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ōu cháng guā dù
成语注音:ㄙㄡ ㄔㄤˊ ㄍㄨㄚ ㄉㄨˋ成语正音肚,不能读作『dǔ』。
成语简拼:SCGD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搜腸刮肚成语辨形刮,不能写作『瓜』。成语谜语杀猪开膛
成语解释
比喻绞尽脑汁,苦思苦想。
[成语辨析]
搜肠刮肚与『苦思冥想』有别:搜肠刮肚多用于口语:『苦思冥想』多用于书面语。
成语用法
作谓语、状语;用于人
近义词
[同]搜索枯肠、抠心挖肚、抠心挖血、冥思苦想、挖空心思、绞尽脑汁
反义词
无所用心
成语示例
(1)明·冯惟敏《不伏老·第一折》:『一个家搜肠刮肚,不知饥,不知渴,只觉得口内生烟。
(2)清·蒲松龄《逃学传》:『似这作文,搜肠刮肚,可待写上什麽?』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搜肠刮肚”几个大字。
(2)穆阳中学的汗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搜肠刮肚”。
(3)锐锐写不出成语“搜肠刮肚”,所以昨天考试只得了99分。
(4)圣卿大哥哥给妲妲和芩巾讲了“搜肠刮肚”的典故。
(5)小蔻不会写成语“搜肠刮肚”的最后一个字。
(6)从巴勒斯坦人的角度来看,为了证明人民的归属感而搜肠刮肚的去寻找寻找考古证据是不得要领的做法。
(7)低声下气陪着笑脸,搜肠刮肚地,把能想到的拜年话都说尽了。
(8)似这作文,搜肠刮肚,可待写上什么?见清·蒲松龄《逃学传》。
(9)一家人面对如此巧对,一个个搜肠刮肚,眉头紧锁,苦思良久,皆对不上。
(10)前往沙河双山初级中学的路上,梅香叔叔给诗吉和成敏讲了『搜肠刮肚』的历史故事。
(11)我搜肠刮肚地把我知道的欧洲语言的字汇都说出来,请这位诗人背诵,结果他完全按照我的次序丝毫不差地背诵如流。
(12)为了维护神圣的教规,教会当局搜肠刮肚,不惜组织教士翻经弄典,终于找出了一条古代的早已被遗忘的教规,获得了搬迁遗体的权力。
(13)但他才思并不敏捷,每作一文,都要搜肠刮肚地冥思苦想,有时弄得精疲力竭,写好后,改而又改,直到他满意的时候,才拿出来给朋友们看。
成语出处
明·冯惟敏《不伏老》第一折:『一个家搜肠刮肚,不知饥,不知渴,只觉得口内生烟。』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搜搜:sōu 1、<动>寻找。左思《吴都赋》:『搜瓌奇。』2、<动>搜索;搜查。曹植《七启》:『搜林索险。』
肠肠:cháng消化器官的一部分,形状象管子,上端连胃,下端通肛门,分小肠、大肠两部分。起消化和吸收作用。通称肠子,也叫肠管。
刮刮:1、guā(1)用刀等贴着物体的表面移动,把物体表面上的某些东西去掉或取下来:刮胡子;刮锅;刮垢磨光。(2)在物体表面上涂抹(多用于糨糊一类稠东西)。如:刮糨子。(3)搜刮(财物)。2、guā(风)吹:又刮起风来了;。什么风把你刮来了?
肚肚:一、dù(肚儿)肚子。二、dǔ(肚儿)肚子:羊肚儿;拌肚丝儿。
搜搜:《卯集中·手字部》《集韵》疎鸠切,音蒐。与□同。又先侯切,潄平声。义□详□字注。又《集韵》先雕切,音萧。搜搜,动貌。亦省作叟。又苏曹切,音骚。又苏后切,音叟。义□同。又先奏切,音潄。人名。《庄子·让王篇》王子搜援绥登车。又《集韵》《韵会》□山巧切,音稍。搅搜,乱也。《韩愈诗》炎风日搜搅。〈注〉搜上声。
肠肠:《未集下·肉字部》《唐韵》直良切《集韵》《韵会》《正韵》仲良切,□音长。《说文》大小肠,藏府之二名也。《正字通》大肠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一寸,当脐右回叠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小肠长三丈二尺,广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左回叠积十六曲,容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白虎通》大肠,小肠,心肺府也。肠为心肺主,心为皮体主,故为两府也。《诗·大雅》自有肺肠。《书·盘庚》今予其敷心腹肾肠,正告尔百姓于朕志。又《释名》畅也,言通畅胃气也。又《博雅》详也。又羊肠,太行山坂名。《战国策》赵闻之起兵临羊肠。《史记·赵世家》羊肠之西。〈注〉太行山坂通名。南属怀州,北属泽州。又无肠,国名。《山海经》无肠之国,在深目东,其为人长而无肠。又马肠,兽名。《山海经》讙举之山,雒水出焉,其中多马肠之物。〈注〉马肠,人面虎身,音如婴儿。又鱼肠,刃名。见《三国蜀志》。又草名。《博雅》鹿肠,□蔘也。〈又〉马肠,亦草名,叶似桑。见《山海经·讙举之出注》。又黄肠,椁名。《后汉·梁商传》赐黄肠玉匣。〈注〉以栢木黄心为椁也。又《礼·仪志》治黄肠题凑,便房如礼。
刮刮:《子集下·刀字部》《唐韵》古□切《集韵》《韵会》古刹切《正韵》古滑切,□音鸹。《说文》掊把也。一曰摩切。《广韵》刮削。《周礼·冬官考工记》刮摩之工。
肚肚:《未集下·肉字部》《广韵》当古切《集韵》《韵会》董五切,□音赌。《广韵》腹肚。《集韵》胃也。《正字通》俗呼曰肚。《博雅》□谓之肚。又《广韵》《正韵》□徒古切,音杜。义同。又《正韵》独故切,音覩。《正字通》方音读曰睹。《韩愈诗》肠肚镇煎煼。〈注〉音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