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ōu hé yú jìn,bèi chéng jiè yī成语简拼:SHYJBCJY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收合餘燼,背城借一
成语解释
收合:收聚,整理;余烬:火烧后的残留物,指残兵;借一:借此一战。收拾剩余力量,在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
成语示例
(1)伪安德王高延宗,扰攘之间,遂窃名号,与伪齐昌王莫多娄敬显等,收合余烬,背城借一。▲《北史·周本纪》
成语造句
(1)本子的第二页赫然是“收合余烬,背城借一”几个大字。
(2)淙淙写不出成语“收合余烬,背城借一”的拼音。
(3)杜市中学的抗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4)晶晶不会写成语“收合余烬,背城借一”的最后一个字。
(5)令超哥哥给月兀和隽兮讲述了“收合余烬,背城借一”的成语典故。
(6)去往海阳二中的大巴上,圣卿大哥哥给妲妲和芩巾讲了『收合余烬,背城借一』的典故。
(7)伪安德王高延宗,扰攘之间,遂窃名号,与伪齐昌王莫多娄敬显等,收合余烬,背城借一。见《北史·周本纪》。
成语出处
《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余烬余烬:燃烧后剩下的灰和没烧尽的东西:纸烟余烬◇劫后余烬。
收收:shōu 1、<动>拘捕;捕捉。《张衡传》:『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2、<动>收获。《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又] 收成。晁错《论贵粟疏》:『百亩之收不过百担。』3、<动>收拾;拣收。《殽之战》:『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4、<动>收藏;收养。《促织》:『意似良,喜而收之。』5、<动>征收。《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6、<动>收拢;聚集。《赤壁之战》:『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7、<动>收取;夺取。《过秦论》:『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8、<动>收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收谷] (1)收藏谷物。(2)收养。[收杀] 结局。
合合:hé 1、<动>闭;合拢。《孔雀东南飞》:『两家求合葬。』2、<动>聚集;会合。《汉书·晁错传》:『合以小攻大。』《赤壁之战》:『五万兵难卒合。』3、<动>配合;匹配。《诗经·大明》:『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孔雀东南飞》:『岂合令郎君。』4、<动>符合;适合。《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5、<动>交配;性交。《论衡》:『若夫牡马见雌牛,雄雀见牝鸡,不与相合者,异类故也。』6、<动>接战;交锋。《左传·成公二年》:『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时。』[又] 两军交锋一次称一合。《失街亭》:『引军杀来,下遇张郃;战有数十余合。』7、<形>全;满。《灌园叟晚逢仙女》:『合家大小哭哭啼啼。』8、<动>对;核对。《冯谖客孟尝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信陵君窃符求赵》:『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9、<副>该;应当。白居易《与元九书》:『文章合为时而著。』10、<介>与;同。文康《儿女英雄传》:『有话合你说。』11、<名>通『盒』。王建《宫词》:『黄金合里盛红雪。』《杨修之死》:『一合酥。』
