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ōu yīn jié guǒ
成语注音:ㄕㄡ ㄧㄣ ㄐㄧㄝ ˊ ㄍㄨㄛˇ
成语简拼:SYJG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収因結果
成语解释
指了却前缘,得到结果。旧有因果报应之说,指前有因缘则必有相对的后果。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
收因种果、收园结果、收缘结果
成语接龙
1、收因结果→果不其然→然荻读书→书不尽言→言不由中→中冓之言→言发祸随→随声是非→非亲非故→故甚其词→词钝意虚→虚有其表→表里相应→应时对景→景星庆云→云集响应→应节合拍→拍马溜须→须弥芥子→子子孙孙→孙庞斗智→智小言大→大题小做→做鬼做神→神眉鬼眼
2、收因结果→果不其然→然荻读书→书不尽言→言从计纳→纳履踵决→决一死战→战不旋踵→踵决肘见→见多识广→广厦万间→间见层出→出乖露丑→丑态毕露→露面抛头→头昏脑眩→眩目惊心→心心相印→印累绶若→若出一轨→轨物范世→世道人心→心如寒灰→灰烟瘴气→气冲斗牛
3、收因结果→果不其然→然荻读书→书香世家→家翻宅乱→乱作一团→团花簇锦→锦衣玉食→食言而肥→肥甘轻暖→暖衣饱食→食味方丈→丈二和尚→尚虚中馈→馈贫之粮→粮尽援绝→绝世佳人→人心不古→古井不波→波澜老成→成人之美→美人迟暮→暮去朝来→来者居上→上好下甚
4、收因结果→果不其然→然糠照薪→薪桂米珠→珠联玉映→映雪囊萤→萤灯雪屋→屋下作屋→屋乌推爱→爱日惜力→力挽狂澜→澜倒波随→随珠弹雀→雀屏中选→选贤任能→能伸能屈→屈艳班香→香轮宝骑→骑牛觅牛→牛衣岁月→月落星沉→沉静寡言→言必有据→据高临下→下车作威
5、收因结果→果不其然→然糠照薪→薪尽火传→传宗接代→代马望北→北斗之尊→尊古卑今→今是昔非→非异人任→任人唯贤→贤母良妻→妻离子散→散阵投巢→巢林一枝→枝附影从→从头到尾→尾生抱柱→柱石之坚→坚如磐石→石火风灯→灯红酒緑→緑肥红瘦→瘦骨如柴→柴毁骨立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收因结果”几个大字。
(2)昌五一中的拜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收因结果”。
(3)琦纭哥哥给毓纭和碧雯介绍了“收因结果”的成语典故。
(4)小豆写不出成语“收因结果”的拼音。
(5)小朗不会写成语“收因结果”的最后一个字。
成语出处
宋·晁端礼《柳初新》词:『共伊合下,深盟厚约,比望收因结果。』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结果结果:1、[jiéguǒ] (1)达到最后的状态。这次调查的结果是揭露了使人反感的贪污案。(2)人的归宿、结局。(3)杀死。一刀结果了他的性命。2、[jiēguǒ] 长出果实。开花结果。
收收:shōu 1、<动>拘捕;捕捉。《张衡传》:『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2、<动>收获。《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又] 收成。晁错《论贵粟疏》:『百亩之收不过百担。』3、<动>收拾;拣收。《殽之战》:『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4、<动>收藏;收养。《促织》:『意似良,喜而收之。』5、<动>征收。《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6、<动>收拢;聚集。《赤壁之战》:『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7、<动>收取;夺取。《过秦论》:『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8、<动>收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收谷] (1)收藏谷物。(2)收养。[收杀] 结局。
因因:yīn 1、<动>因袭;遵循。《过秦论》:『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2、<动>接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3、<动>依照。《庖丁解牛》:『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4、<动>顺应。《察今》:『变法者因时而化。』5、<名>原因;机会。《孙雀东南飞》:『于今无会因。』6、<介>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谏太宗十思疏》:『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7、<介>介绍动作行为的依据,可译为『依靠』、『凭借』。《廉颇蔺相如列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8、<介>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依照』、『根据』。《核舟记》:『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9、<介>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条件,可译为『趁机』、『趁着』。《鸿门宴》:『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10、<副>就;于是。《鸿门宴》:『贡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11、<连>因为;于是。《雁荡山》:『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屈原列传》:『上宫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因革] 沿袭旧习惯和创造新方法。[因袭] 继承。
