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òng nuǎn tōu hán
成语注音:ㄙㄨㄙˋ ㄋㄨㄢˇ ㄊㄡ ㄏㄢˊ
成语简拼:SNTH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送煖婾寒
成语解释
元曲中指暗中为男女私情牵线撮合。也指男女偷情苟合,幽会叙情。后比喻奉承拍马。也比喻对人关切。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男女偷情苟合
近义词
送暖偎寒、问寒送暖
成语接龙
1、送暖偷寒→寒风刺骨→骨腾肉飞→飞鹰奔犬→犬马之疾→疾走先得→得失相半→半生不熟→熟路轻辙→辙乱旂靡→靡然顺风→风清月皎→皎阳似火→火上加油→油光可鉴→鉴往知来→来之不易→易子而教→教猱升木→木头木脑→脑满肠肥→肥头胖耳→耳闻目击→击石弹丝→丝丝入扣
2、送暖偷寒→寒腹短识→识字知书→书不尽意→意气飞扬→扬清抑浊→浊质凡姿→姿意妄为→为人师表→表里相济→济济一堂→堂堂正正→正本清源→源源不绝→绝国殊俗→俗不可耐→耐人咀嚼→嚼齿穿龈→龈龈计较→较短絜长→长谈阔论→论长道短→短兵接战→战天斗地→地广人希
3、送暖偷寒→寒泉之思→思绪万千→千古一时→时异事殊→殊路同归→归根结底→底死谩生→生上起下→下马冯妇→妇人醇酒→酒后无德→德言工貌→貌如其心→心长绠短→短中取长→长驱直入→入文出武→武爵武任→任达不拘→拘奇抉异→异口同辞→辞金蹈海→海沸山裂→裂裳衣疮
4、送暖偷寒→寒心酸鼻→鼻塌嘴歪→歪心邪意→意广才疏→疏不闲亲→亲上做亲→亲如骨肉→肉袒牵羊→羊头狗肉→肉山脯林→林下风气→气踰霄汉→汉官威仪→仪表不凡→凡胎肉眼→眼花雀乱→乱头粗服→服牛乘马→马鹿异形→形影自吊→吊古伤今→今雨新知→知己之遇→遇难成祥
5、送暖偷寒→寒往暑来→来好息师→师出有名→名正理顺→顺非而泽→泽及枯骨→骨鲠之臣→臣门如市→市道之交→交浅言深→深渊薄冰→冰清玉润→润屋润身→身微力薄→薄命佳人→人急偎亲→亲冒矢石→石城汤池→池鱼之殃→殃及池鱼
成语示例
(1)妄想送暖偷寒,谁与我传书寄简。▲明·周履靖《锦笺记·传私》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三页写着“送暖偷寒”几个大字。
(2)马山镇中学的天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送暖偷寒”。
(3)冼爷爷给孙子和小孙囡讲了“送暖偷寒”的成语故事。
(4)小策写不出成语“送暖偷寒”的拼音。
(5)小卡不会写成语“送暖偷寒”的最后一个字。
(6)妄想送暖偷寒,谁与我传书寄简。见明·周履靖《锦笺记·传私》。
(7)常时节将无做有,几回价送暖偷寒。见《熊龙峰四种小说·张生彩鸾灯传》。
(8)去往荆州市弥市中学的路途中,庸伯大哥哥给彦心和宇丹讲了『送暖偷寒』的典故。
成语出处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直待我拄着拐帮闲钻懒,缝合唇送暖偷寒。』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送送:sòng 1、<动>送行。《荆轲刺秦王》:『皆白衣冠以送之。』2、<动>陪送;追随。《梦游天姥吟留别》:『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3、<动>押送;遣送。《李愬雪夜入蔡州》:『愬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4、<动>送交;送达。《失街亭》:『忽报王平使人送图本至。』5、<动>赠送。《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不时间送汤送水来营里与林冲吃。』6、<动>断送;了结。《陈州粜米》:『兀的不送了我这条老命。』