余余:yú 1、<代>我。《核舟记》:『尝贻余核舟一。』2、<形>多余的。《论语》:『其余不足观也已。』3、<形>遗留的。《子鱼论战》:『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4、<名>盈余。《论积贮疏》:『苟粟多而有余,何为而不成?』5、<数>表示整数后的不定的零数。《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余波] (1)江河的末流。(2)遗风流泽。[余孽] 残存的坏人。
烬烬:jìn 1、<名>物体燃烧后的灰。《北史·吕思礼传》:『烛烬夜有数升。』2、<名>受灾后残余的人。《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背背:bèi 1、<名>脊背〖引〗物体的后面、反面或上面。王安《石元丰行示德逢》:『田背坼如龟兆出。』2、<名>堂屋的北面。《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3、<动>背对着;背靠着。《后汉书·铫期传》:『期乃更背水而战,所杀伤甚多。』4、<动>违背;违反。《上书谏吴王》:『弃义背理,不知其恶。』5、<动>背向;离开。如『背井离乡。』6、<动>背诵,凭记忆诵读。7、<形>不顺。李白《赠从弟宣州长史昭》:『才将圣不偶,命与时俱背。』8、<名>日光通过云层因折射作用而在太阳周围形成的光圈的外围。《元史·天文志一》:『日有背气,重晕三珥。』9、<名>同『褙』裱褙。张怀瓘《二王等书录》:『晋代装书,真草浑杂,背纸皱起。』bēi负荷,用背驮东西。李商隐《李贺小传》:『背一古破锦囊。』
城城:chéng 1、<名>城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2、<动>筑城;修筑城墙。《韩非子·说林》:『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者。』3、<名>城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辨] 城,郭。『城』与『郭』并称时,『城』指内城,『郭』指外城。『城』、『郭』连用时,泛指城。[城池] 城墙和护城河。《战国策·中山策》:『百姓心离,城不修,既无良臣,又无守备。』后泛指城市,城邑。[城堞] 城上女墙。[城府] 1.城市及官署。杜甫《别蔡十四著作》诗:『主人薨城,扶榇归咸秦。』2.比喻心机深隐难测。《宋史·傅尧俞传》:『尧俞厚重寡言,遇人不设城,人自不忍欺。』[城郭] 内城的墙叫城,外城的墙叫郭。连用指城市。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楚因焚烧其城,系虏其子女。』[城隍] 1.城墙和护城河。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起苑囿。』2.指城邑。寒山《诗》一六七:『侬家暂下山,入到城里。』3.护城之神。《北齐书·慕容俨传》:『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神,公私每有祈祷。』[城门失火] 比喻无端受牵连而遭祸害。[城阙] 1.城门两边的望楼。《诗经·郑风·子衿》:『挑兮达兮,在城兮。』2.宫殿;京城。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城社] 1.城池和祭地神的土坛。2.指邦国。3.比喻权势、靠山。《旧唐书·薛存诚传》:『倚中人为城,吏不敢绳。』[城下之盟] 敌人逼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辱和约。《左传·桓公十二年》:『楚伐绞……大败之,为城而还。』
