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òng shēng zǎi dào
成语注音:ㄙㄨㄙˋ ㄕㄥ ㄗㄞˋ ㄉㄠˋ
成语简拼:SSZD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近代成语
成语繁体:頌聲載道
成语解释
赞颂之声充满道路。极言称赞者多。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
口碑载道、交口称誉、交口称赞
反义词
怨声载道
成语接龙
1、颂声载道→道不掇遗→遗文逸句→句比字栉→栉霜沐露→露尾藏头→头稍自领→领异标新→新人新事→事核言直→直眉怒目→目眩神摇→摇头摆尾→尾大难掉→掉三寸舌→舌敝耳聋→聋者之歌→歌声绕梁→梁上君子→子孝父慈→慈悲为本→本小利微→微言大义→义不取容→容头过身
2、颂声载道→道不拾遗→遗风馀象→象箸玉杯→杯影蛇弓→弓影杯蛇→蛇珠雀环→环肥燕瘦→瘦骨零丁→丁一卯二→二八女郎→郎才女貌→貌是心非→非分之财→财殚力尽→尽思极心→心驰魏阙→阙一不可→可见一斑→斑衣戏彩→彩云易散→散灰扃户→户枢不蠹→蠹居棋处→处安思危
3、颂声载道→道不拾遗→遗害无穷→穷泰极侈→侈侈不休→休养生息→息怒停瞋→瞋目切齿→齿如齐贝→贝阙珠宫→宫车晏驾→驾鹤成仙→仙风道气→气踰霄汉→汉官威仪→仪表不凡→凡胎肉眼→眼空四海→海沸波翻→翻复无常→常胜将军→军临城下→下阪走丸→丸泥封关→关怀备至
4、颂声载道→道山学海→海约山盟→盟山誓海→海水桑田→田父之获→获兔烹狗→狗仗人势→势若脱兔→兔走鹘落→落花流水→水枯石烂→烂如指掌→掌上明珠→珠流璧转→转败为功→功行圆满→满腹经纶→纶巾羽扇→扇枕温被→被褐怀珠→珠宫贝阙→阙一不可→可泣可歌→歌莺舞燕
5、颂声载道→道微德薄→薄情无义→义正词严→严陈以待→待贾而沽→沽名卖直→直口无言→言不由中→中西合璧→璧合珠连→连山排海→海沸山摇→摇羽毛扇→扇枕温席→席卷天下→下落不明→明知故犯→犯颜极谏→谏尸谤屠→屠所牛羊→羊入虎群→群空冀北→北雁南飞→飞黄腾踏
成语示例
(1)不但山西百姓颂声载道,就是山西官员,从巡抚以下,也没有一个不感激他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四回
(2)…功德做了不少,银子却也用去不少。不但山西百姓颂声载道,就是山西官员,从巡抚以下,也没有一个不感激他的…——晚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
成语造句
(1)白石坡中学的阎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颂声载道”。
(2)草稿本的第三页写着“颂声载道”几个大字。
(3)晨语叔叔给鹦阑和雅芯讲述了“颂声载道”的成语故事。
(4)鸽子写不出成语“颂声载道”,因此期中考试只有98分。
(5)小雷不会写成语“颂声载道”的最后一个字。
(6)施公不肯骚扰,所有供给费用悉行免去,故此一路上颂声载道。
(7)不但山西百姓颂声载道,就是山西官员,从巡抚以下,也没有一个不感激他的。
(8)到任之后,果然一清如洗,一明似镜,案无留牍,钱不私留;三月之后,萧县的绅民无不颂声载道。
成语出处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六回:『威王自周返齐,一路颂声载道,皆称其贤。』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颂颂:sòng 1、<动>歌颂;颂扬。《史记·秦始皇本纪》:『刻石颂秦德。』2、<名>一种文体。《文心雕龙·公赞》:『颂惟典雅。』3、<动>通『诵』,朗读;背诵。《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róng<名>仪容之『容』本字。《汉书·儒林传》:『鲁徐生善为颂。』
声声:shēng 1、<名>声音。《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2、<名>乐曲;乐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3、<名>口音。《大铁椎传》:『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4、<动>声称;宣布;宣扬。《五人墓碑记》:『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5、<名>名声;声誉;声望。《报任安书》:『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6、<动>宣扬;鼓舞。《子鱼论战》:『金鼓以声气也。』7、<名>声势;声气。《子鱼论战》:『声盛致志,鼓儳也。』8、<量>表声音发出的次数。《琵琶行》:『转轴拨弦三两声。』