暖暖:nuǎn(1)暖和:风和日暖;春暖花开。(2)把东西放在火上或靠近火旁使变温暖:暖酒;暖一暖手。
偷偷:tōu 1、<形>苟且;得过且过。《石壕吏》:『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2、<形>刻薄;不厚道。《论语·泰伯》:『故旧不遗,则民不偷。』3、<动>偷窃;偷盗。《高祖还乡》:『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4、<名>小偷;窃贼。《晋书·王献之传》:『群偷惊走。』
寒寒:hán 1、<形>凉,冷。《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2、<形>贫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3、<形>害怕。《战国策·秦策四》:『梁氏寒心。』[寒士] (1)魏晋南北朝时讲究门第,出身寒微的读书人称寒士。(2)泛指处境贫苦的读书人。
送送:《酉集下·辵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苏弄切,音□。《说文》遣也。《诗·邶风》远送于野。《礼·曲礼》使者归,则必拜送于门外。又《增韵》将也。《仪礼·聘礼》賔再拜稽首,送币。〈又〉公拜送醴。又《正韵》赠行曰送。《诗·秦风》我送舅氏。又株送,罪人相牵引也。《前汉·食货志》廼徵诸犯,令相引数千人,名株送。〈注〉先至者为魁株,被牵引者为其根株所送也。又目送,以目相送也。《左传·桓元年》目逆而送之。《史记·留侯世家》四人趋出,上目送之。又纵送,善射之貌。《诗·郑风》抑纵送忌。〈注〉舍拔曰纵,覆彇曰送。《玉篇》籀文作□。考证:(《前汉·食货志》乃徵诸犯,令相引数千人,名株送。〈注〉先至者为魁株,被牵引者谓其根株所送也。)谨照原注谓改为。
暖暖:《辰集上·日字部》《广韵》同□。《礼·月令》行春令则暖风来至。《楚辞·天问》何所冬暖。又《集韵》许元切,音暄。柔貌。《庄子·徐无鬼》有暖姝者。《音义》吁爰反。柔貌。又《集韵》火远切,音咺。义同。
偷偷:《子集中·人字部》《广韵》托侯切《集韵》《韵会》《正韵》他侯切,□透平声。《说文》苟且也。《左传·昭十三年》子产曰:晋政多门,贰偷之不暇。又《礼·表记》安肆日偷。又《尔雅·释言》佻也。《广韵》盗也。《管子·形势解》偷得利,而后有害,偷得乐,而后有忧者,圣人不为也。又薄也。《左传·襄三十一年》赵孟之语偷。又叶容朱切,音余。《张衡·西京赋》敬慎威仪,示民不偷。我有嘉賔,其乐愉愉。声敎布濩,盈溢天区。考证:(《尔雅·释诂》佻也。)谨照原书释诂改释言。
寒寒:《寅集上·宀字部》《唐韵》胡安切《集韵》《韵会》《正韵》河干切,□音韩。《说文》东也。本作□。从人在宀下,从茻荐覆之,下有仌。仌,水也。隶省作寒。《释名》寒,扞也。扞,格也。《玉篇》冬时也。《易·系辞》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书·洪范》庶徴曰燠,曰寒。〈传〉焕以长物,寒以成物。又司寒,水神。《左传·昭四年》黑牡秬黍,以享司寒。〈注〉司寒,元冥,水神也。又《周语》火见而清风戒寒。《荀悦·申鉴》下有寒民,则上不具服。又穷窘也。《史记·范睢传》范叔一寒至此哉。《宋史·□同甫传》畸人寒士皆赖之。又国名,在北海,平寿县东寒亭。《史记·夏本纪》伯明氏之谗子寒浞封国。又姓。汉博士寒朗。又叶胡田切,音贤。《楚辞·天问》何所冬暖,何所夏寒。焉有石林,何兽能言。又叶侧邻切,音真。《欧阳修·答韩子华诗》俊乂沈下位,恶去善乃伸。家至与户到,饱饥而衣寒。