借借:jiè 1、<动>借入;暂用他人之物。《黄生借书说》:『黄生允修借书。』2、<动>获得;达到。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慈仁殷勤,诚嘉于心,此不可以虚辞借也。』3、<动>借出;将己物暂供他人使用。《论语·卫灵公》:『有马者,借人乘之。』4、<动>给予;托付。《后汉书·郑太传》:『若借之朝政……必危朝廷。』5、<动>凭借;倚仗。《公输》:『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6、<动>哀悯;怜惜。陆游《书驿壁》:『女儿薄命天不借,青灯独宿江边舍。』7、<连>假使;即使。《陈涉世家》:『借第令勿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借如] 假如。[借使] 假使;纵使;纵然。[借问] 询问;过问;古诗中自问自答的假设问语。[借职] 仅有虚衔,不是实际就任的官职。[借重] (1)凭借他人权势来抬高自己的地位。(2)指依靠他人的力量,犹言倚重。
一一:yī 1、<数>《狼》:『一屠晚归。』2、<连>一边;一面。《兰亭集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3、<形>同一;一样。《察今》:『古今一也。』4、<动>看作一样。《兰亭集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5、<动>统一。《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6、<动>专一。《劝学》:『用心一也。』7、<副>全;一概。《岳阳楼记》:『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8、<副>一旦。《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9、<副>才;刚刚。《赤壁之战》:『初一交战,操军不利。』10、<副>初次。《曹刿论战》:『一鼓作气。』[一旦] (1)有一天。(2)一时;忽然。(3)形容时间很短。[一何] 多么。[一力] (1)协力。(2)竭力。[一体] 关系密切,如同一个整体。一样,相同。[一昨] 前些日子。
收收:《卯集下·攴字部》《唐韵》式周切《集韵》尸周切,□音荍。《说文》捕也。《五经文字》作収,讹。《诗·大雅》此宜无罪,女反收之。〈传〉收,拘收也。又《诗·周颂》我其收之。〈传〉收,聚也。又《礼·玉藻》有事则收之。〈疏〉当有事之时,则收敛之。又《左传·襄二十七年》何以恤我,我其收之。〈注〉收,取也。又《战国策》秦可以少割而收害也。〈注〉收,犹息也。又《博雅》收,振也。《中庸》振河海而不泄。《朱传》振,收也。又车轸也。《诗·秦风》小戎俴收。〈传〉收,轸也。又夏冠名。《仪礼·士冠礼》周弁,殷冔,夏收。〈注〉收,言所以收敛发也。又神名。《礼·月令》其神蓐收。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舒救切,音狩。获多也。《礼·月令》农事备收。《释文》收,如字,又守又反。又《易·井卦》井收勿幕。〈疏〉凡物可收成者,则谓之收。《朱子·本义》收,汲取也。诗救反,又如字。
合合:《丑集上·口字部》《唐韵》□合切《集韵》《韵会》曷合切《正韵》胡阁切,□音盒。《说文》合口也。又《玉篇》同也。《易·乾卦》保合太和。《诗·小雅》妻子好合。又配也。《诗·大雅》天作之合。《前汉·货殖传》蘖麴盐豉千合。〈注〉师古曰:蘖麴以斤石称之,轻重齐则为合。盐豉以斗斛量之,多少等亦为合。合者,相配耦之言耳。又会也。《礼·王制》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注〉合,会也。又聚也。《论语》始有曰:苟合矣。〈注〉合,聚也。又答也。《左传·宣二年》既合而来奔。〈注〉合,答也。又闭也。《前汉·儿宽传》封禅告成,合祛于天地神明。〈注〉李奇曰:祛,开散。合,闭也。又六合。《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梁元帝·纂要》天地四方曰六合。又黍名。《礼·曲礼》黍曰芗合。又《文中子·问易篇》黄帝有合宫之听。又合黎,地名。《书·禹贡》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又州名。《广韵》秦为巴郡,宋为宕渠郡,后魏置合州,盖涪汉二水合流之处,因以名之。又参合,代地。《史记·韩王信传》入居参合。又钜合在平原,合骑在高城,□汉侯国。