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èng fù cán gāo
成语注音:ㄕㄥˋ ㄈㄨˋ ㄘㄢˊ ㄍㄠ
成语简拼:SFCG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近代成语
成语繁体:剩馥殘膏
成语解释
女子妆后所剩的脂粉。指闺中之作。
成语用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示例
(1)…试调鹦鹉舌,学愁初孕杜鹃胎。铜琶铁板声声恨,剩馥残膏字字哀。知否有人楼下过,一腔心事暗成灰。——晚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成语造句
(1)冲冲不会写成语“剩馥残膏”的最后一个字。
(2)打开练习本,第二页上写着“剩馥残膏”几个大字。
(3)大通学校的皮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剩馥残膏”。
(4)含含写不出成语“剩馥残膏”,所以单元测试只有99分。
(5)启景叔叔给雨窈和莹刘介绍了“剩馥残膏”的成语故事。
(6)前往共和县中学的火车上,浩焱大哥哥给一婵和桓逸讲了『剩馥残膏』的典故。
(7)铜琶铁板声声恨,剩馥残膏字字哀。见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九回。
成语出处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九回:『铜琶铁板声声恨,剩馥残膏字字哀。』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剩剩:shèng剩余:剩饭;剩货;大家都走了,只剩下他一个人。
馥馥:fù 1、<形>香。陆机《拟西北有高楼》:『芳气随风结,哀响馥若兰。』2、<名>香气。《芙蕖》:『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
残残:cán 1、<动>杀害;伤害。《周礼·夏官·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2、<名>害;祸害。《论积贮疏》:『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3、<名>残暴为害的人。《赤壁之战》:『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4、<形>残缺;残破。《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5、<形>残余;剩余。《愚公移山》:『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残喘] 1.垂死时仅存的喘息。马中锡《中山狼传》:『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处囊中以苟延残乎?』2.指衰病垂绝的生命,馀生。郝经《云梦》:『何时结茅屋,老吟寄残。』[残骸] 人或动物不完事的尸骨。[残红] 指落花。陆游《落花》:『未妨老子凭栏兴,满地残点绿苔。』[残魂] 1.指残生。2.魂魄。[残客] 剩下来的客人。[残戮] 杀戮。[残氓] 遗民。[残山剩水] 指山河不全,国土分裂。[残生] 1.糟蹋自己的生命。《庄子·骈拇》:『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残伤性均也。』2.剩余的生命;晚年。杜甫《草堂》:『饮啄愧残,食薇不敢馀。』[残夷] 杀戮;伤害。《后汉书·仲长统传》:『汉二百年遭王莽之乱,计其残灭亡之数,又复倍乎奏、项矣。』
膏膏:gāo 1、<名>油脂;脂肪。《答李翊书》:『养其根而竢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实遂,膏之沃其者光晔。』[又] (gào)<动>把油加在车轴上。《送李愿归盘谷序》:『膏吾车兮秣吾马。』2、<名>肥肉。《苦斋记》:『今夫膏梁之子,燕坐于堂之上。』3、<名>煎炼而成膏状物。《后汉书·华佗传》:『既而缝合,傅以神膏。』4、<名>心尖脂肪。《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5、<形>肥沃。《触龙说赵太后》:『今女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又] <形使动>使……肥沃。《苏武》:『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6、<名>恩惠;恩德。常『膏泽』连用。[又] <名使动>使……得到恩惠。《答司马谏议书》:『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剩剩:《子集下·刀字部》《唐韵》食证切,音乘。长也。《玉篇》不啻也。《高适赠杜二拾遗诗》听法还应难,寻经剩欲翻。
