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ōu hé yú jìn
成语简拼:SHYJ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收合餘燼
成语解释
比喻(战败后)收集残余的士卒。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成语示例
(1)伪安德王高延宗,扰攘之间,遂窃名号,与伪齐昌王莫多娄敬显等,收合余烬,背城借一。▲《北史·周本纪》
(2)昔春秋之时,郑小国也,介居晋、楚之间,城下之盟,君臣同耻;收合余烬,尚能成功。▲宋·洪适《亲征诏》
成语造句
(1)本子的第二页赫然是“收合余烬,背城借一”几个大字。
(2)淙淙写不出成语“收合余烬,背城借一”的拼音。
(3)杜市中学的抗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4)晶晶不会写成语“收合余烬,背城借一”的最后一个字。
(5)令超哥哥给月兀和隽兮讲述了“收合余烬,背城借一”的成语典故。
(6)爱芬叔叔给心见和蕙心介绍了“收合余烬”的成语故事。
(7)东矿中学的闾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收合余烬”。
(8)记事本的第一页上面写着“收合余烬”几个大字。
(9)去往海阳二中的大巴上,圣卿大哥哥给妲妲和芩巾讲了『收合余烬,背城借一』的典故。
(10)伪安德王高延宗,扰攘之间,遂窃名号,与伪齐昌王莫多娄敬显等,收合余烬,背城借一。见《北史·周本纪》。
(11)则如宋蒋之奇尝诬奏欧阳修矣,胡昔春秋之时,郑小国也,介居晋、楚之间,城下之盟,君臣同耻;收合余烬,尚能成功。见宋·洪适《亲征诏》。
成语出处
《左传·成公二年》:『子又不许,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敝邑之幸,亦云从也,况其不幸,敢不唯命是听。』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余烬余烬:燃烧后剩下的灰和没烧尽的东西:纸烟余烬◇劫后余烬。
收收:shōu 1、<动>拘捕;捕捉。《张衡传》:『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2、<动>收获。《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又] 收成。晁错《论贵粟疏》:『百亩之收不过百担。』3、<动>收拾;拣收。《殽之战》:『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4、<动>收藏;收养。《促织》:『意似良,喜而收之。』5、<动>征收。《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6、<动>收拢;聚集。《赤壁之战》:『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7、<动>收取;夺取。《过秦论》:『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8、<动>收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收谷] (1)收藏谷物。(2)收养。[收杀] 结局。
合合:hé 1、<动>闭;合拢。《孔雀东南飞》:『两家求合葬。』2、<动>聚集;会合。《汉书·晁错传》:『合以小攻大。』《赤壁之战》:『五万兵难卒合。』3、<动>配合;匹配。《诗经·大明》:『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孔雀东南飞》:『岂合令郎君。』4、<动>符合;适合。《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5、<动>交配;性交。《论衡》:『若夫牡马见雌牛,雄雀见牝鸡,不与相合者,异类故也。』6、<动>接战;交锋。《左传·成公二年》:『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时。』[又] 两军交锋一次称一合。《失街亭》:『引军杀来,下遇张郃;战有数十余合。』7、<形>全;满。《灌园叟晚逢仙女》:『合家大小哭哭啼啼。』8、<动>对;核对。《冯谖客孟尝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信陵君窃符求赵》:『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9、<副>该;应当。白居易《与元九书》:『文章合为时而著。』10、<介>与;同。文康《儿女英雄传》:『有话合你说。』11、<名>通『盒』。王建《宫词》:『黄金合里盛红雪。』《杨修之死》:『一合酥。』
余余:yú 1、<代>我。《核舟记》:『尝贻余核舟一。』2、<形>多余的。《论语》:『其余不足观也已。』3、<形>遗留的。《子鱼论战》:『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4、<名>盈余。《论积贮疏》:『苟粟多而有余,何为而不成?』5、<数>表示整数后的不定的零数。《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余波] (1)江河的末流。(2)遗风流泽。[余孽] 残存的坏人。