载载:zài 1、<名>乘具;车子。《殽之战》:『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2、<动>乘坐。《陌上桑》:『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3、<动>装载。《赤壁之战》:『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4、<动>负载。《谏太宗十思疏》:『载舟覆舟,所宜深慎。』5、<动>充满。《诗经·生民》:『厥声载道。』6、<动>开始。《诗经·七月》:『春日载阳。』7、词缀,用于动词前。《归去来兮辞》:『乃瞻衡宇,载欣载奔。』zǎi 1、<名>年。《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2、<动>记录。《〈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如史载田横事。』[载笔] 携带文具记录王事。[载籍] 书籍;典籍。[载书] 盟书。古代诸侯会盟时,记载盟誓的文书。
道道:dào 1、<名>路;道路。《鱼我所欲也》:『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又] <动>取道;道经。《鸿门宴》:『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指南录>后序》:『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2、<名>途径;方法;措施。《六国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3、<名>规律;法则。《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4、<名>道理;事理。《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5、<名>道德;道义。《陈涉世家》:『伐无道,诛暴秦。』6、<名>学说;主张。《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7、<动>说;谈论。《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好。』8、<动>通『导』,引导。《论语·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9、<动>通『导』。疏通。《尚书·禹贡》:『九河既道。』《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10、<名>古代行政区划名。唐代初年全国划分为十道,道下辖州。明清则在省一级一级行政区域下设道,道下辖府,其长官就称为道或道员、道台。《左忠毅公逸事》:『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11、<名>简称道家、道教。《汉书·艺文志》:『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12、<动>以为。《灌园叟晚逢仙女》:『他还道略看一会就去,谁知这厮故意卖弄。』13、<介>从;由。《管子·禁藏》:『凡治乱之情,皆道上始。』14、<量>元稹。《望喜驿》:『一道月光横忱前。』[道心] (1)犹言道德观念。(2)悟道之心。[道学] (1)道家的学说。(2)指理学,即以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儒家为主体的思想体系。[道眼] 指抉择真妄的能力。[道义] (1)道德和义理。(2)道德和正义。[道艺] 学问与技能。
颂颂:《戌集下·页字部》《广韵》《集韵》《韵会》□余封切,音容。《说文》貌也。《前汉·儒林传》鲁徐生善为颂。又唐生、褚生应博士弟子选诣博士,抠衣登堂,颂礼甚严。〈注〉□与容同。又从颂,与从容同。《史记·鲁仲连传》世以鲍焦为无从颂而死者,皆非也。〈注〉音从容。又《前汉·□法志》年八十以上,八岁以下,当鞠系者颂系之。〈注〉谓宽容之,不桎梏也。又公也。《前汉·吴王濞传》它郡国吏欲来捕亡人,颂共禁不与。〈注〉颂,犹公也。又《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似用切,音诵。《正韵》称述也。《释名》称颂成功谓之颂。又颂,容也。叙说其成功之形容也。《韵会》徐曰:此容仪字。歌诵者,美盛德之形容,故通作颂。后人因而乱之,以此为歌颂字。《礼·少仪》颂而无讇。〈注〉颂谓将顺其美。又磬名。《仪礼·大射仪》西阶之西颂磬。〈注〉言成功曰颂。西为阴中,万物之所成,是以西方钟磬谓之颂。又琴名。《左传·襄二年》使择美檟,以自为榇与颂琴。又占兆之词。《周礼·春官·大卜》其颂,皆千有二百。〈注〉颂谓繇也。又姓。又《韵补》叶墙容切,音从。《扬雄·河东赋》丽钩芒与骖[音cān]蓐收兮,殷□冥及祝融。敦衆[音zhòng]神使式□兮,奋六经以摅颂。考证:(《前汉·儒林传》鲁儒生,善为颂。)谨照原文鲁儒生改鲁徐生。(《前汉·吴王濞传》它郡国吏,欲采捕亡人,颂共禁不与。〈注〉颂,犹公也。)谨照原文采捕改来捕。
