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ōu gēn wèn dǐ
成语简拼:SGWD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搜根問底
成语解释
指追问原因、结果。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比喻追究底细
近义词
刨根问底
成语造句
(1)斌斌写不出成语“搜根问底”,导致语文测试只考了97分。
(2)草稿本的第三页赫然是“搜根问底”几个大字。
(3)相姐姐给明竺和颍研讲解了“搜根问底”的成语故事。
(4)小含不会写成语“搜根问底”的最后一个字。
(5)一八七团中学的萨克达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搜根问底”。
成语出处
清·曾朴《孽海花》第八回:『彩云的大姐,正要问那位叫的,只说得半句,被彩云啐了一口道:「蠢货,谁要你扫根问底。」』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搜搜:sōu 1、<动>寻找。左思《吴都赋》:『搜瓌奇。』2、<动>搜索;搜查。曹植《七启》:『搜林索险。』
根根:gēn 1、<名>树木的根。《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促织》:『见有虫伏棘根。』2、<名>泛指杆物的根。《孔雀东南飞》:『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七步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采草药》:『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又] <动>植根;扎根。《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3、<名>物体的下部、底部。庚信《明月山铭》:『风生石洞,云出山根。』4、<名>事物的根源、本源。《[般涉调] 哨遍·高祖还乡》:『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促织》:『业根,死期至矣!』[又] <动>穷究;追究。皮日休《十原系述》:『根古人之终义。』5、<动>杜绝;根除。《管子·君臣》:『审知祸福之所生,是故慎小事微,违非索辨以根之。』6、<副>彻底;根本地。苏舜钦《诣匦疏》:『令诸郡守宰根索其名而藉奏之。』7、<量>用天条形物。《水经注·沁水》:『庙侧有攒柏数百根。』[根索] 彻底搜索。
问问:wèn 1、<动>询问。《曹刿论战》:『公问其故。』2、<动>慰问;问候。《桃花源记》:『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3、<动>请教。《师说》:『犹且从师而问焉。』4、<动>追究;考察。《李愬雪夜入蔡州》:『第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5、<动>管;干预。《书博鸡者事》:『府佐快其所为,阴纵之,不问。』
底底:dǐ 1、<名>底部;底面。《小石潭记》:『全石以为底。』2、<名>里面;下面。白居易《琵琶行》:『间关莺语花底当滑,幽咽泉流冰下难。』3、<名>原稿;草稿。如『底本』。4、<名>末尾;尽头。如『年底』。5、<动>到;到达。《列子·天瑞》:『底春披裘。』6、<动>停滞。柳宗元《天说》:『人之血气败逆壅底。』7、<代>何;什么。《乐府诗集·秋歌》:『寒衣尚未了,郎唤侬底为?』8、<助>相当于『的』。
搜搜:《卯集中·手字部》《集韵》疎鸠切,音蒐。与□同。又先侯切,潄平声。义□详□字注。又《集韵》先雕切,音萧。搜搜,动貌。亦省作叟。又苏曹切,音骚。又苏后切,音叟。义□同。又先奏切,音潄。人名。《庄子·让王篇》王子搜援绥登车。又《集韵》《韵会》□山巧切,音稍。搅搜,乱也。《韩愈诗》炎风日搜搅。〈注〉搜上声。
根根:《辰集中·木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古痕切,音跟。《说文》木株也。《左传·隐六年》农夫之去草,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又《广韵》根,柢也。《老子·道德经》重为轻根。《管子·地形篇》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又《博雅》始也。又天根星也。《周语》天根见而水涸。注亢氐之间。又金根,车名。《后汉·舆服志》天子车金根。又门之铺首铜锾曰仓琅根。《前汉·五行志》木门仓琅根。又竹根,杯名。《晋庾信报惠酒诗》山杯捧竹根。又云根,山名。《宋孝武登作乐山诗》积水溺云根。又姓。《姓苑》周人根牟子,善着书。又叶经天切,音坚。《三略军谶》侵侮下民,国内譁諠。臣蔽不言,是谓乱根。考证:(勿使能植。)谨照左传原文植改殖。(天根,氐星也。《左传·桓十四年》天根见而水涸。)谨左传无天根见而水涸之语,查系周语。今据改天根星也。周语天根见而水涸。注亢氐之间。(《前汉·五行志》木名仓琅根。)谨照原文名改门。
问问:《丑集上·口字部》《唐韵》亡运切《集韵》《韵会》《正韵》文运切,□闻去声。《说文》讯也。《书·仲虺之诰》好问则裕。《诗·邶风》问我诸姑,遂及伯姊。又《尔雅·释言》聘问也。《仪礼·聘礼》小聘曰问。《周礼·春官·大宗伯》时聘曰问。又《秋官·大行人》间问以谕诸侯之志。〈又〉凡诸侯之邦交,岁相问也。又《正字通》古谓遗曰问。《诗·郑风》亲佩以问之。〈传〉问,遗也。《礼·曲礼》凡以苞苴箪笥问人者。《左传·哀二十六年》卫侯使以弓问子贡。又讯罪曰问。《诗·鲁颂》淑问如臯陶。〈注〉淑,善。问,讯囚也。又命也。《左传·庄八年》期戍,公问不至。〈注〉问,命也。又姓。《广韵》今襄州有之。《正字通》明问智,成化贡士。又《正韵》与闻同,声问也。《诗·大雅》宣昭义问。〈又〉亦不陨厥问。考证:(《礼·曲礼》凡以苞苴簟笥问人者。)谨照原文簟笥改箪笥。
底底:《寅集下·广字部》《唐韵》都礼切《集韵》《韵会》《正韵》典礼切,□音邸。《说文》山居也。又《说文》下也。又《玉篇》止也。《尔雅·释诂》底,待也。〈注〉止也。〈疏〉底者,在物之下,是亦止也。又《玉篇》滞也。《左传·昭元年》勿使有所壅闭湫底。〈注〉底,滞也。《晋语》戾久将底,底箸滞淫。又《增韵》器臀也。《诗·大雅》于橐[音tuó]于囊。〈笺〉无底曰橐[音tuó]。有底曰囊。又文书槀曰底。《春明退朝录》公家文书稿,中书谓之草,枢密院谓之底,三司谓之检。秘府有梁朝宣底二卷,即贞明中崇政院书也。又凡供役使者曰小底。《晋公谈录》皇城使刘承规,在太祖朝为黄门小底。又设疑之辞。《匡谬正俗》俗谓何物为底。此本言何等物,后省何,直云等物耳。应璩诗云:用等谓才学,言用何等才学也。去何言等,其言已旧,今人不详根本,乃作底字,非也。唐人诗多用底字。《杜甫·寄王陶二少尹诗》文章差底病。《韩愈·曲江寄白舍人诗》有底忙时不肯来。又与厎通。《韵会》厎,通作底。《诗·小雅》靡所底止。〈传〉底,至也。又与砥通。《前汉·枚乗[音chéng]传》磨砻底厉。〈注〉底,柔石也。又叶都木切,音啄。《郭璞·东海外大壑赞》写溢洞穴,暵昏龙烛。爰有天壑,号为无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