》:『万钧之所压,无不糜灭者。』《左忠毅公逸事》:『国家之事糜烂至此。』3、<动>耗费;浪费。《冯婉贞》:『度不中而轻发,徒糜弹药。』[糜沸] 动荡不安;混乱。
廪廪:lǐn 1、<名>米仓。《论积贮疏》:『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2、<名>官府供应的粮食。《送东阳马生序》:『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3、<动>储藏;积聚。《素问·皮部论》:『廪于肠胃。』[廪廪] (1)通『懔懔』,恐惧害怕的样子。(2)渐近的样子。
粟粟:sù 1、<名>谷子;小米。《阿房宫赋》:『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2、<名>指粮食;谷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坐坐:《丑集中·土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徂卧切,音座。行之对也。《礼·曲礼》坐如尸。〈又〉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又便坐,别坐之处。《前汉·文翁传》在便坐受事。又《后汉·宣秉传》秉修高节,光武特拜御史中丞,诏与司隶校尉中书令同专席而坐,京师谓之三独坐。又犹守也。《左传·桓十二年》楚伐绞,军其南门。绞人争出,驱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大败之。又古者谓跪为坐。《礼·曲礼》先生琴瑟书策在前,坐而迁之。〈注〉坐,跪也。又〈律〉有罪坐。《前汉·文帝纪》除收帑相坐律令。又罪人对理曰坐。《左传·僖二十八年》鍼庄子为坐。又释氏大坐曰跏趺。《莲华经》结跏趺坐。又与座通。《前汉·梅福传》当户牖之法坐。〈注〉正座也。又姓。见《姓苑》。又《集韵》徂果切,音睉。义同。○按坐有上去二音,字韵诸书训注皆同,惟《转注古音》坐注引《史记》高帝纪,遂坐上坐。《正义》云:前坐字,在果反,后坐字,在卧反。《字汇》行坐之坐读上声,非。《正字通》谓坐字在上声者,叶音也,亦非。本作□。《说文》从土,从畱省,土所止也。隷作坐。考证:(《左传·桓十二年》楚人坐其北门,而覆其山下,大败之。)谨照原文覆其山下改为覆诸山下。(本作□。《说文》从土从留省,土所止也。)谨照说文□改□。留改畱。
糜糜:《未集上·米字部》《广韵》靡为切《集韵》《韵会》《正韵》忙皮切,□音靡。《说文》黄帝初敎作糜。《释名》糜,煑米使糜烂也。《博雅》糜,糏也,饘也。《礼·月令》行糜粥饮食。《史记·封禅书》施糜之属。〈注〉施糜粥之神。《风土记》俗尙以赤豆为糜,所以象色也。又烂也。《孟子》糜烂其民。《前汉·贾山传》无不糜灭。又与靡通。《礼·少仪》国家靡敝。〈疏〉靡为糜,谓财物糜散凋敝。古字通用。又与眉同。《前汉·王莽传》赤糜闻之,不敢入界。〈注〉糜,眉也。古字通用。《集韵》或作□、□。考证:(《礼·月令》行糜粥饭食。)谨照原文饭食改饮食。
廪廪:《寅集下·广字部》《唐韵》力甚切《集韵》《韵会》《正韵》力锦切,□音凛。《说文》本作□。谷所振入,宗庙粢盛,仓黄□而取之,故谓之□。从入,回,象屋形中有户牖。或从度从禾。《尔雅·释言》廪,廯也。《玉篇》仓廪也。《释名》廪,矜也。实物可惜者,投之其中也。《诗·周颂》亦有高廪,万亿及秭。《礼·明堂位》米廪,有虞氏之庠也。〈注〉庠序亦学也。鲁谓之米廪,虞帝上孝,令藏粢盛之委焉。《周语》廪於藉东南,钟而藏之。〈注〉廪,御廪。一名神仓,东南生长之处。钟,聚也。为廪以藏所藉田,以奉粢盛。《荀子·富国篇》垣窌仓廪者,财之末也。〈注〉谷藏曰仓,米藏曰廪。又给也。《后汉·章帝纪》恐人稍受廪,往来烦剧。〈注〉廪,给也。又天廪,星名。《隋书·天文志》天廪四星在昴南。《张衡·周天大象赋》天廪备稷以祈歆。又官名。《周礼·地官》廪人掌九谷之数,以待国之匪颁賙赐稍食。《后汉·和帝纪》复置廪牺官。〈注〉汉官仪曰:廪牺令一人秩六百石。又与檩通。《前汉·食货志》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又与□通。《集韵》□或作廪。考证:(《荀子·富国篇》桓窌仓廪者,财之末也。)谨照原文桓改垣。
粟粟:《未集上·米字部》《广韵》相玉切《集韵》《韵会》须玉切《正韵》苏玉切,□音涑。《说文》嘉谷实也。《韵会小补》粟为陆种之首,米之有甲者。《书·禹贡》四百里粟。《周礼·地官》旅师掌聚野之耡粟、屋粟、间粟。〈注〉耡粟,民相助作,一井之中所出,九夫之税粟也。屋粟,民有田不耕,所罚三夫之税粟。间粟,间民无职事者所出,一夫之征粟。《尔雅·释草注》秫谓黏粟,与谷相似,米黏。北人用之酿酒,其茎秆似禾而粗大。又地名。《谷梁传·文十年》及苏子盟于女粟。《前汉·地理志》左冯翊属县粟邑。〈注〉莽曰粟城。《水经注》睢水,又东迳粟县。又水名。《水经注》居庸县故城,魏上谷郡治,有粟水在焉。又官名。《史记·孝景纪》更命治粟内史为大农。又国名。《北史·魏明帝纪》大延元年八月,粟特国遣使朝贡。又姓。袁绍魏郡太守粟举。又沙谓之粟。《山海经》柜山有英水,中多丹粟。〈注〉细丹沙如粟也。又《广东新语》连山有八排猺,自称猺丁,曰八百粟。又叶思积切。《韩愈·进学解》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本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