见《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又重合县属勃海郡,合乡县属东海郡。又合浦,郡名。□见《前汉·地理志》。又《广韵》器名。《正韵》合子,盛物器。又《广韵》姓也。《左传》宋大夫合左师。又子合,西域国名。《前汉·西域传》西夜国王,号子合王。《后汉·西域传》子合国,去疏勒千里。又通作阖。《战国策》意者,臣愚而不阖於王心耶。〈注〉阖合同。又与合通。《史记·魏世家》筑雒阴合阳。〈注〉合水之北。又《高祖功臣侯表》高祖兄仲废为合阳侯。又《唐韵》《正韵》古沓切《集韵》《韵会》葛合切,□音合。《广韵》合,集也。又《集韵》两龠为合。《前汉·律正志》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又合龠为合,十合为升。〈注〉合龠一作十龠,又合者,合龠之量也。又叶许及切,音翕。《张衡·思□赋》何孤行之焭焭兮,孑不羣而介立。感鸾鷖之特栖兮,悲淑人之希合。考证:(《战国策》意者,臣愚而不阖王心耶。)谨照原文阖字下增於字。
余余:《戌集下·食字部》《唐韵》以诸切《集韵》《韵会》羊诸切《正韵》云俱切,□音余。《说文》饶也。《玉篇》残也。《广韵》賸也。《周礼·天官·冢宰》以九赋敛财贿。九曰币余之赋。《郑注》百工之余。《左传·文元年》归余于终。又《孟子》余夫二十五亩。〈注〉一夫,上父母,下妻子,以五口八口为率。如有弟,是余夫也。又《周礼·地官·小司徒》凡国之大事,致民。大故,致余子。〈注〉余谓羡也。郑康成谓:余子卿大夫之子,当守於王宫者也。《左传·宣二年》又宦其余子。〈注〉余子,嫡子之母弟。又国名。《春秋·庄二年》夏公子庆父帅师伐於余丘。〈注〉於余丘,国名。又地名。《左传·昭二十二年》莒败齐师于寿余。又舟名。《左传·昭十七年》楚大败吴师,获其乗[音chéng]舟余皇。又草名。《山海经》招摇山有草,如韭,青花,名祝余,食之不饥。又姓。晋有余頠,余文仲。又梁余、夫余,俱复姓,见《姓谱》。又《集韵》余遮切,音耶。《庄子·让王篇》其绪余以为国家。《司马彪注》绪余,残也。绪音奢,余音耶。又叶夷周切,音由。《韩愈·驽骥诗》嘶鸣当大路,志气若有余。骐骥生绝域,自矜无匹俦。又叶羊遇切,音裕。《古诗》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疋,织素五丈余。《正字通》按《周礼·地官·委人》凡其余聚以待颁赐,本作公,因声近伪作余,故注云余当为余,谓县都畜聚之物。据本注,余不当作余。《正韵》四鱼余字注,引《周礼》余亦作余。合余余为一,非。考证:(《周礼·天官·冢宰》九赋敛财贿。九曰币余之赋。〈注〉币余,百工之余。)谨照原文九赋上增以字。注上增郑字。注下省币余二字。(《庄子·让王篇》绪余以治天下国家。《徐邈注》绪余,残也。)谨照原文改其绪余以为国家。徐邈注改司马彪注。(《古诗》新人工织缣,旧人工织素。织缣日一疋,织素五丈余。)谨照原诗旧人改故人。
烬烬:《巳集中·火字部》《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徐刃切,音賮。《玉篇》同□。详□字注。《左传·襄四年》收二国之烬。〈注〉烬遗民。《吴语》安受其烬。〈注〉烬余也。又叶咨辛切,音津。《诗·大雅》民靡有黎,具祸以烬。於乎有哀,国步斯频。〈传〉灾余曰烬。
背背:《未集下·肉字部》《唐韵》《韵会》补妹切《正韵》邦昧切,□音辈。《说文》□也。从肉北声。《韵会》身北曰背。《玉篇》背脊。《正字通》身之阴也。《释名》背,倍也,在后称也。《易·艮卦》艮其背。〈注〉背者,无见之物也。又手背。《周礼·冬官考工记·弓人》合灂若背手文。又寿也。《尔雅·释诂》背,寿也。《诗·大雅》黄耉台背。又《鲁颂》黄发台背。〈传〉台背,皆寿徵也。又?张云病!肚昂骸ぬ煳闹尽吩问时逞ā!醋ⅰ得峡翟唬航匀张云病1承稳绫匙忠病H绱驹唬悍财蛉瘴В蛲馕场S帧队衿诽帽痹槐场!妒の婪纭费傻泌尾荩允髦场!创当常碧靡玻秩嗣!豆攘捍こ墒辍肺篮钪芎诒常η种!S帧豆阍稀贰都稀菲衙燎小墩稀凡矫燎校跻綮贰!豆阍稀菲场!都稀肺ヒ病!墩稀菲玻赂阂玻疵嬉病!妒ば⊙拧穱g沓背憎。《书·太甲》既往背师保之训。《前汉·高帝纪》君为秦吏,今欲背之。又《五音集韵》奴对切,音内。义同。又《韵补》叶音必。《诗·大雅》民之罔极,职凉善背。叶下克力。《正韵》亦作偝倍。