馥馥:《戌集下·香字部》《广韵》《集韵》《韵会》《正韵》□房六切,音伏。《广韵》香气芬馥。又人名。冀州牧韩馥,见《后汉·袁绍传》。又《广韵》符逼切《集韵》弼力切,□音愎。义同。又《潘岳·射雉赋》彳亍中辍,馥焉中镝。〈注〉馥,中镞声也。又《集韵》拍逼切,音堛。义同。
残残:《辰集下·歹字部》《广韵》昨干切《集韵》《韵会》财干切,□音□。《说文》贼也。《诗·小雅》废为残贼。《孟子》贼义者谓之残。又《释名》残,践也。践使残坏也。《书·泰誓》残害于尔万姓。又《史记·樊哙传》残东垣。〈注〉谓多所杀伤也。又恶也。《书·泰誓》取彼凶残。《史记·陈余传》为天下除残。又放逐也,杀也。《周礼·夏官》《大司马》九伐之法,放弑其君,则残之。《扬子·方言》□杀也。晋魏河内之北,谓□为残。□音廪。或洛感反。又食余也。《杜甫诗》残杯与冷炙。又煑肉之名。《张协·七命》鷰□猩唇,髦残象白。〈注〉髦,髦牛也。残白,盖煮肉之异名。《崔駰·博徒论》□臛羊残。又残缺也。《刘歆·移太常博士书》专已守残。〈注〉师古曰:专执已所偏见,苟守残缺之文。又穿凿傅会谓之蕞残。《王充·论衡》蕞残满车,不成为道。玉屑满箧,不成为宝。又恶马曰残马。《扬子·方言》南楚凡人残马谓之钳。又贪暴吏曰残吏。《后汉·明帝纪》残吏放手。又五残,星名。《史记·天官书》五残星,出正东东方之野,其星状类辰星。《正义曰》五残,一名五锋。《前汉·艺文志》有《五残亲变星》二十一卷。又与戋通。《易·贲卦》束帛戋戋。〈注〉引子夏《易》束帛残残。又《魏志》辰韩名乐浪人为阿残。东方人名我为阿,谓乐浪人本其残余之人也。又脍残,鱼名。《皮日休诗》分明数得脍残鱼。又《高僧传》明瓒禅师,性懒而食残,号懒残。又《韵补》叶财先切,音前。《班彪·北征赋》首身分而不寤兮,犹数功而辞諐。何夫子之妄说兮,孰云地脉而生残。又《梦溪笔谈》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以为右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少也,水之少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而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类皆以戋为义。○按残义本兼大小而言,姑附记於此。考证:(《崔駰·博徒论》□曤羊残。)谨照原文曤改臛。
膏膏:《未集下·肉字部》《唐韵》古劳切《集韵》《韵会》居劳切《正韵》姑劳切,□音高。《说文》肥也。《韵会》凝者曰脂,泽者曰膏。一曰戴角者脂,无角者膏。《元命包》膏者,神之液也。《易·鼎卦》雉膏不食。《晋语》不能为膏,而祗离咎也。〈注〉膏,肥也。〈又〉夫膏□之性,难正也。〈注〉膏,肉之肥者。《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狶膏棘轴。〈注〉狶膏,猪脂也。又《博雅》人一月而膏。《左传·成十年》居肓之上,膏之下。〈注〉心下为膏。又《正韵》泽也。《博雅》膏,滑泽也。《易·屯卦》屯其膏。〈疏〉正义曰:膏谓膏泽也。又唇脂,以膏和丹作之,亦曰膏。《诗·卫风》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又甘也。《礼·礼运》天降膏露。〈注〉膏,犹甘也。又凡树理之白者皆曰膏。《周礼·地官·大司徒》其植物宜膏物。〈注〉郑司农曰:膏物,谓杨柳之属,理致且白如膏。又五谷之滑者皆曰膏。《山海经》西南黑水之间,有广都之野,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注〉郭曰:言味好,皆滑如膏。又《唐韵》古到切《集韵》《韵会》《正韵》居号切,□音诰。润也。《诗·曹风》芃芃黍苗,阴雨膏之。《释文》膏,古报反。《礼·内则》脂膏以膏之。《释文》膏之,古报反。◎按刘监经史动静字音,凡脂膏之膏则读平声,用以润物曰膏,则读去声。考证:(《诗·卫风》岂无膏沐,谁的为容。)谨照原文谁的改谁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