声声:《丑集中·士字部》《字汇》同□。《正字通》俗声字。(声)(古文)殸《唐韵》《集韵》《韵会》书盈切《正韵》书征切,□圣平声。《说文》音也。《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传〉声谓五声,宫商角徵羽也。《礼·月令》仲夏之月,止声色。〈注〉声谓乐也。又凡响曰声。《张载·正蒙》声者,形气相轧而成。两气者,谷响雷声之类。两形者,桴鼓叩击之类。形轧气,羽扇敲矢之类。气轧形,人声笙簧之类。皆物感之良能,人习而不察耳。《韵会》韵书平上去入为四声。又声敎。《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曁声敎,讫于四海。《左传·文六年》树之风声。〈注〉因土地风俗,为立声敎之法。又声誉。《孟子》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注〉声闻,名誉也。又宣也。《孟子》金声而玉振之也。〈注〉声,宣也。又《諡法》不生其国曰声。〈注〉生于外家。《春秋·经传集解》继室以声子,生隐公。〈注〉声,諡也。又姓。又《韵补》叶尸羊切,音商。《韩愈·赠张籍诗》娇儿未绝乳,念之不能忘。忽如在其侧,耳若闻啼声。
载载:《酉集下·车字部》《广韵》《集韵》《韵会》《正韵》□作代切,音再。《说文》乗[音chéng]也。《易·大有》大车以载。又承也,胜也。《易·坤卦》君子以厚德载物。又事也。《书·舜典》有能奋庸,熙帝之载。〈注〉言奋起其功,以广帝尧之事也。又始也。与哉通。《诗·豳风》春曰载阳。《孟子》汤始征,自葛载。又则也,助语辞。《诗·周颂》载戢干戈,载櫜弓矢。又成也。《书·益稷》乃赓载歌。〈注〉赓,续也。续歌以成其义也。又行也。《书·臯陶谟》载采采。〈注〉言其所行某事某事也。又满也。《诗·大雅》厥声载路。又记载也。《书·洛诰》丕视功载。〈注〉视羣臣有功者记载之。《史记·伯夷传》载籍极博。又饰也。《淮南子·兵略训》载以银锡。〈注〉箭以银锡饰之也。又载师,官名。《周礼·地官·载师注》载之为言事也,事民而税之也。又姓。又《广韵》《集韵》《韵会》□昨代切,音在。《集韵》舟车运物也。《诗·小雅》其车既载。〈注〉才再反。又《广韵》作亥切《集韵》《正韵》子亥切,□音宰。年也。《书·尧典》朕在位七十载。◎按《尔雅·释天》载,岁也。注:载,始也。取物终更始之义。蔡邕《独断》载,岁也。言一岁之中莫不覆载也。据此则年载之载亦可作去声读也。又《集韵》都代切,音戴。与戴通。《诗·周颂》载弁俅俅。《礼·月令》载以弓韣。又叶子利切,音祭。《诗·小雅》受言载之。叶下喜。又叶节力切,音即。《诗·小雅》召彼仆夫,谓之载矣。叶上牧棘。考证:(《书·洛诰》丕视工载。〈注〉视羣臣有功者记载之。)谨照原文工载改功载。
道道:《酉集下·辵字部》衟《唐韵》徒皓切《集韵》《韵会》《正韵》杜皓切,□陶上声。《说文》所行道也。《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路。《诗·小雅》周道如砥。《前汉·董仲舒传》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又《广韵》理也,衆[音zhòng]妙皆道也,合三才万物共由者也。《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又〉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书·大禹谟》道心惟微。又顺也。《书·禹贡》九河既道。〈注〉顺其道也。又国名。《左传·僖五年》江黄道柏。〈注〉道国,在汝南安阳县南。又《韵会》州名。汉属零陵郡,唐营州,攺道州。又当道,草名。《博雅》当道,马舄也。又《集韵》《韵会》大到切《正韵》杜到切,□陶去声。《正韵》言也。《孝经》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大学》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又由也。《礼·礼器》苟无忠信之人,则理不虚道。《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又治也。与导同。《论语》道千乗[音chéng]之国。《史记·文帝纪》道民之略,在于务本。又引也。《左传·隐五年》请君释憾于宋,敝邑为道。又从也。《前汉·淮南王传》诸使者道长安来。《山海经》风道北来。〈注〉道,从也。又《字汇补》动五切,音覩。《易林》冬薮枯腐,当风于道。蒙蔽尘埃,左氏劳苦。又叶徒厚切,头上声。《诗·卫风》墙有茨,不可道也。叶下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