结结:jié 1、<动>(在绳子上)打结;绾疙瘩。《老子》:『使民复结绳而用之。』2、<动>系;结扎;缠束。《诫兄子严敦书》:『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3、<名>结头;结子。《论衡·实知》:『天下事有不可知,犹结有不可解也。』4、<名>结症;问题所之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尽见五藏症结。』5、<动>缝补;编织。《五柳先生传》:『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汉书·董仲舒传》:『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6、<名>补丁。杜甫《北征》:『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7、<动>凝结;凝聚。《孔雀东南飞》:『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8、<动>缔结;结交。《隆中对》:『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9、<动>了结;终结。《聊斋志异·商三官》:『两兄出讼,经岁不得结。』10、<动>构筑;建造。《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11、<名>字据;契约;证明材料。刘鹗《老残游记》:『可以令其具结了案。』jì<名>通『髻』,发髻。《楚辞·招魂》:『激楚之结,独秀仙些。』
果果:guǒ 1、<名>果实;果子。又写作『菓』。《训俭示康》:『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2、<名>结局;结果。柳宗元《东海若》:『无国无果。』3、<动>成为现实;实现。《桃花源记》:『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4、<形>充实;饱。《庄子·逍遥游》:『三飡而反,腹犹果然。』5、<副>果真;果然。《祭十二郎文》:『吾去汴州,汝不果来。』6、<连>如果。《中山狼传》:『果如是,是羿亦有罪焉。』7、<副>终于;终究。《左传·城濮之战》:『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8、<副>究竟;到底。《教战守策》:『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
收收:《卯集下·攴字部》《唐韵》式周切《集韵》尸周切,□音荍。《说文》捕也。《五经文字》作収,讹。《诗·大雅》此宜无罪,女反收之。〈传〉收,拘收也。又《诗·周颂》我其收之。〈传〉收,聚也。又《礼·玉藻》有事则收之。〈疏〉当有事之时,则收敛之。又《左传·襄二十七年》何以恤我,我其收之。〈注〉收,取也。又《战国策》秦可以少割而收害也。〈注〉收,犹息也。又《博雅》收,振也。《中庸》振河海而不泄。《朱传》振,收也。又车轸也。《诗·秦风》小戎俴收。〈传〉收,轸也。又夏冠名。《仪礼·士冠礼》周弁,殷冔,夏收。〈注〉收,言所以收敛发也。又神名。《礼·月令》其神蓐收。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舒救切,音狩。获多也。《礼·月令》农事备收。《释文》收,如字,又守又反。又《易·井卦》井收勿幕。〈疏〉凡物可收成者,则谓之收。《朱子·本义》收,汲取也。诗救反,又如字。
因因:《丑集上·囗字部》《唐韵》於真切《集韵》《韵会》《正韵》伊真切,□音姻。《说文》从囗大。会意。《徐锴曰》能大者,衆[音zhòng]围就之也。又仍也,袭也。《论语》殷因於夏礼。《孟子》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书·尧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注〉析而又析也。《礼·礼器》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因吉土以享帝于郊。又依也。《论语》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又托也。《孟子》时子因□子而以告孟子。又由也。《邹阳·上梁王书》夜光之璧,以暗投人於道,莫不按刃相眄者,无因至前也。又缘也。《传灯录》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因,今生作者是。又姓。《左传·定二年》遂人四族,有因氏。《正字通》明有因礼、因絅。又《六书正伪》借为昏姻之姻,言女有所因。又叶乌前切,音烟。《陆云·赠顾尚书诗》殊音合奏,曲异响连。绝我懽条,统我思因。《集韵》或作□。考证:(《邹阳上梁王书》夜光之璧,以暗投人於道,莫不按刃相盼者,无因至前也。)谨照史记汉书本传盼□作眄,改眄。
结结:《未集中·糸字部》《广韵》《正韵》古屑切《集韵》《韵会》吉屑切,□音拮。《说文》缔也。《易·系辞》上古结绳而治。《诗·桧风》我心蕴结兮。又《曹风》心如结兮。〈疏〉如物之裹结。《礼·曲礼》德车结旌。〈注〉结,谓收敛之也。〈疏〉结,缠其旒着於竿也。《前汉·五行志》衣有襘,带有结。〈注〉结,缔结之结也。又《博雅》曲也。又《玉篇》要也。又《集韵》胡计切,音系。《前汉·张释之传》跪而结之。〈注〉师古曰:结,读曰系。又《集韵》激质切,音吉。义同。又《集韵》吉诣切,音计。《前汉·陆贾传》尉佗魁结箕踞。〈注〉师古曰:结,读曰髻。
果果:《辰集中·木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古火切,音裹。《说文》木实也。从木,象果形在木之上。《易·说卦》乾为天,为木果。〈注〉果实着木,有似星之着天也。《周礼·地官》甸师共野果蓏之属。《应劭曰》木曰果,草曰蓏。《张晏曰》有核曰果,无核曰蓏。又胜也,尅也。《左传·宣二年》杀敌为果,致果为毅。又决也。《礼·内则》将为善思,贻父母令名必果。又验也。《宋书·后妃传》今果然矣。又释氏因果。《隋书·经籍志》释迦敎化弟子多有正果者。又果然,兽名。《宋国史补》扬州取一果然,数十果然可得。又《尔雅·释虫》果蠃,蒲卢。〈疏〉细腰蠭也。又与惈通。《左思·吴都赋》风俗以韰果为嫿。《方言》惈,勇也,古字通。又《集韵》《韵会》□苦果切。音颗。果然。饱貌。《庄子·逍遥游》三餐而反,腹犹果然。又《唐韵》《集韵》《韵会》□同婐。女侍也。《孟子》二女果。又通裸。《广韵》赤体也。又《集韵》《韵会》□与祼通。《周礼·春官·大宗伯》大賔客则摄而载果。《小宗伯》辨六彝之名物,以待果将。又鲁火切,音臝。《周礼·春官·宗伯》龟人掌六龟之属,东龟曰果属。字从田从木,今趋便作果,俗作菓,非。考证:(《易·下系》乾为天,为木果。)谨照原文下系二字改为说卦。(《左传·宣元年》)谨照原文元改二年。(又与蜾通。《左思·吴都赋》风俗以韰果为嫿。)谨照原文蜾改惈。(《小宗伯》辨六彝之名物,以待祼将。)谨照原文祼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