城城:《丑集中·土字部》《唐韵》是征切《集韵》《韵会》《正韵》时征切,□音成。内曰城,外曰郭。《释名》城,成也。一成而不可毁也。《古今注》盛也,盛受国都也。《淮南子·原道训》夏鲧作三仞之城。一曰黄帝始立城邑以居。《白虎通》天子曰崇城。《史记·始皇本纪》帝筑万里长城。《前汉·元帝纪》帝初筑长安城。城南为南斗形,城北为北斗形,因名斗城。又诸侯僭侈,建城踰制,谓之产城,若生子长大之义。《司马法曰》攻城者,攻其所产。又《唐·李肇·国史补》元日冬至,大朝会,百官已集,宰相后至,列烛多至数百炬,谓之火城。《王禹偁·待漏院记》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又层城。《淮南子·地形训》掘崑仑墟以下地,中有层城九重。《孙绰·天台赋》苟台岭之可攀,亦何羡于层城。又官名。《左传·文十六年》公子荡为司城。〈注〉宋桓公,以武公讳,司空攺司城。又宫名。《前汉·班倢伃传》倢伃居增城舍。又山名。析城,在河东濩县西。《书·禹贡》底柱析城。又赤城山,在会稽东南。《孙绰·天台赋》赤城霞起以建标。又墓地曰佳城。《博物志》夏侯婴死,送葬至东都门外,马踣地悲鸣,掘之,得石椁,铭曰:佳城郁郁,三千年见白日。吁嗟滕公,居此室。又姓。城浑。又司城,复姓。又叶辰羊切,音常。《韩愈·赠张籍诗》我友东来说,我家免祸殃。乗[音chéng]船下汴水,东去趋彭城。考证:(《博物志》得石椁。铭曰:佳城郁郁。二千年见白日,吁嗟夏公,居此室。)谨照原文二改三。夏改滕。
借借:《子集中·人字部》《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子夜切,嗟去声。假也,贷也,助也,推奖也。《家语》在贫如客,使其臣如借。〈注〉言不有其身,如借使也。《前汉·文帝纪》假借纳用。又草履曰不借。《释名》言贱易有各自蓄之,不假借人也。又设辞。《诗·大雅》借曰未知,亦既抱子。又与藉耤通。又与假通。《后汉·李充传》无所借借。〈注〉下音假。又《唐韵》《集韵》《韵会》《正韵》□资昔切,音积。义同。本作□,隶省作借,别作徣。考证:(《释名》草履曰不借。〈注〉言贱易有各自置,不假借也。)谨照原文改为草履曰不借。释名言贱易有各自蓄之,不假借人也。
一一:《子集上·一字部》(古文)弌《唐韵》《韵会》於悉切《集韵》《正韵》益悉切,□漪入声。《说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广韵》数之始也,物之极也。《易·系辞》天一地二。《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又《广韵》同也。《礼·乐记》礼乐□政,其极一也。《史记·儒林传》韩生推诗之意,而为内外传数万言,其语颇与齐鲁间殊,然其归一也。又少也。《颜延之·庭诰文》选书务一不尚烦密。《何承天·答颜永嘉书》窃愿吾子舍兼而遵一也。又《增韵》纯也。《易·系辞》天下之动贞夫一。《老子·道德经》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又均也。《唐书·薛平传》兵铠完砺,徭赋均一。又诚也。《中庸》所以行之者,一也。又正一。《唐书·司马承桢传》得陶隐居正一法,逮四世矣。又一一。《韩非子·内储篇》南郭处士请为齐宣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韩愈诗》一一欲谁怜。《苏轼诗》好语似珠穿一一。又《星经》天一星,在紫微宫门外。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又太一,山名,即终南山。一名太乙。又三一。《前汉·郊祀志》以太牢祀三一。〈注〉天一,地一,泰一。泰一者,天地未分元气也。又尺一,诏版也。《后汉·□蕃传》尺一选举。〈注〉版长尺一,以写诏书。又百一,诗篇名,魏应璩着。又姓,明一炫宗。又三字姓。北魏有一那娄氏,后改娄氏。又一二三作壹贰叄。《大学》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史记·礼书》总一海内。《前汉·霍光传》作总壹。《六书故》今惟财用出纳之簿书,用壹贰叄以防奸易。又《韵补》叶於利切,音懿。《左思·吴都赋》藿蒳豆蔲,姜汇非一。江蓠之属,海苔之类。又叶弦鸡切,音兮。《参同契》白者金精,黑者水基。水者道枢,其数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