烬烬:jìn 1、<名>物体燃烧后的灰。《北史·吕思礼传》:『烛烬夜有数升。』2、<名>受灾后残余的人。《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收收:《卯集下·攴字部》《唐韵》式周切《集韵》尸周切,□音荍。《说文》捕也。《五经文字》作収,讹。《诗·大雅》此宜无罪,女反收之。〈传〉收,拘收也。又《诗·周颂》我其收之。〈传〉收,聚也。又《礼·玉藻》有事则收之。〈疏〉当有事之时,则收敛之。又《左传·襄二十七年》何以恤我,我其收之。〈注〉收,取也。又《战国策》秦可以少割而收害也。〈注〉收,犹息也。又《博雅》收,振也。《中庸》振河海而不泄。《朱传》振,收也。又车轸也。《诗·秦风》小戎俴收。〈传〉收,轸也。又夏冠名。《仪礼·士冠礼》周弁,殷冔,夏收。〈注〉收,言所以收敛发也。又神名。《礼·月令》其神蓐收。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舒救切,音狩。获多也。《礼·月令》农事备收。《释文》收,如字,又守又反。又《易·井卦》井收勿幕。〈疏〉凡物可收成者,则谓之收。《朱子·本义》收,汲取也。诗救反,又如字。
合合:《丑集上·口字部》《唐韵》□合切《集韵》《韵会》曷合切《正韵》胡阁切,□音盒。《说文》合口也。又《玉篇》同也。《易·乾卦》保合太和。《诗·小雅》妻子好合。又配也。《诗·大雅》天作之合。《前汉·货殖传》蘖麴盐豉千合。〈注〉师古曰:蘖麴以斤石称之,轻重齐则为合。盐豉以斗斛量之,多少等亦为合。合者,相配耦之言耳。又会也。《礼·王制》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注〉合,会也。又聚也。《论语》始有曰:苟合矣。〈注〉合,聚也。又答也。《左传·宣二年》既合而来奔。〈注〉合,答也。又闭也。《前汉·儿宽传》封禅告成,合祛于天地神明。〈注〉李奇曰:祛,开散。合,闭也。又六合。《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梁元帝·纂要》天地四方曰六合。又黍名。《礼·曲礼》黍曰芗合。又《文中子·问易篇》黄帝有合宫之听。又合黎,地名。《书·禹贡》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又州名。《广韵》秦为巴郡,宋为宕渠郡,后魏置合州,盖涪汉二水合流之处,因以名之。又参合,代地。《史记·韩王信传》入居参合。又钜合在平原,合骑在高城,□汉侯国。见《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又重合县属勃海郡,合乡县属东海郡。又合浦,郡名。□见《前汉·地理志》。又《广韵》器名。《正韵》合子,盛物器。又《广韵》姓也。《左传》宋大夫合左师。又子合,西域国名。《前汉·西域传》西夜国王,号子合王。《后汉·西域传》子合国,去疏勒千里。又通作阖。《战国策》意者,臣愚而不阖於王心耶。〈注〉阖合同。又与合通。《史记·魏世家》筑雒阴合阳。〈注〉合水之北。又《高祖功臣侯表》高祖兄仲废为合阳侯。又《唐韵》《正韵》古沓切《集韵》《韵会》葛合切,□音合。《广韵》合,集也。又《集韵》两龠为合。《前汉·律正志》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又合龠为合,十合为升。〈注〉合龠一作十龠,又合者,合龠之量也。又叶许及切,音翕。《张衡·思□赋》何孤行之焭焭兮,孑不羣而介立。感鸾鷖之特栖兮,悲淑人之希合。考证:(《战国策》意者,臣愚而不阖王心耶。)谨照原文阖字下增於字。
余余:《戌集下·食字部》《唐韵》以诸切《集韵》《韵会》羊诸切《正韵》云俱切,□音余。《说文》饶也。《玉篇》残也。《广韵》賸也。《周礼·天官·冢宰》以九赋敛财贿。九曰币余之赋。《郑注》百工之余。《左传·文元年》归余于终。又《孟子》余夫二十五亩。〈注〉一夫,上父母,下妻子,以五口八口为率。如有弟,是余夫也。又《周礼·地官·小司徒》凡国之大事,致民。大故,致余子。〈注〉余谓羡也。郑康成谓:余子卿大夫之子,当守於王宫者也。《左传·宣二年》又宦其余子。〈注〉余子,嫡子之母弟。又国名。《春秋·庄二年》夏公子庆父帅师伐於余丘。〈注〉於余丘,国名。又地名。《左传·昭二十二年》莒败齐师于寿余。又舟名。《左传·昭十七年》楚大败吴师,获其乗[音chéng]舟余皇。又草名。《山海经》招摇山有草,如韭,青花,名祝余,食之不饥。又姓。晋有余頠,余文仲。又梁余、夫余,俱复姓,见《姓谱》。又《集韵》余遮切,音耶。《庄子·让王篇》其绪余以为国家。《司马彪注》绪余,残也。绪音奢,余音耶。又叶夷周切,音由。《韩愈·驽骥诗》嘶鸣当大路,志气若有余。骐骥生绝域,自矜无匹俦。又叶羊遇切,音裕。《古诗》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疋,织素五丈余。《正字通》按《周礼·地官·委人》凡其余聚以待颁赐,本作公,因声近伪作余,故注云余当为余,谓县都畜聚之物。据本注,余不当作余。《正韵》四鱼余字注,引《周礼》余亦作余。合余余为一,非。考证:(《周礼·天官·冢宰》九赋敛财贿。九曰币余之赋。〈注〉币余,百工之余。)谨照原文九赋上增以字。注上增郑字。注下省币余二字。(《庄子·让王篇》绪余以治天下国家。《徐邈注》绪余,残也。)谨照原文改其绪余以为国家。徐邈注改司马彪注。(《古诗》新人工织缣,旧人工织素。织缣日一疋,织素五丈余。)谨照原诗旧人改故人。
烬烬:《巳集中·火字部》《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徐刃切,音賮。《玉篇》同□。详□字注。《左传·襄四年》收二国之烬。〈注〉烬遗民。《吴语》安受其烬。〈注〉烬余也。又叶咨辛切,音津。《诗·大雅》民靡有黎,具祸以烬。於乎有哀,国步斯频。〈传〉灾余曰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